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2023-05-18 08:06邓筱小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对教学规律的挖掘与运用,更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文章以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究课程教学模式与相关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径,突破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落后于行业发展的困境,助力课程专业教学发展创新,培养出符合新闻传播领域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研究发现,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且教学现状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化与提升空间。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探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载体构建的与时俱进特征,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三个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机制;平衡人才专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系,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课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过程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多方位增强思政知识学习意识;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学科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074-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校级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3102.23.0802.009;2022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校级项目“《融合新闻学》一流建设课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3111.23.0802.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可紧密围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思想价值观引导与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统一[1]。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陈旧现象比较明显,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报纸、广播、电视的相关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开展。我国新媒体发展速度较快,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途径发生了变化。

受此影响,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教学落后于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2],因此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闻媒体环境[3]。

虽然行业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但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资源融入的系统化教学模式,但在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化与提升空间。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课程思政发展变革、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及教学模式优化均具有重大意义[4]。

目前,许多教师对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比例和内容掌握不够成熟,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把思想政治内容与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编排自然结合在一起[5]。这种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生搬硬套地融入思想政治内容的教学方法不仅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继而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较为落后,有些课程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对思政元素的考查不全面,无法对学生产生激励效果。考核设计以知识、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没有体现出对思政元素的考核,导致既无法深入检验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效,又不能激发学生在专业课中主动融入思政的热情[6]。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这些文件要求高校狠抓课程质量,强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基于此,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对推动教学合理设计、提升课程阶段性价值具有指导作用[7]。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还有助于新闻人独特精神的形成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呈现。因此,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既是国家层面育人策略的践行,又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科学设计,使课程思政元素以多样化的素材形式融入教学创新阶段,不仅能够加强教学互动,优化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还能在理论指导下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唯技术论或唯数据论的倾向。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实现从科学理论生产到实践运用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科学衔接,助力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形成立体化育人体系。在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理念下,是以教为中心,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能够使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勇于面对挑战。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认清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大幅度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寻教育教学規律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要探索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揭示了新闻传播的规律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我们要承认报纸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8]。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应遵循这一规律,包括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形成规律、社会新闻传播领域的载体变化规律以及新闻传播行业的运行变化规律。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规律,体现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载体构建的与时俱进特征,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丁晓东、子华明表明思政课在课堂教育、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中,势必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点[9]。例如,在融合新闻学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当前社会热点痛点议题为出发点,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等特殊节点,组织学生积极搜寻与主题相关的历史图片或影像资料,制作一篇融合新闻作品以深化“四史”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形成心系国家大事、主动关心民生的良好习惯。又如,在各种新闻类专业比赛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制作新媒体作品,以H5的形式回顾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等,学生既能够学会运用新媒体创作的基本技能,又可以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遵循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初步构建教学模式创新规划,从而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构建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验证课程思政理念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之间的融合可行性。

(二)探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有效机制

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尤其是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明显落后于行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思政理念。例如,在教授新闻学概论中关于中国新闻事业性质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党管媒体”“耳目喉舌论”等作为思政融入点,加深学生对主流媒体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的认知,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其树立崇高的新闻理想[10]。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未来学生所从事的新闻传播行业,关系到新闻资讯类信息对社会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学生在未来进入行业工作领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接触的工作题材,容易使从业人员心理压力增加[11]。因此,课程思政与课程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相融合是必不可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中与课程思政体系相结合,应建立起“三个相统一”的机制。“三个相统一”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特色的统一,理论成果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应用的统一,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围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统一。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围绕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进行试点课堂建设,将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资源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实践应用整合。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体验、挖掘并运用课程思政资源,在课程思政实践资源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

(三)平衡人才专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系

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体现之间并不冲突,并且有极大的关联性。目前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对两者的育人功能的结合效果并不理想。在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重点平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可以打造围绕课程思政的新闻传播类专业“金课”,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课程。在应用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开展社区实践,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打造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社区实践中对所学习的课程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对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增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于线下课程中人才专业技能培养与课程思政运营功能之间的关系平衡,可以通过打造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素材,围绕社会热点,在课堂中与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沉浸式的理论讨论,将线下教学环境打造成高效的实践探索环境,实现线下课堂教学中理论实践融合下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均衡。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策略

对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评价,着重关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发掘是否充分、思政元素内容的融合性以及思政教学反思是否及时等,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形成一套“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育人效果—反思”的课程思政全过程评价机制[12]。

(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中,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注重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上课打卡记录方面,比如是否存在缺席等情况[13]。这样的过程性评价并不能检验课程思政与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效果。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对过程性评价的体现,可以与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线上“金课”中的讨论以及阶段性测试完成情况相结合。

周松、邓淑华认为,教师应该树立教学目标与思想引领高度融合的教学理念,肩负起知识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双重责任[14]。学生应在教师带领下深入新闻一线,通过调查新闻事件及事实展开深度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新闻敏感度和社会主人翁意识,肩负起合格的传媒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这既体现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成果,又提升对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视度,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投身于过程性的学习实践[15]。终结性评价不应仅以笔试成绩为主,更应该体现出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情况,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过程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也能增强学生在专业课程过程性学习中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多元化评價体系

在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中,应重点引入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能从课程思政角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作出评价。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评价对必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职业价值观等全部纳入考评体系,设置为考核指标,以一定的分数比例加入最终的考核评分。在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中,由于针对学生思想变化的考核结果很难测量,评价成本较高且实现难度较大,期末卷面成绩成为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思政评价也被排除在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之外,导致学生的差异化描述无法得到呈现,也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影响了评价方案的优化。

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应当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以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体。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可以作为辅助加分项。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的思政知识学习意识。

(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作业既是成果,又是思政教育的最佳素材。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普通网民应有的媒介素养,同时还有更高的要求[16]。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应当对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设计,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还应该引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

在课程知识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彼此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思想价值观动态等是最了解的。引入学生自评,能够了解学生对自身不足之处的掌握情况,而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能够对学生的自评发挥补充作用,验证学生自评的客观性,也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足的反思过程。但自我评价通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开展自我评价前,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引导与范围界定。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检验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可以从阶段性的学习收获与成长角度开展。而开展学生互评,是因为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限、对专业知识的评价能力不强,学生可以评价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运用等。教师评价则更多从专业角度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实践水平等方面作出评价。

五、结语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亟须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卓越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要立足于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例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学模式脱离学生主体等。

从学生长期发展需求出发,创新构建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科学评价阶段性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中要融入课程思政资源。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优化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助力课程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梓亦,李佼.民办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4):74-78.

[2] 潘君.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品牌培育: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2):112-114.

[3] 张阿维.“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J].活力,2022(20):37-39.

[4] 唐浪琼.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23(3):52-55.

[5] 舒立辉,叶舒睿.思政教育融入新闻传播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5):61-64.

[6] 成晓丽.基于马新观的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新闻世界,2023(1):84-88.

[7] 韩瑞娜.课程思政和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0):53-55.

[8] 冯雅清.高职类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播策划专业为例[J].新闻前哨,2022(14):77-78.

[9] 丁晓东,子华明.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个触动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94-97.

[10] 郑卓,陈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J].出版广角,2021(20):93-95.

[11] 陈肖敏.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中的融入与实践:以媒体传播基础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3):60-62.

[12] 贾伟杰,徐趁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析[J].智库时代,2020(2):73-74.

[13] 曾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探索[J].大学,2021(52):115-117.

[14] 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15] 姚丽亚,杨晓东,甄国红.本然、实然、应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54-58.

[16] 刘吉冬.新闻传播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65-67.

作者简介 邓筱小,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评价体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