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5-17 09:47张成玲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作文能力教师

张成玲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变浓,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下面从“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积累写作素材

多年以来,教师不断探索提升写作教学的策略,目的是缓解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尽管教师付出了巨大努力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写作依然让许多学生畏惧。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因为拥有充足的素材可以使写作变得更为轻松。素材的来源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经历、观影感受和听到的故事等,它们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丰富素材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各类课外活动,通过实践丰富他们的体验。教师还应让学生广泛阅读,通过不同类别的书籍增长知识,提高写作素材的质量。此外,通过观看电影和聆听故事,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灵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模拟场景等,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累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写作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鼓励他们运用所积累的素材。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系统地积累写作素材,确保他们在动笔时有内容可写,从而减少学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对写作的热情。

1.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生活的点滴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小细节、体会到的情感都是写作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提升作文的质量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极为关键。写作是对实际生活的投影,通过作文,学生在字里行间可以展现生活的真实色彩,表达情感。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体验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拓宽他们素材的来源。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如人物的情绪、景色的转换、事件的发展等,这些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校外活动,比如参观考察、户外探险等,让他们直接接触多姿多彩的生活。此外,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平日生活中挖掘有深度的思考和感受。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后,他们的写作内容自然而然会变得更为丰富和多维。他们创作时会有更广的主题选择、更丰富的情节构建和更深层的情感表达。这样,对学生来说写作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成为一种展现乐趣、探索和表达个人情感世界的方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写见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春游,引导学生感受、记录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动物的外形,以便将动物写得活灵活现。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名学生观察自家的猫,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家的猫生了一窝小猫,数了数,竟然有五只。从远处望去,五只小猫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小小的一只,只有老鼠一般大。小猫的眼睛还没睁开,猫妈妈耐心地舔小猫身上的湿毛。待毛发干了,发现小猫竟变漂亮了。我不敢碰小猫,于是摸了摸猫妈妈,因为它生了五个乖宝宝,真的辛苦了。猫妈妈像明白了我的意思,亲昵地蹭了蹭我的手……

从作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可见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描摹出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等,为写作打好基础。

2.在阅读中积累

深化写作技能离不开阅读的支持,因为阅读既能够丰富知识储备,也是优秀写法的范例。要提升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能力,教师必须均衡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和读书中找到平衡。在分析文本的课堂上,介绍文本背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辨识不同时期和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特征,这样可以扩展他们的创作视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兴趣点,精心挑选适宜的阅读材料,涵盖古典文学作品、现代佳作以及与学生日常息息相关的作品。注重个体差异,制定阅读列表,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宝贵的创作素材,在写作上取得显著进步。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积极摘录,这一过程能有效地磨炼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于那些文采飞扬的词句和精彩段落,通过多次阅读才能熟记于心,并熟练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加入阅读小组或参与读书会等互动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交流,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阅读习惯,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总之,通过介绍创作背景、推荐精选读物、倡导摘录和记忆佳句、参与阅读交流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从而在写作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旅程中,学生将不断面临关于审美、道德、真理的权衡。教师承担着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的重要角色,要帮助他们构筑稳固的价值观念。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道德、真理和利益的判断不是静态的,会受到个体视角和解析方式的影响,要教会学生全面看问题,在理解事物多元性的基础上做出明智判断。所以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的价值信念,当学生遇到关于审美和伦理的抉择时,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利用道德教育和互动式课堂,教师可以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使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觀察和交流活动中,有的学生说:“到河里抓鱼是一件快乐的事!”有的学生说:“把荷叶当雨伞,是一件很潇洒的事!”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没有给予鼓励或者批评,而是要求其他成员评论,并问:“你们觉得这些做法正确吗?”于是,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总结出到河边抓鱼是一件危险的事;而采摘荷叶后,稀泥、雨水便会侵入莲藕里,最终导致莲藕腐烂。在学生了解这些道理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分享真实经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口头作文,发散思维

(1)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交际

在作文教学中,口头作文训练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流畅和精准的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交能力具有深远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比如,课堂初始几分钟的自由口头陈述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表达欲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背诵挑选好的名言佳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积累作文素材。此外,引导学生参与演讲和口语交流活动也很有教学价值,让学生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见解,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口头编写故事。比如,教学完《陶罐和铁罐》,就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口述自己编写的故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会变得更加流畅,写作兴趣也会变得浓厚。

(2)要求学生改写不同的文章体裁

古诗词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力至关重要。教师可在讲授《咏柳》《宿新市徐公店》等关于春天主题的诗歌后,创设任务,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叙述角度写赏春文章,从而提升作文水平和创造力。在深化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介绍诗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历史,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歌的象征意义,以此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具体的写作练习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诗人的视角(第一人称)或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第三人称)描绘春天的景象,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观察能力。完成创作后,教师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并鼓勵他们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让他们欣赏并学习他人的创意,从而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的目的。

2.学以致用,发散想象思维

俗话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复述文本所描述的人、物、事。例如,学习完《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就引导学生对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景象展开想象,然后以“我理想中的家乡”为题,将二十年后的家乡景象描绘出来。再比如,学习完《金色的鱼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红军的语言、外貌、衣着等,想象红军过草地、爬雪山时遇到的艰难险阻,再现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同时,还可以根据人物的行为展开想象。如此,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3.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也不能一直模仿,若没有同中求异的能力,就无法实现创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作文题目,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写作,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诸如,在针对小动物写作时,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要求学生只写动物的外形特征;第二,要求学生在动物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第三,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修改前两次的作品,使其更有文采。针对同一作文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采用多样化激励方式

无论作文写得如何,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以及他人的肯定。然而,大多数教师总是以为给出较高的分数,并拿到课堂上朗读,就是激励学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标准,不要硬性规定作文评价标准,只要学生取得进步,就要鼓励,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再次,教师要组织各种作文竞赛,并耐心指导学生写作。最后,要对获奖者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其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动力。

猜你喜欢
作文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