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收获记

2023-05-16 07:29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张凯瑞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豆苗石磨豆芽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张凯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的幼儿大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两代人的精心照料下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被家长剥夺,更谈不上服务他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转变成人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家长要懂得放手,给予幼儿动手尝试的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作为成人,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参加劳动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和协作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

探“劳”之秘——采摘黄豆

看到小农场里遍地的豆子,孩子们问:“这么多豆荚,怎么才能把它们都摘下来呢?”

教师:“那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柯柯:“我想用小手把它摘下来,可是它有点扎手,我不敢碰了。”

欣欣:“刚刚扎到我的手了,我也不想摘了。”

教师:“除了用手摘,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孩子们找来剪刀,“咔嚓——咔嚓”,一个个小豆荚被剪下来了。

晨宝和博弈找来轮胎,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声音豆子滚得满地都是。

鹤潼跑到万能工匠区拿来一根长棍,双手抡起棍子使劲敲打。

涵哲说:“这样还是有点慢,我们把豆秸抱去农家小院用圆圆的石头压吧!以前我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们这样压过。”

教师:“那个圆圆的石头是碌碡,我爸爸那代人就用碌碡压粮食,我们也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孩子们把豆秸抱到碌碡下开心地转起来!这样确实快了很多,一会儿功夫黄豆满地滚。

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捡豆子。“我捡的豆子圆圆的。”“我捡的豆子有点扁。”“我捡的豆子发黑,它是生病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手中的豆子。不一会儿,他们捡了满满一小筐豆子。大家瞅着收获的豆子吟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孩子们顶着火辣的太阳忙活了一上午,个个满头大汗,不时地用胳膊去擦拭汗珠,几名小男孩后背都出现了不同形状的“白色地图”,但嘴咧得像爆裂的豆荚似的。

我问孩子们:“你们累吗?”孩子们笑嘻嘻地说:“不累,收豆子真好玩,明天我们还要来……”

分析

在整整一上午的“采摘黄豆”活动中,幼儿专心致志、不怕困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幼儿收获的不仅是果实,还收获了一份快乐与成长,收获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萌发了强烈的劳动情感。

当幼儿遇到“豆荚扎手,不想摘了”时,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幼儿顿时脑洞大开,想到了用剪刀剪、用棍子敲打、用轮胎压、用碌碡压等方法。在探究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幼儿对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思考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动手操作与相互合作的意识。

体“劳”之趣——豆芽生长记

看着满满一筐豆子,孩子们产生了一连串疑问:“豆子遇水后会怎么样?”“豆芽是怎么做出来的?”“豆浆是怎么做的?”

为了让幼儿深入了解豆芽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我们创造条件让幼儿亲身参加探究活动——在班级开展“发豆芽”活动。通过自主操作,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豆子如何发芽,豆子的生长与水、阳光的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硬梆梆的豆子怎样才能长出芽来呢?

第一天,孩子们先把像小石头一样硬的黄豆洗了洗,再将纸巾塞进杯子里,接着把洗过的黄豆放到纸巾上。教师指导孩子们给黄豆表面洒入少量的水,最后把它们放在一个阴暗的地方——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了,孩子们眼巴巴地盼望着黄豆快点发芽!

第二天早晨刚过七点半,班里就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顾不得签到就跑到种植区看心爱的豆子长成什么样了——宣宣轻轻地把纸拿开,大家都瞪大眼睛大呼:“哇噻,豆子变大了!”。

涵涵喊道:“因为豆子喝了好多水,肚子都快要撑破了。”

晨宝指着一粒脱皮的黄豆说:“这个豆子的肚皮已经撑破了;脱掉黄色的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肚皮;嘿嘿嘿,羞羞羞……”

辰辰用小手轻轻地摸了摸黄豆说:“比昨天要软了耶!”航航大喊:“小心,别碰伤它。”

经过两天的悉心照顾,孩子们对豆子的感情更深了。第三天早上,菡菡和妙言给豆子洗澡时发现小豆豆们又有了新变化。他们开心地把豆子放在桌子上认真观察——此时豆子的豆瓣分开了,一根根小尾巴正“躺”在它们的屁股后面,就像一个个英文字母“Q”,可爱极了!

第四天,小豆子的“尾巴”长得长了也变粗了!小豆瓣的颜色也有了新变化: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这盘豆芽可真神奇!

豆芽一天天长大,长出了细细的须根,盘子里已经装不下了,孩子们提议把豆苗种在土里。第二天,琳琳从家里带来一个泡沫箱,文迪和辰伟拿起铲子和小桶从沙土区提来一桶土,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豆苗一根一根地埋到土里,再给它浇水。看着土里咕嘟咕嘟冒气泡,柯柯说:“豆苗口渴了,你们看,它们正在大口喝水呢!”

泡沫箱里东倒西歪的豆苗每天都要大口喝水,它们被孩子们抬到窗台边接受阳光的沐浴。有了孩子们细心的照顾,豆苗挺直了腰板争着抢着往上窜,叶芽也不甘落后,它们也由饱满的豆瓣长成了叶子。根据每天观察的结果,孩子们还独立完成了观察记录表。看着一棵棵成活的豆苗,孩子们吟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孩子们对“发豆芽”的兴趣只增不减,回家后还当起了小老师,手把手教爸爸妈妈发豆芽。

分析

在这次“发豆芽”活动中,幼儿每天轮流给豆子换水、遮阳、观察、测量,与豆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师引导幼儿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在陪伴豆芽成长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掌握了一些关于豆芽基本的种植方法,体会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最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此外,幼儿还知道了豆芽是有营养的蔬菜,并养成了爱吃豆制品的好习惯。

树“劳”之德——石磨磨豆浆

黄豆怎么变成豆浆呀?需要什么工具呢?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对于制作豆浆的流程用具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和幼儿一起通过网络了解到制作豆浆的工具有手摇豆浆机、电动豆浆机、破壁机、研磨器、石磨等,并且通过图片和实物获得了关于制作豆浆的直接经验。

当看到石磨的图片时,孩子们纷纷表示不解:“石磨是什么呀?怎么用它来磨豆浆呢?”我被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所打动,于是我们带着豆子来到农家小院决定试一试。

1.第一次尝试

我们直接把黄豆放进石磨里,然后加了点水直接磨,结果磨出来的豆浆都是清水,而且磨的过程非常艰难。

经过第一次尝试,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呢?于是我们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许老师。听了许老师的讲解,我们发现在磨豆浆之前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泡黄豆。

2.第二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失败后,我们早早就把豆子泡在了水里。第二天早上,我把泡好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分别放在科学区。

孩子们发现泡过的黄豆变大了,而且一些泡过的黄豆撑破了皮就好像咧开了一张小嘴。孩子们用手一捏,豆子变软了许多。为了保证原料的干净,孩子们还仔细挑选去除混杂在大豆中的各种杂物及坏豆。接着便将泡过的黄豆放进石磨里开始磨了。

“嘿哟!嘿哟!”岩岩的两只小手握着石磨的圆手柄使劲地磨。磨着磨着,“我也想转!”“我也要转!”几名孩子争执起来,就在争抢手柄主动权的时候,“哗啦”一声,盆子被打翻了,豆浆撒了一地。“哎呀,这样可不行,我们商量一下吧!”孩子们都觉得应该轮流转,并且要分工合作。

3.第三次尝试

这次我们采取了合作的方法,力气大的孩子磨豆子,另外两名孩子负责放黄豆、加水。孩子们通过合作的方式磨出了豆浆,都特别开心,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

孩子们化身小馋猫,急不可待地要喝豆浆,雯雯、菡菡和桐桐在农家小院的爷爷的帮助下点火——你拉风箱,我续豆秸,三个人边烧火边吟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十几分钟后,豆浆煮好了,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磨的豆浆,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分析

磨豆浆让幼儿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教师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劳动的机会。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获取新经验,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的果实,还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品质以及爱劳动、勤劳动、善劳动的美好品德。

案例解读

1.循环巩固,“劳”有所成

我们将种植劳动生活体验与劳动主题教育相结合,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整体设计。通过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获得劳动锻炼的机会,在一日生活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与指导,促使幼儿劳动行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建立与巩固。教师改变教育视角,将劳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辛苦、体验成功、懂得合作、学会生活。

2.融合渗透,“劳”有所得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融通性,能够有机地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之中。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抓住教育契机,将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学习相融合,引导幼儿在一系列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中真听、真看、真感受,真学、真做、真流汗,从小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一生与劳动息息相关,爱劳动的生活才会更温暖。”劳动就像游戏一般,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乃至一生,热爱劳动的幼儿更容易获得人生幸福感。

猜你喜欢
豆苗石磨豆芽
割豆苗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豆苗儿家的门辩论会
吃豆芽有助于防癌
豆苗儿家的辩论会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推磨
无根豆芽≠毒豆芽
昂贵的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