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与路径

2023-08-02 19:20姚二刚普布次仁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姚二刚,普布次仁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坐标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增强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媒体以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以智能手机、电脑等多功能设备为终端,对信息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过程进行全方位重构[1](P14),其广泛普及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宣传教育格局,截至2022 年8 月6 日,我国网民达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手机上网比例达99.6%[2],网络虚拟空间逐渐演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必须“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3]。

一、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向促进作用

(一)调动多方力量,促进知识普及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演变为双向互动关系,有利于调动信息传播参与各方积极性,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加快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崛起,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官方媒体牢牢掌握信息传播主导权的必由之路。“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才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4]。融媒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极大便利,既能发挥官方媒体权威准确的优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进行权威解读阐释,同时发挥新媒体优势制作大量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新媒体时代网民接受特点的短视频、H5等作品,增强网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熟悉程度。二是扩大公共领域。新媒体淡化了现实社会中文化、身份、阶层等差异,网民可以平等表达个人观点,从而通过舆论影响政府决策,公共领域得以扩大。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为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提供便利,使其表达欲望得到充分满足,也增加了民族话题的“在场”时间,网络空间必然成为民族工作新的公共领域。网络公共空间的拓展为广大受众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言论、事件在网络空间通过评论、转发、点赞和关注等方式普及和传播,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三是澄清模糊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5](P155)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也有助于对网络空间的模糊认识进行澄清,防止负面信息无限扩散,比如近些年出现的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主张民族问题文化化、去政治化等主张和言论。[6]这些主张或言论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我国民族工作实际和民族理论的内在逻辑,不顾我国各民族事实上的差距长期存在的事实,“现阶段就提‘民族交融一体’的‘民族融合’,是脱离中国现实的臆想”,[7]但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混淆了试听。面对这种情况,民族理论界、民族工作部门迅速组织学术研讨会、发表理论文章进行批判和澄清,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加大普及宣传力度,用广大网民易于接受的“网言网语”言简意赅指出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的错误本质,及时消除思想认识的误区。

(二)内容供给丰富,传播效果增强

传统媒体承载的信息容量和信息类别总体有限,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日益多样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提升受众的体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果。一是数据海量化。新媒体时代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获得长足进步,数据形态从单一的结构化数据扩展到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并存,无论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都可以转化为数据进行存储,直接导致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信息量的增长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提供更多接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会,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度熟识度。二是信息个性化。“信息传播的极致水平就是信息的个性化定制”[1](P16),新媒体的发展日益智能化,特别是算法推荐技术的普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传播效果得以改善。比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未成年人可以根据其接受特点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荣共存的历史制作成卡通视频、图片精准投放,对知识分子群体则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期达成思想共识,实现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三是广泛的互动性。互动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网络环境下信息生产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通过互动能够激发受众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参与的热情,有利于信息广泛传播和思想共识凝聚,正如习近平在谈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时指出的,“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4]。例如,大量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民族文化习俗、民族理论阐释、民族信息资讯等,网民以评论或弹幕的形式广泛交流,转发相关文章等方式进行互动,对推送的文章随时进行讨论,从而加强理解,提升教育效果。

(三)信息生产便捷,重塑媒体格局

新媒体的普及重塑了信息生产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生产基本面,极大提高了信息生产效率和传播实效性。一是媒体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广泛运用于新闻媒体,促使媒体发展日益智能化。智能媒体可以实现自动搜集信息,自动生成文稿,自动审核编发,利用算法推荐精准推送,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VR、云技术,全面立体还原现实场景,增强受众的体验感。近几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民族博物馆大力开发云上游览,可以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客身临其境参观,还可以实现互动,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各地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二是信息生产自动化。传统媒体信息搜集整理采编发布流程较为固定,由派往各地的记者现场发现和收集信息,由媒体平台进行编辑把关后编发,这种信息采集发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但是信息传播效率较低,难以有效处理海量信息。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信息的发现加工和采编过程网络化、快速化、即时化,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热点信息,判断舆论热点走向,并实现具象化呈现,全面重构信息生产过程,极大提高了信息生产流通速度和效率,为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速率,改善传播效果提供了无限可能。三是受众体验直观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动权在官方媒体,信息传播呈现“我写你看”“我说你听”格局,较少关注受众的体验,信息传播实效性也难以保证。新媒体的普及有效改变了这种被动局面,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地位日益平等,受众体验成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结果向度。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智能化,有助于生产各民族共享的具象场景,提供全景式参与式沉浸式的体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象具体化。例如,使用VR 技术,受众可以在虚拟空间参与各民族联谊,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各民族群众唱歌跳舞,体验多样化民族民俗文化,这都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效果增强。

二、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环境更加复杂

新媒体的普及极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但是技术的发展也使错误思潮蔓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挑战,网络舆情管控难度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网络生态更加复杂。一是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美国长期以来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方面携先进技术优势大肆宣扬所谓“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终结论”,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妄图扰乱人们的思想,抢占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利用强大的网络传播能力和文化生产能力,输出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旦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错误思想观念借助新媒体传播,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二是错误思潮的侵蚀。新媒体的发展同样也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且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其往往以学术研究、戏说、揭秘等为噱头,在各种网络社区、论坛流行,迷惑性尤其大,需要一定理论知识方能辨别,具有代表性的是网络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内忠诚于民族国家共同体,对外维护民族国家国际利益的政治情感”[8],虽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但是过分主张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先权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张力。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9],对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趋势视而不见,极力渲染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异质性,夸大民族冲突,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赖以存在的历史观根基。三是一元指导思想受到挑战。新媒体在便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也随之而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多元化,官方主流媒体如果在理论阐释、宣传话语、媒介手段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就会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领域错误观点的传播,普通网民没有能力从学术上评判对错,但是出于猎奇心理反而对这些观点充满好奇,长时间浸润其中会造成思想混乱,对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产生怀疑。

(二)传播过程去中心化

传统媒体是线性的单向传播,而新媒体构建的传播环境呈现去中心化特点,表现在传播主体就是主体泛在,表现在内容就是碎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引领力传播力被削弱。一是主体泛在。传统媒体时代,官媒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阐释解读的绝对主体。受众通过报纸杂志等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权威观点和理论阐释,容易形成社会共识。新媒体的发展和自媒体普及,平台和受众在信息发布链条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官媒一元主导的局面被打破,导致信息传播主体泛在,信息传播格局逐渐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人们在方便信息传布的同时,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的成本,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不易凝聚。二是信息碎片化。传播学语境中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指“完整的传播体系被分割和瓦解,形成一种多中心信息源的传播模式”[10]。新媒体的普及导致传统媒体时代线性传播过程瓦解,官媒在信息传播中的权威地位被消解,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过程缺乏权威主体,导致信息泛滥,信息碎片化明显,碎片化也意味着主流认同的削弱。网络空间的确充斥着海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信息,但是鱼龙混杂,需要认真辨别,反而增加了时间成本。抖音、快手等直播软件中一些主播为吸引眼球,对一些民族风俗随意解读,传播错误民族知识,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效果。三是导致圈层封闭。新媒体传播的强互动性隐蔽性等特点,使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群,借助网络社区、聊天吧、微信群等虚拟社群,在相互认可和支持中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群体极端化,形成具有封闭性和对外排斥性的圈层。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的,“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11]网络空间广泛存在有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引导甚至封堵,有可能借助网络虚拟社区,形成一定封闭圈层,造成不良后果。

(三)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信息传播形式、改善信息传播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会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果。一是数字鸿沟扩大。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接收到更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但人们获取相关信息能力并不同等,由于技术占有、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区隔,会导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且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人们运用新媒体开发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品,因其便捷性直观性趣味性分众化,越来越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但是对于一些生活在边远地区、技术落后地区或不方便使用新媒体的人群就会形成数字鸿沟,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算法推荐的弊端。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关键基础技术之一,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过滤机制,也是算法推荐实施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环境中,算法通过分析网民上网偏好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如此虽然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但信息种类也越来越窄化,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认知,进而形成“信息茧房”。在浅阅读、快餐消费、流量经济盛行的背景下,网民主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的理论问题积极性并不高,更不易形成理性判断。三是技术伦理问题凸显。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标志。人类发明先进技术是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但随着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越来越依赖新技术,技术逐渐控制人们生产生活,变成人的主宰,导致人的异化,比如许多人提笔忘字,不愿进行深度思考,而是“凡事问度娘”,技术成了潜在的异己力量。另一方面,人在网络空间人几乎是透明的,媒体平台大量收集网民的个人信息,如果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则会导致隐私泄露、网络犯罪、人肉搜索等违法犯罪,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正面宣传,掌握工作主动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必须确保意识形态安全,针锋相对予以反击,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时代化大众化。一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针对美西方借助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运用“三微一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新闻宣传、理论阐释、文化文艺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压倒性正面宣传,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让广大网民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观念。另一方面要广泛运用网络信息管控机制,完善网络信息过滤机制,对违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全面封堵,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二是针锋相对批驳错误观点。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泛存在的各类错误社会思潮,各级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和官方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对披着学术研讨、历史戏说、翻案澄清等外衣的错误言论,要组织有关的研究人员进行学理上的批判,明确官方立场,指出其错误本质,运用新媒体优势,制作各类新媒体产品,通俗易懂、立体直观澄清事实、统一思想,全面挤压错误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净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环境。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泥沙俱下,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受到挑战,其影响力引领力也被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本身就是复杂的理论性问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接受和认可,需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解读阐释,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普通网民乐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

(二)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思想基础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导致信息传播过程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最主要的消极后果就是社会各界共识不易凝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强化知识供给,改进话语方式,加强舆论引导予以克服。一是优化内容供给。从新媒体发展趋势来看,普通网民接受信息趋于短平快,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快速普及,这也要求内容生产者做到趣味性知识性统一,这样才能增强效果。官方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利用好主管主办的媒体阵地,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制作更加生动有趣的产品,既能体现知识性,又能符合受众接受习惯。同时要和抖音、快手等公司合作,开辟专题专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国旗国土的认同,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足不出户就可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形象化体验,增强国家国土意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二是改进话语方式。话语是思想的外壳和传播载体,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灌输最直接的表达。话语要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其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受众的接受特点。新媒体环境下,官方媒体需要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话语传统,适应网络空间话语特点,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中涉及的共同体、意识和实践、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等理论,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网民来讲,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官方主流媒体要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12],对专业知识进行通俗化解读,有利于凝聚共识。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精准预测舆情发展。建立网络数据资源库,运用大数据提前分析舆论热点和走向,发动线上线下力量进行舆论引导。加强议程管理,适时设置相关议题,广泛运用各种舆情引导办法,引导舆论走向,让舆论始终在官方媒体的有效管控之中。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他们在某些领域和社区影响力大、专业性强的优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特别要发挥好少数民族身份的意见领袖作用,他们有着少数民族的身份,熟悉少数民族心理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涉民族舆情引导和管控。

(三)加强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对新媒体技术伴生的消极后果进行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补齐公共信息服务短板,依法治理是坚实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关注新媒体使用弱势群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针对一些特定群体如老年人群体开发便于使用的新媒体软件或客户端,提高信息接收和使用效能。在边远地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远地区人们使用新媒体的条件,缩小数字鸿沟。二是坚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13]对新媒体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开展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确保有法可依。微信、抖音、快手上大量存在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习俗的错误言论,长此以往则会破坏民族团结,甚至导致网络民粹主义,需要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引导和惩戒。同时要广泛发动各类社会主体,利用新媒体加强对《网络安全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学法用法懂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负面问题的整治,深入研究网络乱象生成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三是引导算法推荐技术发挥积极作用。算法推荐本身是中立的,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看如何引导。习近平强调:“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1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依法治理,鼓励公开算法规则,将算法推荐运用于人们的合理需求。使用算法推荐精准判断受众喜好和倾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受众,减少受众寻找权威信息的烦恼。同时要引导技术平台和企业坚守社会主义公德,坚持技术为社会发展服务,坚守伦理道德底线,不用算法技术窥视隐私,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新媒体不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更为复杂的传播格局,要按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要求,全员联动、多措并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认同基础、舆论基础、工作基础,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网络治理的共同体,以强大的正面优势抵消网络负面影响。意识形态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思想意识问题,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对实践的能动反应,所以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要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