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2023-05-14 15:44:34高晓飞王建敏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集体群体个体

高晓飞 王建敏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办公室,北京 100053;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 100069)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文化管理被认为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3]。对医院管理者来说,如何整合价值观念、凝聚普遍共识、强化职工认同,无疑也是医院文化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所在[4],而集体记忆恰恰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1 集体记忆的理论溯源

记忆最早源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注重分析个体记忆的产生过程及各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生理机制[5]。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赋予了记忆以社会学的内涵,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即“一个特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6]。自此,记忆研究的主流范式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集体与社会框架对个人记忆的制约和塑造。

概括来说,集体记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社会性。哈布瓦赫强调集体是记忆产生的前提,个人只有参与到具体的社会互动与集体交往中,才有可能产生记忆[6]。当然也正是在社会中,人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分享和交流。②选择性和变异性。它不是普遍性的,而是集体性的,而且它只属于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特定群体,拥有具体身份,具有丰富内涵。故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该群体借此得以凝聚延续。③当下性。集体记忆非同于单纯的历史,“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6],是为现在的需要服务的。“人们如何看待和叙述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信仰、兴趣、愿望。”[7]小到个体、大至民族、国家,记忆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此外,集体记忆理论还强调,记忆是通过不断的再现重复而被保存的,记忆不仅局限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中,正是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能世代延续下来。

2 集体记忆的文化功能

学者们认为,在社会学、新史学等诸多领域,集体记忆都极具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8-10]。无论是对形塑国家认同、传承历史文化,还是组织社会行动、指导日常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医院管理来说,集体记忆同样具有文化功能[10],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价值认同

医院文化是医院职工普遍认同并主动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价值认同是医院文化产生的重要前提和决定性因素,缺乏群体的普遍拥护和认同,医院文化便缺乏基础,缺少生命力,必然不会持久。然而,众所周知,认同并非个体或群体所固有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通过人际、群际以及代际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解构或重构的。集体记忆作为记录人们共同生活的独特文化方式,蕴含着人们共同的精神信仰及核心价值观,这正是个体建立起集体认同的有效凭依,同时也是集体实现对个体召唤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周期性召唤或重复性实践, 能够让广大职工感受到自己与医院、国家、社会的血脉联系,跳出狭隘的个体利益、认清身份归属,找寻到“该往哪里走”的方向定位和“心往何处去”的价值归属,从而为群体成员提供身体和心灵上的归属感和内聚力。这种归属感如果被不断激发和强化,就会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指导,产生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激励、凝聚作用。

2.2 文化教化

医院文化不仅是制度规则的共同体,更是历史文化的共同体。当一定数量的个体产生的共性记忆形成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的集体记忆时,就会产生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不仅能够强化群体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规则意识,而且能够引发个体的自我反思和定位,一方面产生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体系和行为标准,内化为个人的是非感、正义感、审美感、责任感等,使个体主动对照检视自身的思想行为、自觉履行权利义务;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用共同体成员的高尚行为感召个体,树立起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的鲜活精神、文化和行为榜样,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自觉传播社会美德。

2.3 历史传承

历史只有在不断地讲述和传播中才不会被遗忘,并获得新生。“个体主动地参与、协商以及对话,是最直接与历史建立纽带的办法”[11]。医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情感信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医院文化总是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着一定的内核坚守与形式创新。集体记忆不仅关注过去,更立足当下,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对既往历史的修复和重塑,将过去的不断重复与现实的实践,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立足当下对过去进行再感知、再判断,形成新的认知与接受,使历史文化在代际交往中得以传承和延续;②集体记忆也可以通过某些具有纪念性或仪式化的行为、高度的符号化过程以及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等,使过去有效介入现在,影响未来,从而使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一个连续性叙事和完整有机的整体,实现特定文化在时间向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双重传承、传播与延伸。

3 集体记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在医院文化建设的管理实践中,积极借鉴集体记忆这一理论成果的思路理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在关联,大大拓展了医院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和载体。

3.1 强化共同历史记忆,提升医院文化高度

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核心内容,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政治情感。这种基于爱国的共同心理和民族精神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使不同性别、身份、年龄、学识、阅历的人跨越个体因素的鸿沟凝聚到一起,从身份认同深化到文化认同,提升医院文化的高度。因此,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医院文化的首要任务。

医院文化建设中应首先着眼于医务人员作为普通公民,在国家、民族及社会中的职责担当,把国家发展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首要抓手。仪式化是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是建构集体记忆的关键举措,通过举办各类集体活动或纪念仪式,不仅能够通过周期性的行动与仪式使集体记忆得到强化和巩固,还能给受教育者带来力量与希望[13-14]。一是利用显性的物理空间。如通过各类遗迹遗址、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各种参观学习、追思先烈、缅怀历史等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同一时刻置身于一种共同的情境之中,催生强烈的共在感与情感体悟。二是构筑隐性的精神场域。围绕党史国史等重大年份、重要节日、重要纪念日等重大关键节点策划各类纪念性或仪式性活动,如开展致敬共和国同龄人、最美退役军人评选、党课比赛、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等,使广大职工在情绪感染、情境体验中亲身感悟活动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涵,增强家国情怀。三是符号化构建。集体记忆不仅仅依靠言语上的宣传与纪念,还需要纪念符号进行承载和记忆。通过特定的象征符号、音乐设置、衣着仪态、行为举止等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感染域”与“情绪场”,如举办快闪、红歌演唱会、拍摄“我和我的祖国”“一起向未来——迎接北京冬奥会”等主题音乐短片,使广大职工置身其中、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

3.2 激活群体共享记忆,延伸医院文化厚度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特别是在重大医疗保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等最需要、最艰辛、最危险的地方,就越能凸显该群体的身影,越能体现其高尚的职业情操[15]。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基于医院人员共同的叙事话语,更具现实性、典范性和针对性。因此,选取其中的典型范例、故事人物等进行塑造,更易于引导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延伸医院文化的厚度和底蕴。

但是,个体记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化甚至被遗忘。因此,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文艺作品、文化回忆等方式激活、唤醒沉睡的记忆。由此可见,医院文化建设还应着眼于卫生健康和医疗卫生行业特征,激活属于医务人员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弘扬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一是情景式再现。如通过情景剧、实景体验、实地参观等形式演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各类重大医疗救治中的感人故事、塑造医者高尚形象。二是亲历者讲述。将重大事件与鲜活的个体记忆结合起来,邀请援藏、援疆、援外等各类人员,参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等各类突发疫情、紧急救治或冬奥会、冬残奥会重大医疗保障活动等亲历者进行亲身讲述,更易于增强信服力、形成深入人心的感同力量。三是全员式参与。如通过开展全员性的职业精神大讨论、大阐释、大宣讲及全员性的精神文明创建等形式,使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引发思考、形成共鸣。

3.3 形塑个性化自传记忆,拓展医院文化广度

每家医院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气质,是区别于其他医院的关键所在,也是医院文化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形塑属于该医院特有的集体记忆,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是医院管理者应当下大气力进行谋划设计的重点。一是医院层面充分挖掘珍贵的历史记忆。利用好档案、图片、影音等各类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珍贵图文资料及老物件、景观、文化墙等文化设施产品[16],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讲好医院故事,传播医院形象,树立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二是科室层面催生各具特色的文化记忆,通过人文科室建设、职工小家建设等,打造充分体现不同科室历史积淀、发展理念、学科特色、技术特点和人文服务的科室文化,促进医院文化外延上的百花齐放。三是创造不同群体的自传记忆,如针对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不同岗位,或者劳模、青年、志愿者、援派医疗队、复转军人等特定群体,设计实施各类不同的集体活动或纪念仪式,创造专属于该群体独特、难忘的记忆,从而扩大医院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覆盖面,使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

总之,集体记忆不仅为医院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医院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不断升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多重构建职工的集体记忆,既拓展了医院文化的高度、厚度和广度,也使优秀的人文理念在广大医务人员内心深处扎根,有力地增强了职业精神教育的渗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高晓飞:提出研究思路,查阅文献,调研,撰写论文;王建敏:总体把关,审定论文。

猜你喜欢
集体群体个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