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推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2023-05-15 12:21王艳马骏刘刚顾华玺
关键词:卓越产教工程师

王艳,马骏,刘刚,顾华玺

■教育学

产教融合视角下推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王艳,马骏,刘刚,顾华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肩负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使命。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所面临的产教脱节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产教的深度融合是破解之道。本文在深刻剖析产教融合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三个贯通”(价值引领贯通、能力培养贯通)的育人理念以及“三个创新”(创新办学机制、创新培养环节、创新师资建设)的具体路径。

产教融合;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引言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工程师将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力支撑。我国现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2],这是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和前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就必须进一步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教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3],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高度,深刻阐释了系统观念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为产教融合视角下推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立场、观点、方法。产教融合要从马克思唯物历史观出发,把系统观念贯穿于全过程各环节,全面看待产业链和教育链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以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世界观认识产教融合的特点、规律,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4]。

一、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对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作用

(一)产教融合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进行系统性部署,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并明确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来看,产教融合视角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6]。从全球历史演进来看,典型世界工业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产教融合。对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所提出的“合作教育”,这种模式把理论知识讲授和工作技能传授、实践经验积累紧密凝结在一起[7]。对于德国,其在1948年后采用“双元制”来加快工程师培养模式转变,学生既拥有学生身份的属性,还拥有企业员工的属性,实践导向也成为其鲜明特点[8]。作为精英工程教育的典范国家,法国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顶尖技术专家参与到授课等培养过程。而英国的学徒形式产教融合可形象地称作“三明治”模式,即学生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多轮交替式、切换式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9]。从我国的时代变迁来看,产教融合思想的雏形可追溯至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的半工半读教育形态。随着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发展为面向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但仍然重点在于破解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产教融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应用范畴也从职业教育扩展至高等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产教融合不再是侧重于解决教育领域人才培养问题,而是构筑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四链”协同的重要驱动[10]。在优化教育、发展科技、开发人力的整体设计中,产教融合是充分关联上述三者的有机结合基点,因此而言,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必然要求。

(二)产教融合是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需要

放眼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来势迅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脑科学、云计算、互联网、纳米科技、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所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各项变革的发源地更多地是来自于企业、源自于社会。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言,历史上的教育曾一度是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21世纪以来,快速更新的产业却走在了教育之前、甚至很大程度地领先于教育。这种“反转型”局面的形成是因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创造变得空前密集活跃,而教育的变革与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以本科教育为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在学生大一入学前完成制定,这就决定了难以把最新科技前沿内容引入课题,导致授课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出现校内所学与工作所需的“错位”。第二,呈现出高度的交叉化、融合化特点。一项全新的产业不再仅仅是涉及某个单一性的学科,而是综合多个领域、包含多项技术。例如,集成电路牵涉到数学、物理、化学、机械、信息和计算机多个传统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被我国列为“交叉学科”;航空发动机涉及空气动力、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材料、机械、强度、传动、密封、电子、自动控制等大量的基础学科和工程科技领域。然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却多以学科化、专业化为主要形式,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显,学科壁垒尚未有效打破。针对上述两大特点,教育必须成为面向产业、对接产业的教育,产业必须成为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产业。作为供给侧的教育端和需求侧的产业端,要达成一种良性互动、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形成产教的融合之路,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立于不败、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三)产教融合是全面推动高等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涵

我国先后于2010年和2018年实施了两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系列关键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11]。2021年党中央把卓越工程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高度,这对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在从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向世界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从关照我国现实的角度具体而言,部分院校的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部分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历程的“工程味”不浓、存在一定的学术化倾向等,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设计和评价牵引,导致了“虚假”实习成为一种典型式状态[12]。由于产教互动程度不够,企业对教育系统的培养过程参与度不足,教育系统对企业需求的把握度不够精准,因此当学生进入企业后,可能将面临“二次培训”或“再次培养”的局面。针对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多个部委按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与指示进行了深刻研判并周密部署。2022年3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重点围绕如何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对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出具体要求。2022年9月,教育部、国资委联合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从高校和企业的两个系统视线审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意义、主攻方向和具体路线,这有力促进了产教双方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同向同行与同频共振。

二、基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要求的产教融合“两个贯通”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什么样的卓越工程师”这一深刻命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他强调,要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导向、提供了行动的根本遵循。上述四条总体要求可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即前两条侧重于论述价值引领、后两条侧重于论述能力培养[13]。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律与成长规律而言,价值是其为人为事的内在源泉和内生动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则难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之才。能力是其实干兴邦的本领基点和才学支撑,倘若尚未具备一流的能力,则无法形成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的实践成果,甚至无法有效胜任党和国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要求。因此来说,产教融合要紧紧抓住上述两个维度,系统性构筑起人才培养理念点和发力点,通过“两个贯通”来全面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

(一)贯通价值引领圈层,高校和企业要共同汇聚思政育人合力

产教要携手培育“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其中爱党报国是精神内核、敬业奉献是基本品质。从高校的视域来讲,要充分发挥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讲好思政故事。从企业的视域来讲,要系统性整合形成一系列具有承载红色基因的历史故事,深度挖掘工程科技发展史中的红色资源、思政元素等。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实证,学校和领军企业密切配合,以课程思政、行业思政等作为有力载体,整合高校发展史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深挖企业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共同讲好一堂“大思政课”。高校和企业要在价值引领圈层形成共识,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思政活动等,依托工程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把家国情怀和道德素养讲明讲透,以此来全面提振学生的“精气神”。

(二)贯通能力培养圈层,高校和企业要共同强化工程育人合作

产教要携手培育“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其中具有突出创新能力是鲜明特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根本落点。校企要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探索设立以项目制为依据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逐步构建起以能力贡献为主要导向的评价标准。从目标追求上来看,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企业的价值思维是创造财富;从评价标准上来看,高校仍以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的评判为主,企业所认可的却是新产品新应用新工艺。尽管高校和企业在多个方面不尽相同,但高校和企业的核心共同追求点则是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力突出、不断服务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基于该目标,校企双方要共同在能力培养圈层上发力用劲,深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培养理念,形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共同体,狠抓培养质量线,突出能力培养导向,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三、立足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方向的产教融合“三个创新”路径

作为一项全新的时代课题,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的新路。从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而言,要注重“两个贯通”,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从改革举措和具体行动而言,要注重“三个创新”,着力打造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把创新突破体现在办学机制、培养环节、师资队伍等多个层级维度上,下大气力解决好制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14]。

(一)创新办学机制,建稳产教融合框架

在高校中,传统的人才培养场景主要集中于校园内,高校是教育教学和运行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但对于高素质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来讲,由高校作为单一主导元素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15]。这主要与高校的本征属性和资源条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具体而言,高校缺乏的真实工程场景和工程环境,多以理论型教学为主,学生尚不能有效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需求和工程问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西电-中兴通讯无线通信菁英班”为例,通过把企业完全引入到办学框架内的形式和手段,创设出校企共同育人、同题共答的良好机制。2019年9月创办的该班级,充分结合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中兴通讯的技术优势,强强联手,面向5G无线通讯的重大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及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同培育新一批具有无线通讯、5G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办学机制的变革创新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龙头牵引效应,只有搭建起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四梁八柱”,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化为育人实效,这才能持久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真正地纵深发展。

(二)创新培养环节,织密产教融合网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为卓越工程师育人目标下的产教融合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校企双方要以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为牵引,实现人才培养全流程的融合。在现有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基础上,高校和企业要创造性建设、创新性发展,把前沿的工程科技进展、最新的工程科技成就以及鲜活的工程科技案例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之中,使其从以理论讲授为主型转向理论实践结合型。校企要树立全员育人思路,依托集动手性、综合性、研究性等于一体的科技实践竞赛来全面涵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主办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成果展“意法杯”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作品竞赛活动。《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课程是由学校通信工程学院为大二本科生开设的工程综合能力培养课程。2021年设置了“智能垃圾回收系统”主题,学生自行组队后,以公司化形式设计和制造一款自动垃圾分类存储系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6名学生分组组建一个公司并完成一个产品样机,样机包含微控制器模块、数字电路模块、机械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和用户界面平台的完整项目。该课程通过多个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关键知识点,并通过项目管理、商业意识、成本核算、虚拟专利等多个维度的教学活动,综合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该创新性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工程思维、资料获取、知识转化、系统集成以及跨学科研究(通信、电子、计算机、机械、经管等)的能力。学生通过承担不同的职位,迅速把自己的角色从一名学生转换为一位专业工程师,按照真实公司运营、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总而言之,在培养环节引入高校和企业两支力量,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将有助于破解产教脱节的突出问题。

(三)创新师资建设,筑牢产教融合基石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者的素养、能力和水平关系着人才培养能否突破高线,因此有必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与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相比,卓越工程师的施教者要采用校企双导师的新型制度,在现有校内导师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备企业导师。通过校企导师的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工程科学基础和工程实践应用的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在建设高水平的双导师团队时,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其一是人员遴选要严格。校内导师并非任意一名校内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即可担任,而是要侧重于考量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工程项目研究能力和承担重大工程课题的研究经历。企业导师要从行业内的顶尖专家、一流技术工程师等中遴选,要让最优秀的一线骨干来带学生。其二是人员培训要精准。师资队伍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项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长期性事业。高校教师深谙教育教学规律,能够从学生认知角度准确传播知识与真理,但需不断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企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感悟和经验,但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专业性角度不断提高授课能力。在组织实地参观、讲座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的教师培训时,要充分结合校企导师的上述需求点,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公共工作。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汇聚校企智慧、凝聚产教力量,主动行动、积极作为,依托“两贯通三创新”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有力破解产教脱节等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现实困境,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01).

[2] 林健,郑丽娜.从大国迈向强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程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2):1-17.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2-10-23(002).

[4] 张天,李胜凯.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论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1):36-42.

[5]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支撑强国建设[N].科技日报,2022-10-28(002).

[6] 李静.跳出教育看教育、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手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N].经济观察报,2022-02-07(007).

[7] 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1-4.

[8]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8-80.

[9] 关晶.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1):81-90.

[1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J].中国培训,2018(2):4.

[11] 郑丽娜,姜子娇,雷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核心能力: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9):38-45.

[12] 王超,李冰冰,晋媛媛.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中“实践不实”现象的诱发因素研究——基于参与者视角的扎根理论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46-52.

[13] 顾华玺,李勇朝,张君博,等.基于“四化”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78-182.

[14] 杨斌.促产教深度融合让“专业更专业”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9):1-8.

[15] 郑庆华.“两交叉四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38-4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take the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of xid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YAN, MA JUN, LIU GANG, GU HUAXI

)

Excellent engineers in the new era shoulder the significant miss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manufacturing. In targeted response to the prominent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by the reform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t is supposed to resolve it by accelera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integration to cultivate excellent engineer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takes Xid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two connections” (by value guidance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fic paths of "three innovations" (through educational mechanism, training processing and instructors team).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excellent engineers

G649.21

A

1008-472X(2023)03-0110-05

2023-02-17

2021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21BZ015)。

王艳(198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骏(1993-),男,陕西合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工程教育。

本文推荐专家:

李晓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郭维刚,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卓越产教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青年工程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