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易 叶海霞
人工智能(AI)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四五年前,“Siri”“小爱同学”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鸡同鸭讲,闹出不少笑话。突然间,ChatGPT横空出世,不但能准确理解人们的意思,还能给出一段像模像样的回答。
基于这点,很多人开始想象能否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日常工作。记者尝试要求AI写一篇题为“高血压饮食”的科普稿件。等了一会儿,它便开始输出“我可以给您一些关于高血压饮食的科普信息……”。首先,AI简单分析了高血压的定义和危害,随即根据记者的要求给出了“降低钠摄入量”“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等建议。
文末,AI还提示:“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高血压饮食的科普信息,以下是一些可参考的链接”,并给出了“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的网页链接。短短一分钟内,一篇行文流畅、观点鲜明,论据充足的健康科普稿件便“诞生”了。
这篇AI写的健康科普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基本符合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求。低钠饮食向来列在给高血压患者健康建议的首位;低脂、水果蔬菜确实对健康有帮助。但深究每一段的详细解读,AI的回答并不确切。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赵安达表示,AI提出的“建议降低钠的摄入量,每天最好不超过2300 毫克”,这一建议过时了。2.5 克盐中含有1克钠,依此换算,2300毫克钠的摄入相当于每天吃5.75 克盐,而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克。
AI还说,水果和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纤维,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但具体理由却语焉不详。赵安达说,香蕉等水果中含有较多钾,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钠的排出,换言之应该是部分水果更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
至于AI建议的“最好选择色彩鲜艳的水果和蔬菜,如菠菜、胡萝卜、草莓、蓝莓等”,这一建议查无出处。2023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推荐的是“富钾蔬菜,例如菠菜、芥兰、莴笋叶、空心菜、苋菜、口蘑等”。
人工智能给出的3个参考链接均无法打开,阜外医院的网址更是完全错误。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公众号推送了一则健康科普文章,比较了专业人士和Chat GPT 对加湿器使用的回答。在对“加湿器水箱中的水长期不换,会否引起感染”和“能否在加湿器中加入消毒水”的两个回答中,Chat GPT的回答都存在偏差。
对于“加湿器长期不换水”,ChatGPT一开始回答不会导致肺部感染,随即又说可以滋生细菌,对人体健康不利;就“能否加入消毒水”,ChatGPT回答,在加湿器中加入消毒水有助于减少致病微生物,但添加必须适量。而感染医学专家表示,这样操作长期使用会造成化学性肺损伤。
对于Chat GPT 给出的信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表示,Chat GPT的学习主要基于语言资料,对语言文字更为敏感,因此能生成语义通顺、自圆其说的文字,但还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真伪鉴别能力。如果阅读者也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就很容易被它“糊弄”过去。
《美国医学会杂志》对Chat GPT的研究简报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过于“学术”,不适合做患者教育;同时,由于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回答可能存在偏差,形成对用户的误导。《自然》杂志在社论中说,对于AI生成的科普作品,人工核验步骤必不可少。
公众苦伪医学科普久矣,Chat GPT 的介入可以让形势更加混乱。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非但公众无法判别医学知识的真伪,就连其他专业学科的医生也很难作出确切判断。更有不少网红打着专业旗号,公然做着伪健康科普,误导公众认知,引发、放大公众焦虑。Chat GPT 等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科普的写作门槛,使得伪科普更容易产出,也更易造成误解。
孙少晶教授认为,从权威平台或渠道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更为重要。医学健康科普有一定的门槛,且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少不了医学专业人士的参与,专业领域的健康科普应由相应专业医生署名审核,这样才更可信。目前各医院、科室及专业杂志都在开展健康科普,这些平台刊载的知识内容更具有准确性。
此外,相对开放的讨论空间也有利于信息准确性的提升。“真理越辩越明”,公开的讨论、补充、驳斥可以完善健康知识,避免公众陷入偏听偏信的误区。
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健康科普提供帮助,但想要独立开展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事项,可能还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