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现实梗阻与应对策略

2023-05-15 13:53:44周良发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编写者数字化思政

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指示,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决策[1]26。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新形势下教材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行动方向。教材是教育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根本依据,建设数字教材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数字化无疑需要数字教材的战略支撑。这就需要回应何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面临何种现实梗阻,何以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核心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内涵特征

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厘清其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这是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前置性问题。

(一)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内涵释义

思政课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在青年学生思想塑造、行为匡正、价值引领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旨在因应数字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契合青年学生信息接受习惯而创设的新形态教材。回顾思政课教材建设历程,发现思想政治理论界和教育界始终在探寻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融合机制,以便从根本上不断优化思政课育人模式。思政课数字教材显然不是单纯的“电子文本”“多媒体资源库”[2],而是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以技术驱动赋能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持续优化,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就此而论,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技术应用只是教材数字化的初级形态,而范式革新才是建设数字教材的理想形态,即数字技术带来思政课教材形态的深度变革,是技术与教材内嵌与耦合的新形态。缘于这种认识,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教材各要素、结构、系统和过程的深度数字化变革而形成的科学高效的思政课新形态教材。

(二)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青年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必然生成逻辑。思政课数字教材除了具备纸制统编教材的一般特质外,还充分彰显出数字时代的自身特色。

1.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教材建设质量直接决定教育教学效果,高质量地编制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能否编制出高质量的思政课教材关键在主体,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思政课教材编写质量。但是长期以来,思政课纸质统编教材编写者及历次修订者均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一线教师和青年学生的诉求却难以体现到教材体系中,不同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统编教材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奠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教材建设则为一线教师和青年学生参与思政课教材编写和修订提供重要契机。在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及时收集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期待,以及一线教师教材使用的反馈情况,并将此作为数字教材建设的参考决策依据,实现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主体构成多元化。将一线教师和青年学生纳入教材建设主体,能够精准识别教材使用者的兴趣点、关注度与期望值,对数字教材建设资源加以动态调适、更新与完善,从而编制更受师生欢迎和青睐的思政课教学议题。

2.建设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没有充裕的数据资源作为保障,思政课教材编写者将陷入“无米之炊”的现实窘境。但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大都集中在专家学者手中。他们作为思政课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和修订者,在思政课教材建设过程中具有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着教材目标的确立、教材大纲的拟定和教材内容的编撰。而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速,数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党刊党报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充斥于各大网络空间,为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写者获取有效的数据资源提供便捷。除了思想政治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青年学生也能及时接触并获取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其参与教材编写提供无限可能。数字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日益成为常态,从而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

3.建设过程的协同性

建设过程的高效运作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而协同建设过程能够有效聚合各方力量、汇集各种资源、实现整体推进,切实增强数字教材建设的实际效果。首先,主体协同。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组织和不同主体的参与,而协同机制有助于打通不同部门、不同组织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提升各组织、部门和主体协作效能,群策群力高质量推进数字教材建设。其次,资源协同。“术业有专攻”,不同主体的知识构成和学术视野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势必会影响数字教材编制效果,而协同机制有助于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有助于消弭教材编写者因知识局限而弱化数字教材质量。再者,平台协同。数字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资源遍布于各大网络平台,加强平台协同有助于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写者更好地获得各种数据资源。最后,进度协同。强化进度协同,教材编写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思政课数字教材相关内容编制进度,切实保障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行稳致远。

二、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梗阻

数字技术驱动开辟了思政课教材新形态,为数字教材建设赋予技术动力,但技术与教材的融合在思维观念、技术应用、价值引领和数字素养等方面存在着现实挑战,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有序有效推进。

(一)在思维观念上,缺乏数字化思维共识

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形成数字化建设的思维共识。进一步言,就是要树立数字化建设理念,形成数字化建设认知。这种思维共识直接指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之间的融合方向、融合程度、融合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数字技术应用实践中,主体往往更为关注数字思维共识,却没有深入了解数字教材建设的现实动因[3],没有真正形成数字技术何以赋能思政课教材建设以及思政课教材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思维共识,这已经成为掣肘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无法规避的现实课题。

从目前来看,数字技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赋能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还存在明显分歧,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进程。重理论教化者认为,思政课教学重在理论灌输、价值渗透,只有从学理层面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活讲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理服人的育人目标。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和手段,只在教学场域拓展、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效果反馈上发挥作用。而重技术应用者认为,数字技术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潜能,能够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带来全要素、全程性的数字化革命,是高质量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的重要技术动力。在数字化大行其道的时代,摒弃抑或崇拜数字技术都不是明智选择,势必影响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推进。这种思维二分性问题的出现深刻表明,教材编写者尚未在数字技术在何种程度上驱动思政课教材建设达成共识,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字技术如何有效赋能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问题。

(二)在技术应用上,数字技术二重性症结

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奠基于数字技术有效赋能的基础之上,对数字技术应用的风险和隐患加以辨识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数字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二重性症结使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

首先,数字技术成熟度不够。教材形态的每次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即数字技术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量[4]。然囿于数字技术自身性能不够完备、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客观因素严重制约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建设的深度融合和效能发挥。其次,数字技术应用面不广。当前数字技术凭借其技术优势在经济社会领域大放异彩,但在教育教学层面尚处于理论探讨和零散应用阶段。加之教材编写者和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情绪以及主观意愿难以全面量化,致使数据资源存在不真实和欺骗性,弱化其在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制中的使用效能。再者,数字技术一体化缺失。数据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充分发挥数据效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与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和使用对象之间存在沟通不畅、交流不足等问题,需要构建数字技术一体化机制,有效突破数据、信息、资源的物理界限和时空束缚。最后,数据应用潜在性风险。编制优质高效的数字教材,既需要获取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需要精准识别受众对象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期待,从而编写更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思政课数字教材。但是,教材编写者获取党的创新理论和受众对象的信息数据往往存在泄露国家机密、滥用个人信息等伦理风险。

(三)在价值引领上,技术热遮蔽价值理性

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旨在编制因应时代特征、契合受众需要的新形态教材,基于数字化驱动增强主流价值引导力。但数字技术遵循的是工具理性、运行的是技术逻辑。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对数字技术应用加以拷问: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到思政课教材是否导致思想政治理论的“缺场”和主流价值观念的“缺失”,进而偏离思政课教材编制初衷和削弱立德树人的育人效能。当下数字技术对思政课价值理性的遮蔽,势必会弱化主流价值引领,甚至会造成意识形态危局。

一方面,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全面把握受众对象的个性特征、精准识别受众对象的需求期待提供技术支撑,从而编制出更有个体性、更具差异化的思政课数字教材。但是受众对象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其社会关系、情感波动乃至情绪变化并不能完全数字化呈现出来。若过分热衷数字技术,高度依赖技术理性,终究会僭越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算法推荐遮蔽价值引领。算法是数字技术的显著特征,算法推进是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功能。基于算法推荐固然能够为受众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思政课数字教材,但数据流挟卷而来的教学内容同质、思想价值固化等问题却不可忽视。一旦完全依照受众对象喜好创设思政课教材,势必导致主流价值观难以进入推荐系统的现实窘境,不断弱化主流价值观的辐射面和引领力。数字时代教材编写者只有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决不因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动力而偏离思政课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引领功能。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思政课数字教材的标准规范不变、本质属性不变和育人使命不变。

(四)在数字素养上,主客体技术能力不足

数字技术驱动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数字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以便使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到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全要素、全过程中。在此意义上说,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融合的程度直接决定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效能。而技术与教材能否深度融合又与教材编写者、使用者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技术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桎梏。

一方面教材编写者技术能力不足。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在编写者,教材编写者数字素养直接决定数字教材建设质量。然而,当前有些教材编写者尤其是中老年编写者数字素养不高,甚至缺乏基本的数字思维意识,难以形成对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材建设有效性的正确认知。在此情境下,教材编写者鲜有主动接触和拥抱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强化自主学习以实现自我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教材使用者技术能力不足。数字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纸质教材逐渐向数字教材转变,如网络化教材、虚拟化教材和富媒体教材等新形态教材,使得人机协作的个性化学习、智能化学习、泛在式学习成为常态。这要求思政课教材使用者必须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设备开展思政课教学。而如果教材使用者技术能力不足,不能理性看待技术的效度与限度,极可能过度沉迷技术,沉醉于技术场景创设中,势必弱化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鉴于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风险挑战,要着力从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理念驱动、夯实价值引领、注重主体培育、构建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将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实效,确保思政课数字教材既彰显数字教材的兴味和旨趣,又葆有思政课程的原色和底色。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精品战略为导向

作为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材深度融合的教材新形态,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涉及各要素、结构、系统和过程。因而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宏观视域、整体思维来检视和优化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进程,着力设计、研发、编制出高质量的思政课数字教材。而思政课程的价值意蕴与本质特性也决定了数字教材建设必须以精品战略为导向,扎实推进资源整合、内容编写、校对审核、出版发行、试用反馈等一系列工作[5],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数字教材。

加强思政课教材顶层设计,打造高端精品数字教材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顶层设计要体现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378。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正是顺应数字时代而对教材呈现样态的创新发展。这决定了思政课教材研发设计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时代性特征,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教育理念编制高质量的数字教材,确保思政课数字教材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顶层设计要把握规律性。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必须把握其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这要求教材编写者务必遵循教材自身演变规律、正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借助数字技术对既有教材形态加以数字化升级改造,同时着力推进数字校园、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为思政课数字教材使用构筑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再者,顶层设计要富于创造性。开发研制思政课数字教材,要把创新创造作为高质量建设数字教材的动力之源。当前,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尚处于理论探讨和零散实施阶段,需要教材编写者在编制实践中大胆探索,特别要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加大力度,以开拓创新精神推动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

(二)重视理念驱动,以凝聚共识为根本

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现实世界中的青年学生,使得教材的物化形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这充分说明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是数字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无论思政课教材形态如何改变,思政课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价值指向。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数字技术遵循的是工具理性,运行的是技术思维,它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数字代码,将人们的主体精神日渐消弭殆尽,严重削弱思政课教材对国家意志、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承载效能。这决定了基于数字技术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必须重视理念驱动,科学协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冲突,进而在数字教材编制上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重视理念驱动以凝聚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共识,要通过教材编制理念、思维的数字化重塑实现对思政课教材要素、结构的数字化升级,以及对教材编制能力、素养的数字化提升。进一步言,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要从观念上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在观念上意识到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必要性。基于数字技术推进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终究是为了彰显数字技术之于思政课教材建设的价值,在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下建设优质高效的思政课教材,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教材支撑,这才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和实践动因。另一方面,在观念上意识到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可行性。当前,扎实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业已具备现实可行性: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数字技术的发展完善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青年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成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动因。因此,要在观念上意识到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的可行性,处理好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中技术与教材的逻辑关系,在技术与教材互嵌互融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为讲深、讲活、讲透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优质教材。

(三)夯实价值引领,以消解技术症候

回溯教材建设史可以清晰地发现,教材形态的每次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循此理路,数字技术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量,但也不能因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而轻忽思政课教材所内蕴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对技术异化作过深入分析,提出技术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的重要论断。这是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建设思政课数字教材必须深入思虑的问题。而厚植数字人文情怀,以主流价值驾驭数字技术、消解技术症候,旨在使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进程中始终坚守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

一方面要坚持教材编写者的主导地位。教材编写者在思政课数字教材编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材编写者应在思政课教材编制全过程探寻数字技术赋能与价值观念引导的接榫之处,围绕思想教育、信仰培育、价值涵育来进行技术选择,始终彰显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价值指向。同时要运用数字技术探究思政课教材建设的规律特征,探寻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生成和理想信念养成的内在逻辑,着重解决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要以主流价值驾驭数字技术。充分体现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中的主流价值,旨在用主流价值引导数字技术赋能处于正确方向。数字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强算力、高精度等优势,但也存在无情感、无精神等弱点,需要主流价值驾驭和引领才能使其保持正确方向。这要求教材编写者将主流价值植入数字技术应用全过程、各环节,制定价值标准、明确价值导向,精准识别数据流中错误的、片面的乃至虚假的数据信息,切实保障思政课数字教材数据信息的伦理安全,让主流价值成为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的主引擎。

(四)注重主体培育,以提升数字素养

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既是对思政课教材各要素、各系统的重构,也是对思政课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技术能力的重塑。而只有切实厘清思政课教材主客体真实的技术需要[7],不断提升编写者和使用者的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才能将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推向纵深并取得实质进展。

一方面要提升教材编写者的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编写者,编写者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质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嵌入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倒逼教材编写者不得不将数字素养视为必备能力。为提高教材编写者数字胜任力,可通过线上课程学习、线下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施数字技术能力教育培训,使编写者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的思维意识,进而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实践。值此数字技术方兴未艾之际,教材编写者要有自我学习的原动力、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充分利用优质数据资源,切实用好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有效解决“本领恐慌”。此外,教材编写者还要有数字伦理和数据安全意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应用潜在的伦理风险,树立正确的数字责任观和伦理观,把技术应用限定在伦理框架中。另一方面,要提升教材使用者的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编制数字教材终究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感,从而坚定其对党治国理政的认知认同和拥护遵从。这要求教材使用者必须具有起码的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有效驾驭思政课数字教材。从一线教师来看,只有掌握数字技术原理、熟练数字教学设备,才能把好数据质量关,主动运用数字教材开展思政课教学。从青年学生来看,只有具备基本的数字技术能力,才能理性看待数字技术、明辨真伪数据资源、善于使用数字产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五)构建规章制度,以筑牢保障体系

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如何有序有效推进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是所有教材编写者亟待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构建和完善规相应的章制度是思政课数字教材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制度的刚性约束能够为思政课教材数字化提供有效保障,确保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始终处于正确方向。

首先,构建科学的引领规范机制。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还处在探索性、碎片化阶段,其大规模、系统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案例可以借鉴。一旦实施不当或存在偏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建设质量还可能引发意识形态危局。构建科学的引领规范机制,重在对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目标加以引导、过程加以规范,使思政课教材各要素、各系统始终规范有序,进而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更为优质高效的思政课教材。其次,构建充裕的资源供给机制。充裕的资源供给是思政课数字教材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内在要求。构建资源供给机制,旨在借助制度传导压力以保证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资源供给顺畅有序。为此,既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也要注重从党报党刊党网党台获取数据资源,以便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数字教材体系中。再者,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材建设加以全程性评价才能有效把握数字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和介入,能够及时发现数字教材建设中“算法黑箱”、“数字殖民”、“数据欺骗”、“信息茧房”等问题,有效预估以规避数字技术应用而潜存的伦理安全隐患。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应的激励措施联系起来,以此激发教材编写者运用数字技术编制高质量的数字教材,为数字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夯实教材基础。

五、结语

思政课教材是国家意志、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物化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学

水平、培根铸魂成效和立德树人目标。数字时代高校要实现培根铸魂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情势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数字化转型,设计开发出更具时代感、更有吸引力、更有针对性的新形态教材。数字技术驱动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呈现方式,使其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图像、图表、视频、音频、颜色等动态化、可视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而鉴于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其教材数字化建设既要大力推进又要慎终追远,高度警惕数字技术二重性给思政课教材建设带来的风险隐患,避免因技术应用而造成思政课教学危机。为此要坚守边界意识,即思政课教材数字化是有边界、有限度、有条件的数字化,务必在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技术规范下推动数字教材建设,确保数字教材建设的“教材”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为新形势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猜你喜欢
编写者数字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现代情报(2020年8期)2020-08-19 12:59:27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备教材的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