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琪 戚文涛 刘昊鹏 刘长利 朱智耀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结[2],是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精神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也是祖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作用,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3]作为当代中医药青年,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重任,而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石,只有全方位的感知、学习,不断深入探索才能使之不断内化、坚定不移地继承。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自2012 年开展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积极探索提升中医药文化育人实效性的有效策略,在育人成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同道分享探讨,以期得到广泛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张其成形象地将中医药文化划分为心、手、脸3 个层面,即“心”层面是指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手”层面是指中医药文化的行为、制度、管理等行为规范层面;“脸”层面是指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等物质形象层面。其中,中医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对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来概括,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有机统一,彰显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5],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构成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着诸多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价值,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又如神农尝百草,解民生疾苦;李时珍搜罗百氏,长耽典籍等。中医药文化育人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对于中医药学子而言,中医药文化育人更是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与学生发展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成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合格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药实践智慧,中医药文化历经千年的时代变迁传承至今,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可见中医药文化在民族发展和传承中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内涵。同样,中医药文化在育人工作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育人过程中偏向实际应用,致使中医药文化育人与高校育人工作融合深度不够;育人方式传统,主要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第二课堂育人为主要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的路径,未能与中医药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此外,由于社会部分人群对中医药认识存在偏差,又加之受到现代教育和西方科学的冲击,中医药发展相对缓慢,影响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6-8],以上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难以充分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学生容易出现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文化素养不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结合对中医药文化育人现状的研究,针对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文化素养不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的现状,我院探索开展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踏访各类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象载体,挖掘感知其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生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大地上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中医药文化古迹、名医故居、特色医馆、老字号品牌以及种类繁多的中医药主题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物质载体。因活动的开展地位于北京市,北京市是一座有着3 000 多年历史、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深厚,中医药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挥育人功用,将北京市内中医药文化相关物质载体分为三大类:①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园区;②名医故居、特色医馆;③老字号品牌、中药生产企业。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安排,按照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园区;名医故居、特色医馆;老字号品牌、中药生产企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增强主体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将中医药文化内化吸收。如新生入学之初,开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访学、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园访学等活动;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北京鼓楼中医院名医馆访学、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基地访学等活动。
3.2.1组建团队,唤醒学习自我意识
本活动面向中医药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展,纳入学生培养课外实践要求。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根据学生的教学培养进度确定上述访学活动三大类别中的一类。以班级为单位制定中医药文化访学计划书,包括访学地点、内容、任务小组及分工等,任务小组由4~5 人自由组合而成。指导教师根据班级提交的中医药文化访学计划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定访学出行安排,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和教育学生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过程,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3.2.2游历访学,强化学习自我体验
在前期制定中医药文化访学计划书的基础上,每一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任务和疑问,访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自己探索的过程。同时,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要求每个任务小组将其分配的任务完成以后,以讲解的形式在访学场馆对全体成员进行宣讲,以实现深化理解和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以此促使学生与中医药文化“亲密接触”,促进学生主动将感知对象转化为内在的自我体验,进而认识和理解中医药文化。
3.2.3深化交流,促进学习自我实现
关于学习的目标先秦儒家将其归纳为3 个层次:“学以为己”即提升自我修养;“学以成人”即不断进步;“学以化俗”即促进社会发展[9]。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升华自身,时刻有所进步。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深刻领悟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中认识和理解的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以任务小组为单位,将访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悟进行讨论、凝练。通过召开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总结交流大会,各任务小组就其访学过程和讨论结果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升华。经过任务小组的凝练、老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学生在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提升自我,达到学生学习的自我实现。
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将中医药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这是中医药学专业得天独厚的内在优势。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外实践与中医药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促进学生将其内化为自我的精神财富,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落地生根,从而达到深化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同时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是学习主体的内在核心。学习主体的“自我向度”,即学习起点上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学习结果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实现,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根本因素[10]。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改变既有的以灌输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唤醒了学生学习起点上的自我意识;身临其境的访学过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自我体验,中医药知识文化的主动探索给学生以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此外,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的凝练升华促进学生自我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提升,实现了学习结果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实现。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自我向度”回归,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主要面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访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和班级的形式在校园外开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迅速形成集体的概念,在访学的过程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中医药文化访学的学习模式重在回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感知学习的自我实现,体悟“学以为己”、“学以成人”“学以化俗”的学习目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主体都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知,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集体和个人的“大同”和“小异”。针对新时代大学生集体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烈[11]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促进了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互通共进。
中医药文化访学活动通过引导中医药学生透过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等物质形象层面,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行为、制度、管理等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形成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将中医药核心价值内化和吸收。在访学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促进集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互通共进,从专业学习、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等角度有效提升了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凤琪:设计项目方案,组织与开展研究项目,撰写论文;戚文涛、刘昊鹏:组织与开展研究项目;刘长利:设计项目方案、实施方法;朱智耀:设计项目方案、实施方法,总体把关,审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