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花
(青海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3)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各门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同向同行,要求高校全部课程的教学都要充分融入价值引领,全方位凝聚育人合力,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一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的开设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体育强国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体育课不仅要培养人才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要重视人才思政素养的培养,深挖体育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体育课健体育魂功能,为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支撑。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健体育魂,既有利于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有利于以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健体育魂功能。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大学生提供了具体的专项课程,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手把手、面对面的交流指导,挖掘出丰富的思政元素,营造出多样化的思政浸润环境。体育课中的很多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科学的教学引导与长期的训练锻炼下,大学生可以借助积极的身体体验逐渐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心理建设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从容应对困难和失败的道德品格[2]。可以说,高校体育课最突出的育人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提升体育能力和塑造良好道德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依靠主观努力与客观指导,逐渐将习得的道德理念升华为自身的道德情感,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体育课不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载体。以课程思政推进体育课健体育魂,有利于以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自强不息、拼搏奋斗、不甘落后的民族精神,表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比赛口号崇尚超越、自由和公平,追求友善、和平、团结,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3]。因此,从精神层面来看,中华体育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优秀的体育人才成长起来。体育课程思政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育了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高超的思想道德境界。
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相互支撑,体育育人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是与其他“四育”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健体育魂功能。激发体育的健体育魂功能,要以坚持立德树人为逻辑起点,聚焦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革教育理念。这不仅要关注学生生理性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要关注大学生作为人的精神性存在,将强身健体融入铸魂育人过程中,聚焦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体育课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共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的健体育魂功能。
近年来,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课健体育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部分高校仍然面临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体育课与思政课学科壁垒较明显、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等四个方面的困境。
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增加新的育人目标。在以往,体育课教学目标大多聚焦实践运用和技术知识,不重视课程文化底蕴,更谈不上深挖体育课内蕴的价值追求。虽然当前体育教学目标是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尚未明确三者之间具体的比重,更关注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常常被边缘化[5],导致体育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难以真正落实。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一是部分高校使用的体育教材侧重理论知识,不重视人文思想情感,特别是技能项目类教材比较关注知识的深度、忽视知识的广度、重视项目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缺少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加大了体育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难度[6]。二是部分体育教师由于缺乏敏锐鉴别思政资源的能力,教学停留于知识与技能传授的阶段。个别体育教师甚至狭隘地认为课程思政只需要随意植入一些思政元素即可,缺乏系统性构思。例如,个别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参加集体活动就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只要参加动作难度比较大的体能训练项目就能培养勇于拼搏的精神,不重视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引导,更不去关注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时机。这就容易让大学生感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杂乱生硬、千篇一律,阻碍了他们良好品行的养成,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体育的育魂功能。
目前,高校不少课程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体育课与思政课也不例外。二者有各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划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范畴。与重视思想理论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不同,体育课教学更加重视以运动实践与身体练习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容易弱化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由于这两门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明显差异,造成二者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加之思政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超出了很多体育教师的认知范畴,导致这类教师难以将体育独特的育魂功能有效融入教学中。
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集中体现在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思政元素理解不透彻,难以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资源未进行深层次的内化与升华;有的体育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匮乏,难以全面、深入地体现体育课内蕴的思政教育价值内涵。这就直接导致其缺乏育人能力,不善于借助内隐式教学方法让大学生感受思政元素的浸润,反而出现思政元素的生硬融入或生搬硬套的叠加组合,导致体育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7]。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体育教师并未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驾驭和理论阐释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二是一些体育教师缺乏自觉提高自身思政教育能力的动力和积极性,重知识和技能、忽视价值引领的局面长期以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课健体育魂,高校应在认清面临的困难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迎难而上,做到与时俱进,明确思政育人目标,发挥体育健体育魂功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追求课程新的价值,是各类学科课程制定教学目标的共同框架。为了更好地将课程价值追求与目标框架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该立足体育课基本特点,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充分满足社会对优秀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形成包括运动乐趣、体育品德、健康行为、运动能力、运动认知在内的多元化健体育魂目标。为此,第一,高校要明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大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价值塑造目标,以价值塑造引领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实现四大目标有机结合。因此,高校要明确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引导学生在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中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增强体质、享受乐趣。这既是思政育人的新目标,也是体育课应该融入的思政教育资源。第二,除了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加思政育人目标,高校还要进一步明确体育课健体育魂功能,深刻认识体育课最根本、最基础的培养目标不但是通过对技战术等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更要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帮助其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明确体育课健体育魂功能,就是要进一步明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此,高校要结合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强度等因素改革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兼顾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要务,既要紧跟时代发展,也要找准价值观引领和课程内容的结合点。第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磨炼其意志品质。例如,在体育竞赛规则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诚信、平等、法治元素,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技能训练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富强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竞赛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文明、公正元素,于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战术训练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元素,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结合社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素养是个体在职业岗位上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包括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等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角度入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挖掘体育课中内蕴的思政元素。体育教师在讲授武术等专项技术时,可以教育学生以武术礼仪约束自我,以武术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深刻领悟课程内蕴的传统文化[8];在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类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锻炼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学生在遇到冲突时能够理解包容对方、克制自己,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羽毛球、乒乓球等个人对抗项目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积极练习与反复运用基本动作,增强学生应用综合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把握体育精神的内涵,养成挑战自我、勇敢顽强的优良品德,真正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课健体育魂,将更有力地凝聚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课程合力,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不同专业课程渗透价值引领的程度不同,育人功能也有差异,不同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法和内容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要想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体育课在思政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及内容方面都应该彰显体育课的学科特征。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支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第一,要强化学院之间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增强体育课的知识性、理论性和思想性。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结对帮扶,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两类教师要一起深挖育人资源、一起商讨教学方法、一起开发教学内容,帮助体育教师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逐步组建起一支具有亲和力与影响力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同时,高校要从整体融合的角度重设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指导思想、制度保障、核心任务、建设重点等方面做好整体设计与全面部署,努力打破学科壁垒与课程局限,建立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协作平台,推动形成资源共享、管理共商的协同融合。第二,各高校要在校际之间充分发挥师资联动效应,努力打破时空界限,深入开展全面合作[9]。高校既要聚焦区域合作,也要抓住与学科专业相近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的契机,推动各校思政课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开展交流互动,并组织双方就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等进行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促进高校间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积极推进校际之间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是落实好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取得实效。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特征与育人意蕴,进一步坚定体育课健体育魂信念,深入内化体育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将立德和树人相统一、健体和育魂相融合。为此,第一,体育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方法和内容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政教育基本理论了解不深。对此,高校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共同研读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体育教师举办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讲座等研修活动,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水平,引导其承担起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体育健体育魂的使命,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积极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凸显课程特色,深挖课程内容,厘清育人思路,明确育人方法,凝聚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合力,切实提升自身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素养与德育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自觉履行教师责任,深刻意识到践行育人使命的道德价值,并自觉将这种责任内化到自身行为中,使他律升华为自律,从而将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内化到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中。唯有如此,体育教师才能将外在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内在责任,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化发展[10]。除此之外,高校要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质量直接关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师德宣讲活动,将体育教师推优评先、职称晋升与师德师风挂钩,引导体育教师自觉将职业道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做好健体育魂的引路人。
体育课以具身实践与身体练习为育人途径,具备独特的健体育魂优势与思政属性,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大学生人格和锤炼大学生意志的重要载体。将思政教育要求融入体育课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能够赋予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不断丰富体育课内涵,推动健体育魂的价值引领始终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课的育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