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娜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写意雕塑的创作手法无论写实、具象或抽象,特征都是形神兼备,自然顺畅,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规律。艺术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作写意雕塑时,要注重个性表达。雕塑家的个人经历和阅历与情感结合时,方能与作品融为一体,从而既反映对象的精神气质,又表达个人的审美意趣。
中国当代写意雕塑的造型手法具有概括、洗练的特征,不拘泥于细节部分的刻画和描摹,尤其不关注一些琐碎的局部,重在神似。写意油画的构图方式与写实油画相比有很大差异,它要求画面必须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了写意技法,画家们通常会运用简洁而概括的手法,将所描绘的山水、植物、花鸟等物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写意绘画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写意雕塑与写意中国画在造型形式上存在本质差异,前者采用三维立体创作方式,而后者则以二维纸面为表现形式。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东方艺术历来追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就是要求艺术形象外观与内涵的统一。中国写意雕塑汲取了传统美学的精华,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的。
从本质上看,形和神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形,是一种直观物体;神,是合理掌握的客体。形为外相;神就是内涵。神,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在意蕴;形,就是这种内在意蕴的外化。形是形状的形,形象的形,而是一种形态。形态变了,才可以产生新的动力、新的生命。
路易斯·沙利文的徒弟弗兰克·莱特升级对提出“形式等于内容”,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运用他的观点设计了流水别墅,达到了形与神的双重满足,形式是基于功能和内涵出发的,在进行内涵诠释时也具有了形式的美感。内容和形式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兼顾,正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结合形与神,共同发展,在形式中展现内涵,给内涵包装美观的形式。
意象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思想,它不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忠实描摹,而注重主观情感意绪的表达。具体地说,对于被塑造物体的最初形象和主观情感,在其产生之初便已基本成形,其产生过程就是雕塑家力图将情感及审美理想物质化,雕塑家可以根据被塑造物体的第一重感受,再加以增强或调适,从而将手中形象和心中形象统一起来。在创造任何写意雕塑时,只要尝试着按照之前存在的形象来把握,就能让情感活动得到无限的拓展,直至写意雕塑的创造结束。这一情感活动也就是情感转移和整合的过程,作者以心中意象为依托,又自以为将这种意象抽离了心理环境而具体呈现,只是在具体化过程中有增有减。所以这种创作活动包括两方面:①限制和扩展,感情给它指出了方向性;②样式的选择、指示。
写意雕塑以意象的塑造问“道”,既含有对审美活动成果的拟象,又包括形而上理念维度对美之为美的特质的把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交融的艺术观念与艺术形态的统一。结合笔者的这3件作品,可以具体阐释中国古典哲学中“道”的不同形态与海德格尔“道说”范式所共同构筑的诗意空间在写意雕塑中的展现方式。写意,看得见摸不着,有本质又无本质,注重一扫规定性中逻辑,观念,语言诸要素,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洒脱。雕塑、雕与塑之组合、内与外之增减、上与下之探求,不仅是一种审美理想,更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意识之价值表达。“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通过对“上手”地位的塑造和表现,达到把“意”回归“象”空间场所,让艺术“意象”得以自由栖息的艺术追求。
有意识地将情感的转移和融合融入其中,是实现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作写意雕塑时,个人情感的表达与之密不可分。写意雕塑的艺术境界高低,取决于作者对客观物象的审美意识和立意的深刻理解,这种对客观物象的认知也折射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写意雕塑创作中的个人情感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被排斥。当作者的情感呈现出积极而优雅的特质时,他所观察到的事物、所选择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内涵都具备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方式。在写意雕塑的创作中,当作者将个人情感升华至特定时代的情感层面时,其个人思想也随之得到了升华,对于对象的认知和对自身情感的辨析也更加深刻。雕塑艺术中的“情”是通过创作者的感情来表达的。许多雕塑家在其创作中融入了时代的情感元素,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多以真挚之情、欢快之乐或悲愤之情为主题,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3.1.1 古拙美
在审美意蕴方面,陶瓷写意雕塑并不讲究局部刻画的细致入微,比例和解剖的精确性,也不讲究色彩装饰的精彩绝伦,更不以意象为基本宗旨,而是依靠整体,块面和动作,更多地寻求一种“意象”表现,这种“意象”所具有的审美倾向可以归结为古拙美。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之美,即把事物的形象用含蓄、凝炼的笔墨表现出来,使之成为有意味的东西,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雕塑家黄胜老师对所塑造的对象进行了全面的把握,超越了优美的形式,反叛了精细的“巧”,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张力。黄胜老师的《大江东去》以“人”为境,依“山”而塑,山有石,人有水,人与山川同存。此刻的人与山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对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概括。
一位气宇玄古的老人抚袖长吟,却有故国神游的泰然姿态与慷慨气概。人山之情,最初,为内心的宁静和安详,人在山中,傍山而居。在深山里,赏光明之柔媚浪漫、观树木之挺拔柔婉、群山之厚重连绵、感流水之灵秀静谧,山已装在心中,人在哪里,哪里就会成为一座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广阔、深远而又充满诗意的情感追求:仿佛有山川大河大海的壮阔壮观,浩浩无边的宇宙天地之间的无尽奥秘。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冲突,表现出表面的不协调,以彰显内涵的深度。
3.1.2 留白美
在艺术理论上来说留白是书画等艺术作品中的章法之一,以空白为载体渲染意境,那些简单的构图,恰当的停顿,克制的意向,局部的呈现,除主体之外的空白,留给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赋予他们继续叙事继续思考的能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涵慢慢成为次要,观众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私人解读,才让非语言类载体的作品完成了真正的叙事。关于留白的解释,它是一种“不可抵达”。
3.1.3 残缺美
宋伟光老师课上有说过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作品有的时候要献丑,不要搞那么漂亮,特意某个地方献丑。”我深有所感,错位的构成,斑驳的遗痕,偶然的残缺,恰当的神秘,“丑”也是美的“丑”。所谓的美,当代对于完整的一种麻木感,应该要去打破过去那种太符合规律、节奏、规矩的一种心理承受,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去改造,必不能缺少基本功的掌握和事物本身的认识。
文化自信最形象的表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莫过于以写意为核心的精神。通过对传统书画理论中的意象结构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雕塑在美学特征方面呈现出两条重要的分支,一条是对意境的追求,另一条则是对意象的再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意”与“象”关系缺乏深入理解。然而自宋元以来,传统雕塑一直未能实现文人美学的“写意”之路。
由此可见,对于写意雕塑的学习和借鉴,我们需要广泛吸纳中国和西方两个艺术体系的思想和语言精髓,才能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和创作式。写意雕塑所呈现的“意象”具有与理想高度契合的特点,同时也与现实紧密相连,因为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方向,从而为创作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尽管传统雕塑缺乏写意理论,但传统文化艺术却为现代写意雕塑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背景,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写意雕塑及作品情感分析,探讨了“写意”这一概念及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意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局限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方面的分析,还应扩展到作者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