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宣媒体如何提升翻译能力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2023-05-17 17:21沙庆
新闻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沙庆

【摘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外宣媒体应该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外宣媒体的翻译能力来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外宣媒体;翻译能力;国际传播;中国故事;国家形象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新闻媒体这个重要载体,新闻媒体从事国际传播就绕不开翻译。因此,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就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升。

新时代,要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到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地位,就必须加强外宣媒体翻译能力建設,发挥翻译优势,畅通中华文化、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渠道,这样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提升外宣媒体的翻译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翻译什么、谁来翻译和怎么翻译。“翻译什么”是确定翻译对象,“谁来翻译”是解决翻译人才问题,“怎么翻译”是从翻译技术层面来提升翻译质量。只有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一、翻译什么

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时,外宣媒体需要选择向世界传播的内容,这些就是外宣媒体所需要的翻译对象。新时代,外宣媒体翻译的对象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上接“天线”、中连文化、下接地气。具体来说,上接“天线”指的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所提供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连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下接地气指的是中国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中华大地上正在上演“变”的中国故事。

(一)向世界提供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近年来,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为国际事务的处理不断拿出金点子、贡献新方案,世界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也需要借处理国际事务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中国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倡议以及提出的中国方案都是外宣媒体翻译的内容。比如,中安在线的这类选题,会挑选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方面的稿件。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安徽充分利用与非洲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既有优势,进一步扩大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广度与深度,积极推动皖企“走出去”,主动参与世界分工,一大批皖企,如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安徽建工集团,在非洲大陆扎根并逐步发展壮大,这些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都是外宣媒体的重要选题和翻译对象。这些内容的国际传播,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有利于西方受众更加认同中国,也有利于向海外展示中国倡议、中国方案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中华传统文化

翻译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百多年前,西方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西方先进思想被传播到国内,这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翻译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已经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外宣媒体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点,对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比如,推介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中国功夫、非遗、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等,让传统文化在国外的土壤中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国外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厚重。中安在线选择外宣稿件时就侧重于选择具有浓郁安徽特色的黄梅戏、徽州的文房四宝、巢湖民歌、凤阳花鼓灯等。

(三)中华大地正在发生的“变”的中国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外宣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来源。中国故事尤其要反映人们生活的变化,要以个体反映整体,在见微知著中沟通世界,要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内涵。比如,《山海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YouTube上成了爆款。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内容热气腾腾、具有烟火气,吸引了海外观众的目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既通过影片阐释了中国特色,也展示了中国形象,达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谁来翻译

外宣媒体的翻译质量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短板。好的翻译能有效推动作品的国际传播,反之就有可能阻碍作品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在国际传播中,好的外宣翻译作品应该是看不出翻译痕迹的。这就要求从事国际传播的翻译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从事国际传播的外宣媒体翻译工作者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业务素质过硬的本土翻译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利用优秀的海外翻译人才队伍。

(一)业务素质过硬的本土翻译人才队伍

向世界传播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宣媒体的翻译人才来完成。国际传播中,翻译起着“转码器”的作用,将中国话语转码成国际话语,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就要树立国际视野,建立一支“中译外”本土外宣媒体翻译人才队伍。一流的本土翻译人才不仅要掌握精湛的语言技巧,还应该懂得跨文化交际,了解西方文化,熟悉西方受众。本土外宣媒体翻译人才队伍在进行国际传播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政治、站稳立场

国际传播无小事,外宣媒体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国家立场、明确国家态度,因为国际传播中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国家立场、阐述国家观点、维护国家利益。例如,有关“台湾问题”的翻译,中国主流媒体的翻译是“Taiwan Question”,而美国等国外媒体将其翻译成“Taiwan Issue”;“一个中国原则”,中国主流媒体是用“One-China principle”,有西方媒体故意玩文字陷阱,用“One-China policy”;“中国的统一”正确的翻译为“Chinas reunification”而不是“Chinas unification”。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外宣媒体的翻译应该注意用词,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绝不能陷入西方媒体制造的陷阱。

2.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国际传播要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外宣媒体的译文必须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这就要求外宣媒体的译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懂得如何突破文化差异。如,新冠疫情暴发以后,经常有这样的宣传语“不给政府添乱,宅家就是作贡献!”如果外宣媒体把“不给政府添乱”翻译成“We must not cause trouble for the government.”从语法和词意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不仅很难看出民众主动配合防控的奉献精神,甚至会在句子中读出一种被迫的情绪。如果译者稍微变通一下,改为:“We should avoid making the government's job more difficult.”效果可能大不一样了,民众主动配合防控的奉献精神也体现在句子中了。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特别是某些西方媒体无视真相,不断抹黑中国,借“疫”发挥,质疑中国治理,质疑中国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中国民众积极配合防控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外宣媒体对外讲述好的。這不仅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也需要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保持敏感。

在国际传播翻译中,很多语法上没有问题的“直译”,往往会令西方受众尴尬。国际传播中的外宣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更要翻译出文字背后要向世界传达的内容。

3.严谨负责的翻译态度

外宣媒体在国际传播的翻译中,译者必须要有严谨的翻译态度、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要有对翻译作品的敬畏意识。在外语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严谨负责的翻译态度往往会令译文提高一个层次。在国际传播翻译中,翻译要发扬“工匠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提升翻译水平。遇到拿不准或不会的,应及时请教或查阅相关资料,切勿乱翻译一气。高水平的本土外宣媒体翻译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故事在海外传播。

(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利用优秀的海外翻译人才

外宣媒体在从事国际传播工作中,除了利用本土高水平的外宣翻译人才队伍进行翻译,也可以尝试“国际合作、以我为主”的合作模式进行国际传播翻译,可以尝试和海外华人译者以及国外汉学家进行合作。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数量众多,他们是外宣媒体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要团结、动员他们,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海外华人长期生活在外语环境中,其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拥有独特优势,外宣媒体要积极利用其优势,助力国际传播。国外的汉学家同样是比较适合做国际传播翻译的,他们不仅了解中国社会,同时对中国文化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外宣媒体与他们合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外宣媒体无论是与海外华人还是与海外汉学家进行合作,都要做好内容审核把关,既要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同时也要做到译文语言流畅,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传播。

三、怎么翻译

(一)建立翻译标准

虽然译无定法,但是外宣媒体在国际传播翻译中必须要有标准。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故事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就有必要加强外宣翻译的顶层设计,制定外宣翻译国家标准。统一的外宣翻译标准建设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总统Trump刚当选时,有的媒体将其翻译为“川普”,有的将其翻译为“特朗普”。新华社一锤定音,确定Trump在翻译成中文时为“特朗普”,这为我们解决了同一个人两个不同译名带来的困扰。

(二)统一中华文化术语、特色词汇的翻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基因的词汇、术语等。外宣媒体在对中华文化进行翻译传播的时候,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中华文化术语库、特色词汇库,并为之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提供统一的翻译,让海外受众看了就明白是什么。外宣媒体在国际传播的翻译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翻译现象,否则不利于西方受众接受,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比如,中医中的“精”“气”“神”“阴”“阳”等关键术语,外宣媒体在翻译的时候,要通览整个中医药体系,确立其深刻内涵,并给出统一的翻译。

(三)树立文化自信观念

外宣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翻译时,应树立文化自信观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长计议,不计较一时之得失。有些词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外宣媒体在翻译的时候应保留中国特色,因为这些词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比如“豆腐”一词的翻译,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现在西方读者都接受了“doufu”,并且知道其文化内涵。再比如“白酒”一词,原先“白酒”的英译名为“Chinese spirits”,现在改为“Chinese Baijiu”。中国酒业协会解释称,多年来,中国白酒缺乏一个官方的准确的英文名称, 造成海外消费者的困扰,比如Chinese spirits(中国白酒), 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中国蒸馏酒), Chinese liquor(中国烈酒)等都称为“中国白酒”。中国酒业协会认为,此次更改对于规范白酒出口名称,扩大中国白酒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四)加强应急翻译服务能力

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社会敏感度、国际关注度高,在处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或者重大事件时,外宣媒体应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翻译服务,争取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外宣媒体的应急翻译服务,能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对外传播,引导国际舆论,易于取得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结语

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外宣媒体翻译能力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宣媒体翻译工作者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应主动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外宣媒体翻译工作者应站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高度,本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优质的外宣翻译作品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杜占元. 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N].光明日报,2022-04-26.

[2]韩声江.新版进出口税则公布:白酒英译为ChineseBaijiu[OL].2021-01-1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85638.

[3]李学军: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  [OL].2016-11-26..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

/20161126/1464522.shtml.

[4]李孝英,赵彦春.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N].光明日报,2022-04-02.

[5]李佐文,高水平译制让影视作品“墙外香” [N].光明日报,2022-05-25.

[6]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OL].2021-06-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7]肖人夫.“中译外”:千帆竞发仍需通盘谋划 [N] .光明日报,2022-02-21.

(作者单位:安徽新媒体集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