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23-05-15 12:21高宇璇岳琪峰沈强
关键词:话语红色文化

高宇璇,岳琪峰,沈强

■教育学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高宇璇,岳琪峰,沈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强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在认知层面的掌握和实践层面的落实。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红色电波优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对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凝聚力、引领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红色文化教育主体整体性意识有待增强、教育方式创新性有待提高、教育内容导向性有待强化。因此,要高校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工作方式、拓宽理论视野、优化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守正创新。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念和战略措施,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形成具有坚强引导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文化思潮的交流、经济水平的提升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曾经在传统意识形态没有解决的问题逐渐凸显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快速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需要,更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新格局新视野,红色文化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舞台上颇有成效,其中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红色电波优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对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引导力

征途漫漫,奋斗不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分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攻坚克难,屡获佳绩。“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用富有特色的红色语言讲我们自己做过的事,这里面积淀了我们的汗水,更寄托着我们的期望”[2]。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通过讲述中国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的方式,可以振奋青年学生爱国情怀,增强主流价值观在青年学生心中的感染力。其次,在丰富教学素材方面,高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符合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发展增添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素材,尤其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媒体协同社会各界构建疫情防控平台,利用短视频号、微信小程序、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抗疫防疫知识,凝结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鼓舞前进斗志的人生品格。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世界力量对比和国家关系走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舆论场上的斗争形势日益复杂,这在给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契机。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息的育人体系,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是打赢意识形态主动战,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意识形态领域持续发声的切实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基层党务工作者把红色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各地区结合资源特色,结合校史党史发展脉络,深刻把握“为什么讲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向青年学生阐释独具特色和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为增强青年群体的思想价值认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客体凝聚力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和各类移动终端的推广应用,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在传播模式、传播平台以及传播技术上得到不断的重塑和更新,网络话语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日趋多元。各大网络新媒体积极研发各类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小程序,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并融合各种新的网络技术,丰富学习形式,创新传播渠道,广大群众可自由选择学习形式,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润物细无声地授予民众,极大增强了信息受众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支持和分享。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有效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认知,高校媒体通过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构建红色话语和红色叙事体系,高校教师采用创新宣传方式,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利用红色翻转课堂、虚拟VR、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呈现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大众化表达。各大校园媒体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推动纸媒与融媒体的优势互补,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感召力提供强大技术保障。

(三)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要和新期待”[3],建设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实现网络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教育支持。中国精神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教育的关键要素。思政课程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舆论传播速度加快,网络文化传播形态趋于多样,智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发扬红色教育,充分调动红色基因优势,带来新机遇。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4]。红色文化来源于历史,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滚滚向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现阶段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5]。红色文化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与行动,丰富高校思政教学案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构筑的伟大党史精神是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展思政工作的关键点。当前,国际舆论斗争形势复杂,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日趋多元,高校课程涵盖工、农、商、技、文等多个方面,密切高校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将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提升青年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的有效助推器。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思潮丰富多样,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日益加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传播环境、主题宣传、资源融合、机制监管等方面的影响,深刻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对于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激发高校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复杂,意识形态交锋激烈,红色文化教育主体整体性意识有待增强

在社交媒体日趋多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差异化,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力和感召力受到影响。官方媒体在进行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宣传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极具权威性、影响程度深的特点。一些商业媒体则为了获取网络流量,在宣传内容上缺少对内容的深刻解读,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一部分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的网络民众和网络键盘手甚至个别不良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者,为了博取读者眼球,进行文化渗透,获取商业暴利,用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对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和舆情事件转发点赞。网络空间的治理愈加复杂,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同其展开激烈的交锋中发挥其在青年主体的话语主导权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队伍弱小,成员之间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一些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悟,部分人文社科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对网络技术的了解,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缺乏活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整体性意识不强,缺乏对文本的解读。

(二)媒体平台繁多,意识形态渗透手段隐蔽,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创新性有待提高

理论解读是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一环。话语内容的碎片化容易降低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导致读者的思维认知出现弱化。碎片化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很容易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内在意蕴。第一,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话语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还只停留在对皮囊的简单复制,并没有深刻领悟其精髓也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使得广大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认知还不够深刻。第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节省时间,人们利用网络空间的便捷性有目的的检索信息资源,加上大数据时代各类应用软件的用户跟踪手段的升级,人们极易陷入信息茧房,无从了解当下社会热点和舆情事件的全面的实时动态,为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或反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网络媒体或个人提供可乘之机,“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一经发酵,部分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网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价值判断受到干扰,部分西方价值观念通过构造“假民主,真渗透”的娱乐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降低了各种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心中的可识别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引领力。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实时转化话语方式的问题,部分理论课程未能满足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关媒体平台科创性不强,对于部分以“影片、薯片”等形式进行思维影响的异质文化未能进行精准跟踪。受算法推荐技术和网络圈群化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面变窄,红色文化同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缺少互动,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若不能站在青年学生的立场解读理论、文献等相关主流话语内容,画地为牢地嵌入高校课程体系,不仅会动摇青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结构,也极易引发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三)舆论传播速度快,意识形态交流形式多样,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导向性有待强化

“社会公众一旦对某一焦点事件展开具有一定倾向性与影响性的意见或言论,逐步扩展到网络社会并在互联网进行大范围传播就形成了网络舆论”[6]。一些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网络空间利用技术优势进行信息封锁,目前在关键核心领域技术上仍然面临“卡脖子”难题,网络平台防御能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包装”的社会思潮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削弱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挑战。

复杂的网络话语环境在传播内容上的向心力缺失,多样化的传播模式在丰富现代娱乐方式的同时也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受到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变迁的双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与校媒、官媒的深度融合与交流,多样化的社会资源在给青年学生带来多种机会的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治理环境的不完善给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带来可乘之机,削弱了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干扰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高校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与建设息息相关,针对上述问题,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情境,提升宣传效率,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创设良好氛围,推动青年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建设

网络时代,人们在网络空间拥有着更多思想表达权和言论自主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酵程度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社会思潮分子借此煽风点火,引导舆论走向,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极为复杂的关键时期,极容易陷入舆论的漩涡。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团组织等不同育人工作队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力量。一是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育人工作机制,着重提高其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凸显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增强不同育人主体的意识形态引领能力。二是建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运用。同时,要增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提升对当下发生的热点话题和重大社会事件的敏感度和辨别力,站稳政治立场,及时回应学生呼声,以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想文化素质,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空间的宣传主动权。三是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本领硬和作风纪律好的党团骨干队伍。要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宣讲、红色基地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刻解读,对于网络空间中一些非马反马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以学生社区为单位,选拔理论素质强、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团成员,成立一支红色专项小组,提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的积极性,实时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动向,并提出及时可行的处理方案,增强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二)丰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形式

实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实效,需要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格外重视对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基础学理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和党史党建理论的积极性。一是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对红色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红色理论宣传不能简单复制已经被公众所熟知的内容,而应该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特点的基础上,由专职教师主导建立文化宣传框架,由学生骨干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解和认知。二是要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入融合。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利用谈心谈话、周点名、考前心理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群体中热议话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引导青年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对于网络空间中不良社会思潮的辨别,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上,帮助学生明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三是高校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知识结构。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红色专题讨论的积极性,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翻转课堂、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其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思考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问题意识,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责任感。青年学生要加强对红色党史故事的解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主动参加宣讲、社会实践等活动,善于甄别不健康有诱导性的思想言论,筑牢意识形态防线,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维护者。

(三)拓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视野

当前,西方意识形态为迎合民众的精神需求,分别在文艺作品、传播媒介等方面进行文化渗透,面对互联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要优化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建设就要整合媒体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手段,拓宽平台建设,提升网络话语载体建设质量,为实现校园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一是拓宽红色文化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合路径。相关人员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运用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典型红色案例,润物细无声加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要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讲理论,更要讲好道理,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要善于将刻板枯燥的文本内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把抽象生硬的政治理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话语表达,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同时根据青年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二是拓宽红色文化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平台。立足于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化的传播特点,把握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利益诉求,善于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转换成喜闻乐见的语言符号;将枯燥乏味的文件话语转换成生动活泼的图片视频;将冗长繁杂的官方话语转换成简洁明了的动画视频。比如,高校可以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培育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有效转换红色符合表达范式。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南校区图书馆一楼就创设了富含一系列以党史校史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场景,生动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和大批青年志士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的奋斗历程。同时结合青年喜好,依托学校建校历程和校友风采,开发打造了以“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为题的思政品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颖性和丰富性搭建了“高效通道”,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四)优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环境

网络空间是广大民众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精神栖息地,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旦学生对于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失去甄别力,很容易导致其精神遭到污染。话语传播环境的鲜明开放性特征要求高校要掌握不同思潮的传播规律,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打破传统封闭的话语传播状态,促进不同话语传播形式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大校园媒体的特色优势,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校园中的传播效能。一是校园制度规范化。高校网安部门要积极健全校园网络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秩序,克服技术难关,保证网络核心技术过滤负面信息,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挥各自的服务功能,从整体上推进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完善技术缺陷,加大对新型网络骗局的宣传力度,提升不良网络思潮的监测技术,要深度治理利于直播、广告、游戏等形式诱导青年学生知法犯法的不良行为,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感知性和敏感度。二是校园文化关怀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各校自身特色,在校园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中增设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元素。校内宣传平台要传播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自觉建立健全主体责任监管机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主旋律,对蓄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良言论要敢于发声,同时要主动出击,比如结合符合时政特点和时代背景,充分宣传时代先进人物、校园身边人物,为大学生贯彻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具体指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强助推剂。立足新时代,着眼社会大舞台、拓宽时代视野、运用现代化大平台,将红色文化贯穿到教育教学、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注入新鲜血脉。新形势新变化新发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优势、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新光彩、迸发新活力。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29.

[2] 李寿初,王雅妮.“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探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2(3):60-66.

[3] 靳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靳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EB/OL].(2019-11-19)[2023-02-19].https://m.gmw.cn/baijia/2019-11/19/33329712.html.

[4] 邓小平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5]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2021-05-18)[2023-01-17].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5/18/c_1127458950.htm.

[6] 何明敏.新媒体舆论主体的演进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6(8):78-85.

An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mainstrea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O YUXUAN, YUE QIFENG, SHEN QIANG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mainstream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rengthen young students' master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red revolution have affluent val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mainstream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red culture, and consolidating its guidance,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The overall awareness of the major people educated by red culture needs to be enhanced;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ethod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guiding rol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personnel, enrich work methods, broaden theoretic horizon and foster a favorabl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y are expected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stay true to advanc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mainstrea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 more innovative mann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stream ideology;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mainstream education

G641

A

1008-472X(2023)03-0104-06

2023-03-17

本文为陕西“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文旅赋能红色传承”实践育人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BY2227)。

高宇璇(1984-),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岳琪峰(1994-),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本文推荐专家:

殷一博,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人口经济学等。

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话语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