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词调首创再考及声律特征

2023-05-16 13:17王晓慧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词调海潮体式

王晓慧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望海潮》是两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柳永的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更是成为此调的名篇。学界对于《望海潮》之创调存在说法不一的情况。而此调之体式、声律特征,也缺乏具体详尽的考察。然前人研究亦提供了大量的依据,我们将从《望海潮》之创调出发,结合《全宋词》《全金元词》中所有55首同调作品,试图考证《望海潮》之首创调并梳理此调的声律特征。

一 《望海潮》词调首创再考

人们曾普遍认为,《望海潮》一调乃柳永于1003至1004年首创,为赠孙何所作。而吴熊和先生认为,柳永《望海潮》当为柳永赠孙沔所作,创作时间大概为1053年;曾用《望海潮》词调创作的词人近于柳永的还有沈唐,其创作了《望海潮》(山光凝翠),小注为“上太原知府王君贶尚书”,考证其创作时间为1050年左右,早于柳永,故其为首创。[1](P196-207)综合以上不同观点,《望海潮》词调首创之争议主要聚焦于柳永《望海潮》之赠与者问题上。

(一)柳永《望海潮》投献对象考

柳永《望海潮》之创作,据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一记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2](P241-242)杨湜《古今词话》载:“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3](P25-26)也同样说明《望海潮》为赠孙何之作。后《钱塘遗事》《花草粹编》《尧山堂外记》《西湖游览志余》《青泥莲花记》《词苑丛谈》诸书相继沿袭此说。

罗大经之《鹤林玉露》和杨湜《古今词话》对《望海潮》之本事皆有相类记载,虽然对孙何之身份是“帅钱塘”还是“知杭州”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是赠与孙何所作。罗大经和杨湜都为南宋时期人,相距柳永时代不远,虽然杨湜之《古今词话》记载多为传闻,然结合柳永和孙何家世,此说当为可信。

据《宋史·孙何传》,孙何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4](P10097)而柳永生年,虽无确切文献所证,但据现有文献基本能推断其生于971至987年间,故年龄要小孙何10至26岁。据《资治通鉴长编》载:“(太宗淳化三年,即992年)正月辛丑,命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同知贡举。 ……三月戊戌,上御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得汝阳孙何以下凡三百二人,并赐及第;五十一人同出身。”[5](P733-734)孙何入仕之时,柳永年在5—21岁之间,尚且年幼,故不可能和孙何成为布衣之交。

然考“布衣交”之义,除去贫贱之交外,相交双方,如一方显赫,一方未考取功名,仍可称为“布衣交”。《后汉书·隗嚣列传》记载:“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6](P522)隗嚣为人谦卑,爱惜人才,对于有才能的人,不论身份,结交并重用他们。苏轼的《范蜀公墓志铭》关于“布衣交”也有类似记载:“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世,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7](P447)十八岁的范镇和时任宰相宋庠与其弟宋祁会面之时,范镇还未考取功名,而宋庠和宋祁已声名显赫。因宋庠、宋祁称赞范镇的才华,和他结为布衣交。陆游《南唐书·孙忌传论》也有此类记载:“元宗接群臣如布衣交,间御小殿,以燕服见学士。”[8](P301)南唐后主元宗李璟对待群臣不忌身份,常以常服面见大臣。皇帝和大臣虽身份地位不同,仍称为“布衣交”。故认为柳永因和孙何年龄相差较大,且身份不同,不可能为布衣交的观点有些武断。

关于孙何、柳永之“布衣交”,除去《鹤林玉露》《古今词话》之记载,现存文献几无其直接交好之记载。然查阅相关文献,孙、柳二家族都曾和王禹偁共同交好。孙何和王禹偁交好之记载,见于《宋史》以及一些文集和笔记中。《宋史·孙何传》载:“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与丁谓齐名友善,时辈号为‘孙丁’。王禹偁尤雅重之。”[4](P10097)宋人阮阅的《诗话总龟》卷四载:“丁晋公孙何齐名。翰林学士王元之延誉,尝言二人可使白衣充修撰。尝赠之诗曰:‘三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合教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9](P39)王禹偁曾作诗《甘棠即事简孙何》《寄陕府通判孙状元(何)兼简令弟秀才(仅)》等,听闻孙何由地方官被召入史馆,从此可饱览国家藏书,大开眼界,骤增知识,便作《暴富送孙何入史馆》赠与他,还曾写下《送孙何序》等。由此可见,孙何考中功名之时,孙王二人之交就已开始。

关于柳氏和王禹偁之交好,在王禹偁《小畜集》及外集中收录的多篇诗文与柳永家世相关。《送柳宜通判全州序》载:“河东柳无疑……皇宋平吴之明年,随伪官得雷泽令,雷泽仆之故里也,始与之交逮,今几十五载。”[10](P396-397)柳宜,为柳永之父。《柳赞善写真赞并序》载:“河东柳宜,开宝末以江南伪官归阙于后吏,隐者二十年。年五十有八矣,堂有母,思见其面,而不得归,浮图神秀为写其真,使其弟持还以慰倚门之望,又从予乞赞。”[10](P504)此为王禹偁为柳宜撰写写真赞之记载。《连溪处士柳府君墓碣铭》为王禹偁受柳宜和柳宣(柳永叔父)所托,为柳永祖父刘崇所撰墓志铭。以上是为柳氏与王禹偁交好之三证。

除此之外,明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五载:“咸平元年戊戌孙谨(当作仅)(1)参见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六:“自淳化五年停贡举至是,举行之。上语知举杨砺曰:‘贡举任重,当务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也。’得孙仅等五十人,诸科百五十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咸平元年)正月丙寅,翰林学士杨砺等受诏知贡举。”咸平元年,孙仅等五十人被取为进士。结合《建宁府志》记载,该科柳永之叔柳宏在内。榜:柳宏字巨卿,崇安人。兄宣官于济,奉其父以行。”[11](P350-351)孙仅为孙何之弟(2)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甘棠集》一卷条目:“知制诰上蔡孙仅邻几撰。咸平元年进士第一人,后其兄何一榜。”第589页。,柳宏为柳永叔父,由此可知柳永叔父柳宏和孙何之弟孙仅同为咸平元年进士,还都曾经同时生活在汴梁和扬州。经由王禹偁为媒介,孙、柳二家当为世交。从此角度出发,“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应该可信。

孙沔(996—1066),字元规,越州会稽人。《宋史》有传,真宗天禧三年(1019)进士及第。孙沔曾两知杭州,初为皇祐五年(1053)四月至八月,第二次为至和元年(1054)二月,以枢密副使、给事中、资政殿学士复知杭州,至嘉祐元年(1056)。[4](P9686)关于柳永和孙沔之关系,吴熊和先生在《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1](P196-207)中认为《花草粹编》收录柳永《早梅芳》词下有小注为“上孙资政”,全词如下: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此词写杭州之景,为赠与杭州最高长官之作。吴熊和先生结合《宋史·职官二》,景德二年(1005)四月始有资政殿学士之职,是年孙何已经去世,故此词不可能是赠与孙何,孙资政当为孙沔。但关于柳永、孙沔二人交游情况,吴先生也认为二人“布衣交”之说文献不足。

观柳永词,除去《望海潮》(东南形胜)、《早梅芳》(海霞红)外,还有一首《瑞鹧鸪》(吴会风流)为写杭州之作,詹亚园先生认为三首词作应作于同时,为干谒杭州最高行政长官,是在孙沔第二次知杭州时。然而此说并不妥当——即使能确定《早梅芳》和《瑞鹧鸪》为送给孙沔之作,也不能因此而确定《望海潮》同为赠送孙沔之作。

另外,因词中的“千骑拥高牙”,有学者以此断为写给武将之词,而孙何为文臣,故此词当写给武将孙沔。然而,在宋代,因太宗朝屡屡用兵失败,故武臣地位低下,皇帝咨询臣僚意见,以作补救。当时,孙何提出委任文臣统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二载:“参用儒将……晋、汉至唐,皆选儒臣统兵,当时武臣未有出其右者。”[5](P881)而后真宗朝,提倡文臣统兵的呼声更加强烈。[12](P27-47)此为孙何极力主张之事,另外结合两浙转运使身份,“千骑拥高牙”的溢美写给孙何当无不妥。

(二)孙何与杭州关系考证

孙何与杭州之关系。孙何曾任两浙转运使,《东都事略》卷四七载:“以徇寻出为京东两浙转运使。何辨急,颇事苛察。”[13](P374-375)《宋史·孙何传》载:

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真宗览而嘉之。及傅潜逗挠无功,何又请斩潜以徇。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献疏请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4](P10097)

在咸平二年(999)冬天,孙何跟随皇上巡视大名,皇上下诏征询对边疆军事的意见,他奏陈边境弊病,得到皇帝的赏识,暂代户部判官,任京东转运副使,而后不久任两浙转运使,加官起居舍人。景德元年(1004),孙何回朝廷任太常礼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记载:(咸平三年五月)“户部判官、右司谏、直史馆孙何,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何上疏曰……未几,徙两浙转运使。”[5](P1020)由此可知,孙何任京东转运副使时间并不长,其任两浙转运使的时间,大概于咸平三年(1000)至景德元年(1004)间。另,潘阆曾作《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为送孙何由京东转运副使转任两浙转运使时所写。原诗为: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

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

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

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

贪吏诫守亷,饥民苏念生。

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

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14](P619)

因诗中有“岸花”“沙鸟”等意象,结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七,王兆鹏先生认为,以此可知此诗创作时的季节可能为咸平四年(1001)春夏之间[15](P88-97),此说亦有可取之处。然 “岸花”“沙鸟”为除去冬季都可能出现的意象,此诗写作时间即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时间,可能为咸平三年夏秋或者咸平四年春夏秋季节。

以上可以确定孙何曾任两浙转运使,而不是知杭州。

那“知杭州”又如何解释呢?是否为《古今词话》杜撰呢?按潘阆《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其中“张侍郎”为张咏,即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时,杭州知府为张咏。并且咸平三年至景德元年孙何在任期间,并无孙何任杭州知府之记载。故,詹亚园等认为《鹤林玉露》《古今诗话》等记载不实。[16](P 68-75)然从“转运使”入手,却有一些新的发现。

转运使为北宋时期路制的行政长官,关于转运使的职司,《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曰:“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查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4](P3964)以上为转运使职责之总括。然除去以上行政、监察职责外,北宋转运使还负责监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北宋时期,由于转运使制度尚不完备,转运使多由知州兼任,并且存在着郡守暂缺,由监司权管的传统。监司即北宋转运使、转运副使、转运判官等的统称。《庆元条法事类》卷六记载:“诸三京或兼一路经略安抚、总管、钤辖州知州阙,转运、提点刑狱官兼,未到而提举常平官同州者亦听权,皆未到,即本州以次官分权,监司置司州,听监司兼权。”[17](P59)此即为转运使在知州暂缺时而由转运使临时兼任的记载。

孙何初任两浙转运使时,杭州知府为张咏。据《北宋经抚年表》载:

(咸平)二年(999),《志》:四月戊寅,御史中丞张咏为工部侍郎、知杭州。……四年(1001),(九月)还知永兴。……五年(1002)五月癸丑,右谏议大夫宋太初知杭州。十一月甲午徙知庐州。……以太常少卿、知苏州王仲华知杭州。六年(1003),……《长编》:咸平六年九月,初,太常少卿王仲华知苏州,本道转运任中正上其治状,就加右谏议大夫、知杭州。继而谢泌为转运使,奏劾仲华徙任日,冒请苏州添给,诏罚金。冬十月戊午,移知虔州。(咸平六年)六月丁亥,以礼部郎中、知制诰、权判度支薛映为右谏议大夫、知杭州。[18](P254-255)

由此可知咸平年间知杭州者共四人: 张咏、宋太初、王仲华、薛映。张咏自咸平四年(1001)九月离任,五年(1002)五月本应宋太初接任,然宋太初并未到任。《宋史·宋太初传》曰:

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4](P9422)

可知宋太初因有宿疾,未能到杭州就任。宋太初之后的王仲华虽到任但也未任职较长时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五载:

(咸平六年九月)初,太常少卿王仲华知苏州,本道转运使任中正上其治状,就加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既而谢泌为转运使,奏劾仲华徙任日,冒请苏州添给,诏罚金。冬十月戊午,移知虔州。[5](P1213)

王仲华上任不久,因徙任杭州知州日 “冒请苏州添给”被弹劾罚金,于咸平六年(1003)十月又移任虔州。而后薛映赴任,杭州知州方趋于固定。然而中间两任知州,一未赴任,一未久任。于咸平四年(1001)张咏离任后,杭州知州一职变动较大。两任交接之间,按北宋转运使兼任知州旧例,时为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极有可能“知”杭州。即在此期间,柳永拜谒世交孙何,写下了《望海潮》。而《望海潮》写钱塘“怒涛卷霜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显然当为秋季之景,这也从时间上和孙何暂任杭州知州相吻合。

(三)柳永生年及《望海潮》写作时间考

柳永生年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争议,其关系到柳永是否能够在1002年左右赠词给孙何。

柳永生年问题,争议亦颇多。基本存以下几种说法:971年说、980年说、985年左右说等。其中唐圭璋先生通过王禹偁《小畜集》中与柳永之父柳宜有关的诗文,结合与柳永有关的宋人笔记、野史、地方志中的记载,对柳永的祖父、父辈、兄弟以及柳永本人的生年、仕宦经历、卒年等事迹做了推测,认为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为景祐元年(1034)进士。[19](P595-613)吴熊和先生《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一文中,通过宋代官员磨勘等,考证柳永生于“雍熙四年(987)之前数年间,但不能再上推至开宝四年(971)”。[20](P426-438)另有李清照《词论》之记载:“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21](P254)可知柳永应早于张先、宋祁。张先生年为990年,柳永应早于此。就此时间推断,柳永生年上限为971年,下限为987年。按971年计算,1003年,柳永大概创作《望海潮》时年龄为33岁(3)古人年龄按虚岁计。;按987年计算,柳永时年当为17岁,结合柳永家世,出身书香门第的柳永在以上两个年龄都有可能赠词给孙何。

另,从词作本身来说,《望海潮》为投献之作。对于赠孙何还是赠孙沔之说,二者相差时间大概为52年,一说为柳永青少年时期,一说为柳永暮年时期。据吴熊和先生之说,柳永卒年约为至和二年(1055)或嘉祐元年(1056)。然,若为赠给孙沔投献之作,柳永是时已至暮年,应不会再有投献之想法,故,此词极有可能为柳永青年时期投献孙何之作。

且柳永一生因游历、应试 、改官、转官曾辗转多地,足迹遍布了当时大半个北宋版图。就目前留存的柳永216首词作中,59首可查考具体地点,其中除去34首写汴京外,涉及杭州的为9首[22](P26),可见柳永对杭州这一城市之喜爱。再看《望海潮》,虽为投献之作,但却写出了繁华富庶的杭州带来的视觉、听觉的刺激。《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上片描写了杭州的富庶繁华,前三句先鸟瞰了杭州的全貌,交代了地理位置重要——“东南形胜”,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三吴都会”,经济上的繁荣富庶——“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写杭州具体之景。城外钱塘江潮卷潮落,一望无涯,是为博大之境。下片写西湖美景,选取了湖光山色,十里荷花典型之景,羌管、菱歌、钓叟、莲娃更是写出了百姓对美景的享受。杭州政通人和,一派和谐,源自杭州掌权者,祝愿他早日到朝中任职。

故,《望海潮》一词,为投献之作。当时情境可能如此,青年柳三变,在考取功名的路上,第一次游历了风景秀丽、繁华富庶的杭州,被美景深深吸引的同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以进献给故交孙何。

二 《望海潮》词调及声韵特征

柳永《望海潮》写杭州之胜景,虽无“海”但有“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写出了钱塘江潮的盛大景象,当写出了词调本义。

考查《全宋词》《全金元词》(4)本文《望海潮》词调所有词均源自《全宋词》《全金元词》。收录情况,两宋至金元,《望海潮》词调共55首,其中《全宋词》中存38首,《全金元词》中存17首。写作《望海潮》的词人宋代24位,金元时期12位。所有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在最前面的两位为陈德武六首,秦观四首。此调因柳永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写出了杭州富庶美丽之景,风格欢快活泼洒脱,后世题材也受到此风格的影响,多用来书写欢快之景,多以写城市风光、祝颂为主,也抒发羁旅相思之情。

此调之宫调情况,仅柳永《乐章集》中标注仙吕调,《钦定词谱》[23](P2423-2428)从《乐章集》,其他词人作品未标注宫调。《中原音韵》言“仙吕调清新绵邈”,正适合表达欢快洒脱之情,和柳永及大部分词作声情相吻合。

(一)《望海潮》之体式及其平仄特征

因北宋时期填词并无词谱,词人创作多依音乐节奏和前人之词进行创作,故字句多有变动。《望海潮》一词同一调名之体式有七体。《钦定词谱》中收三体(5)《钦定词谱》三种体式为:柳永“东南形胜”,秦观“梅英疏淡”,邓千江“云雷天堑”。,《词律》[24](P416-417)中收二体(6)《词律》所收二体为秦观“梅英疏淡”和“秦峰苍翠耶溪潇洒”。,《词系》[25](P420-421)收五体(7)《词系》所收五体为柳永“东南形胜”,秦观“梅英疏淡”,沈唐“山光凝翠”,邓千江“云雷天堑”“彩筒角黍”。,田玉琪之《北宋词谱》[26](P794-802)收七体(8)《北宋词谱》所收七体为沈唐“山光凝翠”,柳永“东南形胜”,秦观“星分牛斗”,秦观“梅英疏淡”“烟浓柳径”,丘处机“神仙风范”,王恽“龙沙王气”。。

现将各词谱所收体式,及特征按词人生卒年顺序列表如下:

从时间先后顺序看,柳永创调之后,《望海潮》词调创作较少,文献可考资料,约50年后才有沈唐之作,且创调之初,大概为了协律,并不能做到平仄合辙押韵之规范。秦观因对此调之喜爱,创作了两种体式共四首作品,词调开始出现不同体式。直至南宋金元,伴随音乐曲调流失,开始出现句法、韵调不同的体式。

《望海潮》词调,上下片各十一句,上片五十三字,五平韵,下片五十四字,六平韵。所用句式多为四字句,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句交错使用,和谐有致。且四字句连用多为两两对偶,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另外,秦观之后,上下片之第八句一改柳永和沈唐之普通句法,多用领字结构,为一四句法,如“曳照春金紫”“但乱云流水”“正絮翻蝶舞”“但倚楼极目”,“曳”“但”“正”“但”为句之领字,引领本句后四字和下句四字句相对应。既有音乐之美感,又有词之特色。

柳永《望海潮》词上片之第八句“怒涛卷霜雪”,《词律》卷十九曰:“‘乘醉听箫鼓’句法不同,可以通用。然‘听’字应读平声,‘怒涛’句读‘卷’仄声,终觉不顺,恐原是‘卷怒涛霜雪’,而传讹也。”田师玉琪认为,万树此说不无道理,但考证柳词不同版本,皆为“怒涛卷霜雪”,且此句法与沈唐之“少年人一一”都作普通五字句,盖因此调在柳永、沈唐时代尚未定型所致。[27](P796)

从后世影响来看《望海潮》词调,创作者多使用秦观体式,一为“星分牛斗”,一为“梅英疏淡”。两体式均为双片一百零七字,上片五十三字十一平韵,下片五十四字十一句六平韵。但下片结句不同。“星分牛斗”体为六五句法,“梅英疏淡”体上下片结句均为四七句法。在55首作品中,“星分牛斗”体为18首(含“星分牛斗”),两宋时期此体创作为16首,词人11位,金元时期2首,词人2位。“梅英疏淡”体两宋创作13首,词人7位,金元时期2首,词人2位。可见以上两体在两宋时期之流行程度。两宋时期又有史浩“烟浓柳径”体,上下片结韵为六五句法,后仅黄岩叟“梅天雨歇”一首从之。赵文之“云外梅阴”上下片结句又不同于以上,上片结句采用史浩体之六五句法,下片采用秦观“梅英疏淡”体之四七句法,之后无人使用此体,概为词人偶然为之。至金元时期,此调又有丘处机“神仙风范”和王恽“龙沙王气”两体。两体之不同,均体现为上下片结句变化及部分字声韵变化。丘词上片结句为五字一句,六字折腰一句,上下片之第八句之字声,由秦观词之“仄仄平仄仄”,变为“仄仄仄平平”,使之更加符合格律规范,读起来更加上口。王恽词下片由十一句六平韵变为七平韵,下片结句由两句变为一句,且和秦观之“梅英疏淡”相较,下片第十句,上片结句均有不同,均为词人有意为之。由此看出,《望海潮》词调发展至金元时期,不单是内容题材上有变化,体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望海潮》词调之题材,多用于写景抒情,登临怀古,唱酬、祝颂等。声情上明快洒脱,用平韵,多用四字对偶句法。以柳永词为例,词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四字对偶,在情感上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谢桃坊先生《唐宋词谱校正》评价此调:“此调为换头曲,用平韵,调势流美;凡出现两个四字句,或一个领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皆以对偶为工。”[28](P587)

(二)《望海潮》之用韵特色

从押韵来看,《望海潮》都押平声韵。因其多表达明快洒脱之声情,故多用表现清幽淡远的尤部韵和欢快活泼的麻部韵。宋代作品中,有七首押“尤”韵,五首押“麻”韵,其他声韵也都能和各自主题大致相符合。抒发相思之情,使用低沉压抑的“支”“齐”“微”部韵,如秦观之《望海潮·奴如飞絮》;风格欢快喜庆的应和祝寿词,使用开阔大气的江阳韵,如扬无咎《望海潮·菊暗荷枯》等。

两宋、金、元55首作品用韵情况统计如表1(9)本文对《望海潮》词调用韵之考查,主要参考《词林正韵》。:

表1 《望海潮》各体式特征及收录情况统计

综合表2,《望海潮》为平韵词调。且两宋词人选用韵部,第十二部(尤)、第二部(江阳)、第三部(支微齐灰)最受欢迎。金元时期第七部(元寒删先)、第十二部(尤)最受欢迎。这些韵部的选择和词调声情密切关联。明代王骥德之《曲律》曰:“如东、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读之令人不爽。”[29](P199-200)概括了各韵部的声情特征。《望海潮》词调涉及的韵部,既有开阔洪亮的 “江阳”韵,有清幽淡远的“庚、清”“尤”韵,又有低沉柔婉的“支微”韵。如在北宋《望海潮》词调初创时期,此调多用来抒发清幽淡远,欢快活泼之风,故多选用“尤”韵和“江阳”韵这些清幽淡远、开阔洪亮的声韵。结合此调之内容题材,多为祝颂、应和酬唱、思念,故多用以上韵部。

表2 两宋、金、元《望海潮》作品用韵情况

续表

柳永此调,用大开大合之笔法浓墨重彩描绘杭州繁荣壮丽之景象,表达了对壮阔美景的赞叹之情,全词使用第十部“佳麻”韵,以平声韵作结,更是用婉转的情致表达了豪放之美。此韵部使用也影响了后人的创作。如秦观“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刘一止“野色乱春,娇云捧日,燕翻蝶舞交加”,赵鼎“霜凛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赵崇嶓“曲径通幽,小阑斜护,水天薄暮人家”,以上与柳永同韵词作,或由美景有感而发对旧友思念之情,或写春天美丽之景,或写钱塘潮盛景,或写雨后傍晚之景,大都和柳永词作题材相近,表达声情相近,用响亮“麻”韵,较为婉转地表达了对盛景的感慨之情。

第十二部“尤”韵最受欢迎,无论是两宋还是金元,都是此调使用最多的韵。结合王骥德《曲韵》所述,“尤”韵表达声情为清幽,表现出中和“江阳”韵的洪亮和“支微”韵的低沉之婉转清幽之美。最早使用此韵的词为沈唐之“山光凝翠”。此词历来被认为颂赞太过,但该词描绘并州之壮丽山川,边关将士加紧操练之胜景,以及对太原知府的美好祝愿,也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作之声情,昂扬之中有清幽,“尤”韵完美地展现了这一声情。而后词人之创作亦是如此,秦观“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张元干“苍山烟澹,寒溪风定,玉簪罗带绸缪”,洪适“重溟倒影,五芝含笑,神仙今古台州”,石孝友“云龙双辅,匣龙双起,当年楚尾吴头”等,表达主题均和此韵声情相吻合。

金元时期,另一受欢迎的韵为第七部“元寒删先”,18首词中有4首使用此韵。“元寒删先”韵,多表达宽广豪放之声情,这大概与金元时期词作内容多为道教题材相关。

综上,《望海潮》词调在北宋时期经柳永创调,两宋金元后,最终形成七种体式。从早期柳永、沈唐之创作体式不稳固,到后世秦观“星分牛斗”确立为正体,后世变化之体式,基本基于秦词。最终形成上下两片,共一百零七字,上片十一句五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之体式。而词调之声韵选择,也基于内容题材有所差异。

猜你喜欢
词调海潮体式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柳永·望海潮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律诗篇法体式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望海潮·八里湖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望海潮·枫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