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焰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平陆运河北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南联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广西内陆地区乃至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向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平陆运河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战略工程,是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旗舰项目。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骨干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成为广西内陆及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对发展向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带动内陆腹地向海发展,带动沿线地市产业开发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打造带动广西发展的增长极,形成南宁—钦州—贵港—北海—防城港核心区联动发展;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向海发展新格局,带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向海发展优势;有利于构建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广西价值和功能。平路运河建成后,沿线向海产业以钦州湾为基础向内陆腹地辐射发展。
钦州市地处广西沿海三市中心位置,拥有中国中西部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出海港口,所属钦州湾海洋资源丰富,特色优势突出,其中“港、渔、景”三大海洋资源最为突出,为向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一是港口条件优越。钦州市岸线曲折,港汊众多,大陆海岸线516.03 千米,其中自然岸线191.72 千米,占比37.15%,海岛294 个,其中有居民海岛6 个;宜建港口的岸线为86.1 千米,深水岸线54.5 千米①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调查数据。,潮流流速大,泥沙回淤少,天然屏障良好,水深条件优良,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自然条件。二是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蟹类有500 多种,主要浅海滩涂经济生物分布广泛,资源量大。茅尾海是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的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三是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以海洋生态观光、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休闲为主的天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茅尾海和国家3A 级旅游景区龙门群岛,拥有3 000 多公顷素有海上“活化石”之称的红树林,以及沙角和大环半岛滨海生态旅游村等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有1 个国家级、3 个省级自然保护地,包括红树林和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一是港航服务能力加快提升。位于平路运河入海口的钦州港建有广西最大的30 万吨级原油码头和深水航道,实现30 万吨级油轮靠泊、20 万吨级集装箱船单向通航,建成全球首个U 型工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可靠泊超万标箱大型集装箱船舶。2022 年,钦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7 亿吨,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40.7 万标箱,增长16.9%②关于钦州市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http://www.qinzhou.gov.cn/zfxxgk/fdzdgknr_6/ghxx/ndgzjh/t16001906.shtml?eqid=af990c0300002fcf00000006642b968f。。二是贸易枢纽功能明显提升。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与中欧班列常态化衔接,共覆盖17 省60 市113 站,与2021 年相比新增了21 个站点,实现中国西部12 个省份全覆盖。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2017 年的178 列增长到2022 年的8 800 列,增长了49 倍③数据来源于钦州市海洋局统计数据。。三是对外开放合作蓬勃发展。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加快建设,引进全国首条燕窝跨境产业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获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钦州保税港区成功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并实现全面封关运营。2022 年,经钦州港口岸对RCEP 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28%,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长42.6%,与中东产油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34.5 倍②。
钦州加快推动向海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中石油、华谊、桐昆、中伟、中船、泰嘉、见炬等企业为龙头,辐射内陆腹地的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绿色向海产业链加快形成,建成及投产的产业项目150 多个,总投资超过3 000 亿元③数据来源于钦州市海洋局统计数据。。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加工原油突破亿吨大关的炼化企业。国际贸易、港航物流规模壮大,向海产业集聚态势显著增强。华谊三期项目有序推进,中石油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向高端新材料产业加速迈进;中伟在钦州打造全球最大的高端锂电池前驱体制造基地,打造千亿元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中船海上风电、锦峰海洋重装、远景风电等项目建设,形成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关键要素[2]。
一是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近年来,钦州近岸海域海水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二是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完成2020年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建设,建成孔雀湾等一批休闲放松、欣赏美景、体验海洋的海洋景观。健全“中华白海豚和红树林”保护机制,白海豚数量增至300 多头,恢复红树林与沙生植被310.29 公顷①数据来源于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
平陆运河经济带规划核心区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5 个设区市,联动融合9 个设区市。计划到2035 年基本建成繁荣、创新、开放、畅通、绿色、幸福的现代运河经济带,规划核心地区生产总值达2.65 万亿元左右②广西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 破局向海经济,http://bbwb.gxzf.gov.cn/ywdt/t16977436.shtml。。平陆运河经济带既符合经济走廊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展现陆海融合向海发展的特殊性。一是运河沿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大,经济外向度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资源和开放合作平台比较缺乏,上中下游地区发展不平衡,亟待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二是钦州市向海经济产业规模小。突出表现在石化、装备制造、造纸、电子信息等支柱行业的企业数量少,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企业规模小、缺龙头企业,产业体量小,没有形成产业链,园区整体竞争力不强,如重点布局在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装备制造业,仅中船等少数企业。以2022年为例,海洋传统产业占比达42%,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仅为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③数据来源于2022 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三是节能减排压力逐步加大。钦州重点布局石化、林浆纸、能源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临海重化工业,目前能耗总量已难以达到自治区的控制目标,近岸海域水质特别是茅尾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四是区域联动不强。核心区城市如何结合平陆运河建设与地方发展实际,从而联动融合柳州、梧州等其他沿江城市经济发展,如何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战略高度谋划布局城镇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并依托运河建设发展向海经济,仍是短板。
钦州湾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红树林、滨海盐沼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近江牡蛎等种质资源区。一是工程建设导致生态系统变化。运河贯通将导致不同水域的汇通联系,提高水体连通性,丰富景观格局,导致生物发生迁徙,加强不同水系之间生物的联系,但同时也会加剧生物入侵的风险。运河开凿建设会造成地貌地质条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改变,综合影响生物生长,导致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二是增加生态变化的风险。平陆运河入海口钦州湾茅尾海环境容量有限,近年来赤潮易发多发。运河工程建成后跨流域联通,工程区域海陆水文状况发生改变,大量江河水及归槽洪水入海,势必改变现有海水的盐度、水动力等,挤压钦州湾茅尾海环境容量,增大海区环境承载压力和海洋生态风险,特别是盐度骤降对钦州大蚝天然种质资源造成威胁的问题不容忽视。茅尾海区域是广西沿海最大的生蚝养殖区,航道范围内大蚝养殖区需进行搬迁,在运河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对海洋渔业产生的影响。三是运河建设带来城市建设的变化。运河建设将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联动发展,同时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叠加作用将逐步凸显,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扩散化和复杂化。运河建成后,城市和人口将不断向运河沿岸和沿海聚集发展,而平陆运河地处两条断裂带交汇处,是台风登陆重点地区,又是有名的暴雨区,属风暴潮灾害易发区和地震海啸影响区,应切实考虑和解决运河工程自身行洪安全及钦州市港区与城区风暴潮和海啸防御安全问题。总体而言,运河经济带发展将承载更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任务异常艰巨,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协调产业与生态、文化与生态等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
平陆运河建成后,水流、物流、信息流叠加汇集,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复杂程度,对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海洋生态要求高。茅尾海海域生态资源丰富,建设有自然保护地4 个,60%以上的海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①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调查数据。,平陆运河及其产业经济带的建设给茅尾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诸多挑战。二是钦州湾海域开发利用空间有限。广西目前仅有0.7 万平方公里管理使用海域空间②数据来源于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平陆运河入海口所在的茅尾海又是半封闭型内湾,生物资源多样,但生态资源脆弱、海域空间资源有限,渔业、交通、工业、旅游等行业用海之间矛盾本就突出,平陆运河的建设运营进一步加剧各行业海域资源利用矛盾。另外,开放式养殖、海洋牧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习惯航路、海上风电、滨海旅游等各类开发与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海底管线建设、海洋倾倒排污之间,且与规划之间矛盾重重,时有冲突发生,协调难度较大。三是用海要素难保障。平陆运河沿线产业带发展所需围填海需求大,国家实施严控围填海管控政策,非国家重大战略用海项目受到限制。目前,钦州湾尚有1 500 公顷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亟待处理,需结合政策分类分批分期处置,周期较长。另有约12 平方公里的新增围填海需求有待落实①,资源要素保障难度大。
1.推进海洋传统渔业提质升级。大力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海洋牧场项目,争取获批建设钦州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大蚝浮筏生态吊养、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基地,打造生态型“蓝色粮仓”。加快建设沿海现代渔港项目,启动钦州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继续完善渔港服务配套设施功能,推动犀牛脚渔港、海洋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发海洋休闲渔业多种业态,继续开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盘活渔村经济。丰富钦州蚝情节国家级渔业节庆品牌内涵,打造钦州大蚝中国特色产业优势区。打造钦州龙门港镇海洋特色小镇,以渔业和养殖业为主,聚焦优势产业,在龙门港镇建立海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和大蚝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2.提升海洋特色文化旅游品质。深入挖掘和凸显提升钦州英雄文化、海丝文化、岭南文化、疍家文化等北部湾海洋文化内涵,开展钦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西坑古运河考古试掘,加强乌雷炮台、平南古渡等文化古迹、遗址修复和保护工作。以滨海新城沙井岛为核心,培育滨海特色旅游业,争取继续办好国际沙滩排球赛、水上运动等高端精品赛事,延伸发展海洋体育产业链,打造钦州国际滨海体育休闲基地。培育一批海上旅游线路,探索海岛旅游与邮轮、游艇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推动乌雷港国际客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犀丽湾、永福湾、七十二泾等滨海景点,打造“平山岛—沙井岛—龙门七十二泾”“大风江—三娘湾—沙井岛”等江海湖岛旅游线路,逐步开辟钦州沿海直达环北部湾城市、国内沿海城市及东盟国家的海上旅游观光航线。谋划三娘湾白海豚康养文旅小镇、钦州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海上观光等功能的北部湾海洋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策划举办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区域论坛、展会、节庆活动。重点推进广西浦北越州故城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灵山县新圩大庙岭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罗阳富硒谷生态乡村旅游区项目等建设。
3.发展沿线交通运输服务业。一是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推进以钦州港为核心、以平陆运河为发展轴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江铁海多式联运,建设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汇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强、专业功能突出的物流集聚区、园区,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以钦州港区、钦州保税港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建设集装箱、石化、农产品、木材等大宗货物专业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保税、跨境电商和冷链物流,打造港航综合物流基地;积极构建平陆运河智慧河海大数据基础性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平陆运河智慧河口综合服务系统及河海联运示范应用工程。三是推进金融、产业、航运、物流集聚,打造集船舶交易、航运信息、金融保险、货代船代、供应链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总部基地,构建钦州物流业发展中枢。四是建设以产业供应链服务为特色的物流园区,依托钦州港区、钦北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及各县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依托平陆运河,大力发展向海特色产业,在陆屋、沙井、犀牛脚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做强海洋经济全产业链,打造平陆运河通道经济示范走廊。
1.打造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石化园区,坚持“强龙头、补链条、集聚群”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布局,构建“一滴油两根丝”全产业链,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及功能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做大做强“油、煤、气、盐”齐头并进的多元石化产业体系,推动临港石化与内陆腹地经济协同联动发展,全力打造辐射平陆运河沿线内陆的千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华谊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恒逸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基地一期、国投钦州电厂三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2.建设大型临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吸引电子信息上下游供应商企业进驻,推动发展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高端软件、5G 智能设备等产业。创新利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启动一批“双百双新”项目。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合作,探索建立液晶显示器、新型元器件、计算机整机及配件等跨国产业园。规划建设PCB 产业园、5G 智能终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园,支持以泰嘉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港创智睿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等为龙头的产业链项目建设。
3.加快临港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巩固扩大高纯度硫酸锰、氢氧化锂产业优势,全面推进中伟新材料南部(钦州)产业基地项目建成投产,以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重点,补全其他电池关键材料深加工产业,择机发展上游镍盐、钴盐、锂盐等资源型原料作为补充,延伸发展锂电池电芯、模组装配等下游产业,初步形成“以三元及磷酸铁锂双链条正极材料为引领,基础锂电池材料为补充”的新能源材料体系。
1.推进以中船为龙头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推进建设中船大型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保障基地、大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为目标,以中船(广西)为龙头,带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扩容升级、提质增效,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引进海上风电核心整机生产项目,配套发展电机制造、叶片制造、机械部件等制造企业,布局建设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母港,延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支持中国—东盟(钦州)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中船广西海上风电产业基地项目、长沙锦峰重工(钦州)年产20 万吨海洋重装项目、远景钦州智慧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海工装备、修造船、汽车为主的千亿元装备制造集群。
2.积极培育新型海洋清洁能源龙头企业。集中实施一批热电联供、平价光伏电站、低风速试验风电场等新能源建设项目或工程,推进海洋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争取尽快启动建设LNG 项目,超前谋划建设大洋深海油气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加快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合理发展“渔光互补”产业。积极开发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型清洁能源。重点推进钦州康熙岭渔光一体光伏电站80MW 平价试点项目、广西钦州康熙岭200MW(二期2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3.加速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成果转化。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生物技术研发、海洋生物医药、中医中草药合作,加大引进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研究平台。建设中国—东盟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支持广西邦琪药业集团、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南珠制药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发展,推动海洋微生物、抗癌活性物、鲎试剂、珍珠等海洋生物资源成果孵化转化,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北部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钦北区医药产业一体化项目开工投产。
1.打造特色农业联动发展轴。依托一区两县(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农业产业融合要素集聚度高的优势,发挥平陆运河主要流经灵山县、钦北区、钦南区的优势条件,构建钦州特色农业联动发展轴,通过综合一区两县共有的种植、养殖优势,共同打造优质产品和优质品牌,并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形成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联动发展带,推动钦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发展向海特色产业。依托钦州港进口木材量多质优以及发挥中国—东盟进口木材深加工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港口优势,做优进口木材贸易和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完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北部湾大型造纸基地;重点发展以大豆油为核心的油脂制品,支持中粮油脂、港青油脂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开发更高附加值的精细加工产品;利用指定进口口岸、海产品养殖基地、西南唯一进口活畜屠宰场等优势,积极发展进境肉牛加工、海产品加工、燕窝加工、清真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建设北部湾林木产业园项目、钦州市那丽产业园进口木材加工项目以及金桂二期180 万吨高档纸板扩建项目及配套工程、中国—西部沿海粮食产业园项目、北部湾华侨投资区澳华进口牛羊综合加工项目。
3.推动港产城融合。推动平陆运河沿线区域港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平路运河沿线陆域资源要素加速向海集聚。建设以钦州市自贸新城为核心的钦州港新城,推进钦州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城、三娘湾与钦州港新城联动建设,打造北部湾国际化港产城融合新城区。加快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完善中心城市“一城四区”功能片区互联互通,提升宜商宜居水平。创新“滨海+旅游+城镇”等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综合开发三娘湾、龙门港、七十二泾等临海片区。创新港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培育打造灵山陆屋、武利,浦北龙门、张黄,钦南犀牛脚、那丽,钦北大垌等一批特色专业城镇。
统筹平陆运河沿线产业基础和项目布局,培育壮大多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完善、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及重点工业镇组团,形成定位明确、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钦州高新区重点发展以智能信息终端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华为大数据小镇为依托的大数据云服务产业,积极发展精密五金机械加工产业。灵山工业区中十里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轻纺及皮革制品加工产业;陆屋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机电、纺织服装产业;武利工业园重点发展板材制造及深加工、五金卫浴制品及配套产业,适度布局低污染、低排放的精细化工产业。浦北工业集中区中县城—福旺—龙门片区重点发展制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张黄—泉水片区重点发展高端板材及家具加工产业,乐民—寨圩片区重点发展绿色家居、新型建材产业。钦南工业园区金窝—那丽片区重点发展绿色高端家具家居、饲料加工产业,北部湾华侨投资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口肉牛屠宰及深加工等食品加工产业。钦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皇马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特色精细化工及医药制造产业,北部湾林木产业园重点布局人造板、木制品、木家具制造等产业,那蒙新型建材产业园重点发展管桩及管道制造、新型装饰材料、绿色环保建材等新型建材产业,平吉临港产业园重点布局电子元器件、新能源产业、工艺品加工及绿色健康食品产业[3]。
以“科教兴海”为战略支撑,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海洋科技核心力量,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产学研融合力度,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一是加强海洋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院校建设,支持建设海洋领域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和“双一流”高校合作,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强化涉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涉海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支持涉海企业参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学研融合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大涉海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激发涉海人才创新活力,完善配套政策,注重引进高层次涉海科技领军人才,形成涉海人才小高地。四是推进平陆运河沿线区域创新联动发展,完善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带动平陆运河沿线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
统筹平陆运河沿线陆海空间、要素、通道、生态建设,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打造广西北部湾蓝色海湾,使人民群众共享美好蓝色家园。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海洋环境治理综合修复、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从源头控制污染,实施陆海统筹的污染联防联治,综合治理平陆运河流域和钦州湾海域,加强陆海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建立平陆运河海洋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重点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水动力条件变化的实时监测,研究海洋潮汐顶托对平陆运河洪水的影响以及台风暴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为城市、港口、工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海洋技术支撑。二是坚持陆海生态系统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科学布局和实施重要滨海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等。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实际需求,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监测预警系统体系建设,聚焦重要海洋生态风险点和重要海洋生态空间质量,及时准确获取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预警监测数据,全面掌握海洋资源质量与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四是开展智慧海洋工程助力绿色平陆运河和智慧平陆运河建设,构建管理部门+研究所+高校的平陆运河海洋环境保障联盟。加快自治区海洋维权执法钦州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基地地处平陆运河江海联运咽喉的地理优势,提升对平陆运河建设发展的涉海监管执法保障能力。
统筹平陆运河沿线向海产业发展的陆海要素资源保障。一是建立海岸带产业准入管控制度。以陆海统筹为原则,围绕岸段适宜性及发展目标,优化海岸带产业准入、用途管控的要求,制定用途清单来指导地方发展决策。实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制定广西节约集约用海的控制指标,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指导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立项。二是统筹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建立海洋空间规划技术体系联盟,统筹开展广西北部湾海域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的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形成一套统一的海洋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方案。三是加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深化围填海存量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形式多样的围填海存量资源盘活方式,新增围填海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四是探索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的管理新模式,有效解决用海空间矛盾;实施岸线有偿使用和多样化的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开展自然岸线指标交易,占优补优,因地制宜。划定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定区域内建设活动准入清单。建立航道锚地疏浚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衔接机制,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建立构筑用海审批管理、海域海岛集约节约利用等制度。推动钦州湾“湾长制”改革。继续强化广西沿海岸线和涉海规划协调会商制度,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最终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广西与向海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水平不高,在高技术领域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平陆运河建成后,江海联运贯通东西南北,实现“两头通海”,不仅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也将直通北部湾抵达东盟国家,平陆运河开放廊道的潜力和优势未来可期。一是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要面向向海经济主战场,提升涉海科研教育机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内海洋科研力量配置,加大对建设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大学、广西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院校的支持力度。联合区内外科研力量,建立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涉海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形成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西南中南西北地区协调联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化与海南自贸港开放合作,积极探索“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模式,推动产业平台共享、园区共建、科创合作。三是打造面向东盟的安全高效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 版建设和RCEP 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环节留驻,健全承接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提升海洋产业合作水平,深化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合作,共同开发海洋旅游线路,完善国际航运服务网络,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要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强化向海开放国际和区域合作,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自由便利地。
统筹平陆运河沿线向海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一是多措并举强化资金筹集。在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框架下,全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并靠前拨付,争取车辆购置税等中央专项资金补助,争取税收、金融、用地、开放等方面优惠试点政策。二是创新运河建设机制。以具有较丰富的航道、船闸建设运营经验的相关自治区属国企作为业主,引进南宁市、钦州市有意愿的企业参股,同时引进央企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实现长期参与运营,形成“地方国企+央企+地方政府”的项目推进组织结构。三是强化自治区内协调发展机制。加强与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北钦防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强化平陆运河与西江黄金水道在管理、运价、政策、信息等方面联动,支撑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临港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