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媒体视域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主要从新媒体出发,围绕新媒体信息化手段及方式,强化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更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健全监督机制,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促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态度。最终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化手段来不断完善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使其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情操和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使大学生更加理性且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让广大师生了解到该如何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为以后做好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17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007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思政教育为首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开展的难度极高。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是首要难题。若教师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导致信息认知不足,无法及时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甚至学生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对教师的陈旧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导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处于不利的位置[1]。新媒体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模糊化,大学生对网上庞杂信息分辨能力不强,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加上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形式易造成事件失真,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泛娱乐化的特点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导致思政教育的权威性降低。想要通过新媒体加强大学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思政教育者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革新路径、完善教学策略[2]。
好的教学模式能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想要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将信息化作为依托,通过培养教师的创新工作意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革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健全思政教育模式,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3]。基于此,高校应有意识地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比如针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思想提升讲座,并定时开展教师水平考核,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媒介修养、知识储备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必须注重对新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和修缮,招聘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组成设施设备管理团队,对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行专业使用和管理,打造全新的新媒体教学环境[4]。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在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等线上教育渠道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全面、立体、多元化的教育网络平台,打造开放、灵活、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师生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人气、有热度,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效推进[5]。
教师还可以将线上的网络教育和线下的思政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整合和应用新媒体信息资源,使枯燥的教学课程新鲜化和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充分领悟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的魅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比如,用公众号向学生推送社会热点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将红色文化资源放到文章中,以此将思政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入启迪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此外,在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不断优化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多元教学,将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日常道德实践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摒弃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分机制,使思政教育更有深度和广度,充分展现该课程的意义[6]。
学校只有拥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新媒体平台健全教学监督体系十分重要。
在学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完善过程中,学校必须紧抓新媒体的即时性特点,健全思政教育教学监督体系,通过新媒体工具、平台多方面实施对教师思政教学工作的监督管理,以確保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开展[7]。
首先,该监督体系的完善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将为学生服务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实时有效监控。通过社交媒体、新闻资讯实时关注和了解社会发展变化与人才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的改进。
其次,该体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必须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准,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监督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思政教育工作科学高效开展。
该监督体系以学校、家长和社会为主要构成元素。学校方面,主管校长、党务部门等主导建设线上教学评价监督平台与线上教学督察组,并制定完善的线上教学质量管理策略,结合线下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率、全方位监督,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社会方面,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单位、社会机构应该给予大学生足够多的关注,通过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开发专门的校企信息资源平台、政校合作建设平台,在线上对学校的思政工作进行监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方面,家长要利用好家校共享平台,辅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注重和家长的交流联系,积极创建线上沟通交流共享平台,听取和采纳家长的教学工作意见和建议[8]。
新媒体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健全思政教育模式和思政教育监管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的打造,坚决抵制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及文化精神进行渗透,通过官方平台、主题网站等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让大学生接受主流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抵制负面信息的敏锐度[9]。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重点和目的。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党务工作者要配合教师,积极组织创建以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思想作为教学权威理论的校内专用网站,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该网站的结合,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教学工具,将理论学习和史学学习结合,让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有充分了解。
在此过程中,辅以政治理论心理教育、网络安全等内容的微课视频讲解,帮助大学生及时摒弃不良思想,坚决抵制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害,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敏锐度,强化政治意识、国防意识和家国观念,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政基础,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品质专业人才[10]。
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新媒体工具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感受理论教育的要义,增强认同感。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让大学生以“大学期间是否一定要谈一场恋爱”为论题展开辩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探讨激情,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教师可以将这个过程的影像录下来,在下一堂课上,教师可以据此来总结和升华理论教学,让学生明白大学恋爱只是个人选择,并不是人生必选,更应该珍惜纯粹的学习时光,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致敬。
另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有规范有效的约束机制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建设大学生网上监管体系,削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培养其网络文明意识,帮助大学生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11]。
新媒体时代,用户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获取信息资源,媒体形态的转变必然引起教育人员和受教育人员在思想、行为、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在这种环境下,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更多先进的思政教育理论能够被分享出去,被更多人看到,实现跨时空的传递、交流与讨论。信息交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丰富了教育方式,使思政教育能够突破场地限制,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政教育实效十分有用[12]。基于此,高校必须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结合时代环境,将互联网思维和精细化教学管理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明确新媒体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带来的便捷性和经济适用性,帮助受教育人员更便利地接收信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改善教育效果[13]。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精細化教学管理理念。该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流程、方法、效果等进行记录总结和调整改进,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精益求精,使教育模式符合时代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端正思政教育态度[14]。首先,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媒介素养的含义、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在教学中摸索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并将相关的内容编纂到教科书中,帮助大学生提升面对信息选择时的辨析能力、评估能力和转换创新能力等,增强大学生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判断力,更好地提升其网络素养。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把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媒介理性,引导其遵守媒介伦理,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15]。
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猛,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最高,是新媒体的主要服务对象。基于此,各院校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新媒体的优势,紧抓其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高效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充分将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合理地利用,顺势而为,及时转换教育观念,提高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和其他教育者一起推动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作出贡献,为时代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淑艳,陈夕诺,樊兴波.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22(10):213-215.
[2] 王丽娜.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95.
[3] 吴婧.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决策探索,2021(9):56-57.
[4] 张正华.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5):1594.
[5] 范永裁.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4):1205.
[6] 刘淑艳,樊兴波.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大学教育,2021(3):147-151.
[7] 高广明.新媒体视域下江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102-104.
[8] 杜凌飞,李芳.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11-113.
[9] 秦爱雯.试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中外企业文化,2020(10):168-169.
[10] 魏晓晴.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理论,2020(8):126-128.
[11] 李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8):157-158.
[12] 王兴浩,王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21):111-113.
[13] 刘万民,马越.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224,247.
[14] 梁旭康.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12):51-52.
[15] 李雪.新媒体视域下高校“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29-430.
作者简介 张译心,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