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当前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也成为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结合中医药行业、专业特点,从跨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寻求辅助性滋养,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学者们研究关注的重点。中医药发展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教学就是试图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让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学习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
首先,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来180 余年的历史,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也具有历史学学科的专业性。将中医药发展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合理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问题。同时,用医学生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传递和表达教育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纲要课程的积极性。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将中医药发展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一方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案例深化学生对纲要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有效地完成纲要课程的知识、价值和情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专题教学或翻转课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高等中医药行业院校人才培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通过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提出: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医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遵循中医药人才的特殊性和独特成长规律,整合中医药发展史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蕴含,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科研、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方法论上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且能为专业的学习以及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的指导;让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具有国家、民族和政治认同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改革开放,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跌宕起伏,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来管窥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党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担当起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
伴随着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不同医学模式并存的新格局。关于中西医关系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医学界以及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政府和政策层面上,中西医之间的论争和对抗也愈加激烈了。如民国时期教育会议漏列中医,国民党当局试图废除中医;革命时期共产党坚持团结中医、依靠中医。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复杂背景下,正确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客观科学评价相关历史事件和政策,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中医药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近代中国卫生国情,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医药事业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分析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此外,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中医问题看成是一个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以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卫生工作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这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和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中西医两法治疗”[3]“这两种医生要合作”[4]。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领导中医事业摆脱其近代以来面临的生存困境,更好地解决了中医和西医之间、中西医学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及时纠正歧视中医的错误做法,肯定了中医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将中医人士纳入卫生防疫系统,发挥中医药在国家和人民卫生防疫和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重申了党的中医药政策,对办好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办好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建设、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措施,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5]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6]历史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医药事业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毛泽东指出,中医药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8]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内忧外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试图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出路,西方文化被认为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华民族远远落后于西方时,瞧不起中医是缺少民族自信心的突出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种趋向才得以扭转[9]。中医药文化自觉的历史演进与近现代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同构相生[10],先后经历了西学东渐,中医式微,到中西医并重,东学西渐,再创辉煌[11]。中医药在近现代中国的处境,实质上是中华文化近现代处境的一个缩影[12]。通过了解中医药事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下分析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优秀文化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3]。
纲要课程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坎坷,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党中央领导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历程,以史为鉴,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更好地深入思考中医药在新时代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发展,从而自觉承担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使命和担当。
基于中医药发展史融入纲要课程的价值意蕴,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专题教学模块和翻转课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以真正实现中医药发展史和纲要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教材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讲述了1840-1919 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点讲述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本质,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另一方面,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融合中思考和探索近代中国的出路,并逐渐认清要改变中国落后状况,必须首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针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教学重点问题,可以设置3 个专题模块嵌入教学体系。第一,“西医的传入和影响”专题,通过讲授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介绍教会诊所和医院从中国沿海到内地的扩展过程,引导学生看清西医的深入传播与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密切相关[14],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目的和手段;第二,“洋务维新派的医学活动与晚清中西医二元格局的初步形成”专题,引导学生理解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下,洋务维新的自强运动,包括他们的医学活动,无法改变近代中国的落后状态,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三,“救亡图存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挑战”专题,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下的中医,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的问题,本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进一步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到,在近代社会政治大变革的背景下,中西医的学术之争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在迫切的“救亡图存”任务下,承载着太多传统性因素的中医,成为各方口诛笔伐的对象,最终导致了1929年“废止中医案”的出台。
教材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讲述了1919-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先后开创革命新局面、开辟革命新道路,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教学重点问题是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针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教学重点问题,可以设置“革命根据地中的中医药”专题,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延安时期团结中西医,注意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带领军民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革命根据地政府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为改善革命根据地缺医少药、卫生条件落后状况,提高革命军队战斗力和人民健康水平所做出的贡献,坚定中医药自信,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革命时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宏大问题。
教材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和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针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教学重点问题,可以设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中医药事业的思想与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时代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题,通过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如何领导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医药如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拥护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扣“纲要”课程教学目标和中医药发展史专题教学模块,围绕中医药发展史中的人物、事件,设置翻转课堂,构建微观教学体系。
在讲授1840-1919 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近代历史名人与中医药故事”“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相关选题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医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理解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在讲授1919-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时,学生可以选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医药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与中医药,选择革命时期的中医药者李铭鼎、红军菩萨龙思泉等人物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选择革命时期党领导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相关大事进行自主学习,如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的诞生。在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时,学生可以选择新中国第一代中医药奋斗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者,如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赤脚医生使用小小银针医治大病、国医圣手蒲辅周、人民健康好卫士郭春园等,他们身上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医德高尚的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一时代的医疗工作人员,他们的担当和奉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行业、国家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认同作为中医药学子的自豪和责任,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性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还可以引导选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党领导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大事进行自主学习,如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针刺麻醉及其原理阐发、衡阳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医药抗疫专题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自觉承担起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责任。
2020 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5]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跌宕起伏,经历了与西方医学的碰撞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鉴往知今,找准中医药发展史与纲要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设计中医药发展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可行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中医药发展史资源成为思政课教学铸魂育人的资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荣文丽:提出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