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教师时常觉得教学内容多如繁星,与有限的课时不相匹配。其实,有这种感受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和策划,当将所有知识整合到一起,以泥沙俱下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肯定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依据实际学情和课程标准策划适宜的教学内容,并将这些精心构思和预设的内容组织化、结构化,让学生真正受益,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
高中语文教学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如同一块块冰糖,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将糖分解。糖分子溶解到课堂中,学生才能品味出教学内容的味道。但教学内容的解构并不像分解一块冰糖那样简单,它需要教师具备解读教学内容的能力,能够对教学内容的分类及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内容罗列出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取舍,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统筹。因此,教学内容的解构实际上是基础性环节,具有重大意义。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单元的三篇文章皆是戏剧作品的节选部分,它们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这三篇文章体裁相似,而且都是悲剧故事,教师完全可将三篇文章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由于每篇戏剧节选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所以一旦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教师还要有目的地筛选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洗牌”。但在这之前,教师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种类及特点心中有数,将三篇戏剧作品中涉及的知识内容罗列出来,为更好地重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例如,在读过《窦娥冤》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作一个问题清单,将所有的问题罗列出来。如了解《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和创作背景、元杂剧相关常识、梳理全文层次等等。随着层次梳理的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犹如一棵大树开枝散叶,需要思考及解答的问题多起来。如“滚绣球”中哪一句说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握?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滚绣球”中哪一句揭示了社会不公?第二层窦娥赴刑场为什么坚决走后街?为什么作者要表现窦娥的善良?作者通过婆媳对白表现窦娥冤屈,对情节起到什么作用?窦娥临刑时发的三桩誓愿,分别表达她怎样的希望?窦娥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安排?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罗列跟窦娥人物形象有关的内容,教师基本能够判断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己领悟的,学生在参与制作知识点清单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因此,虽然看起来是在解构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师已经开始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初选。
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不仅是建筑领域,在艺术领域更是将“少即多”作为美学规则,减少元素数量,提升元素质量,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可以说,简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倾向、一种哲学教育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教材做适宜的教学化处理,吸取其中的精华,舍去作用微乎其微的部分。當然,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还要根据所需增补适宜的内容,既要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课内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延伸拓展,习得丰富且有效的知识。
我们在了解教学内容取舍的必要性后,还需掌握教学内容取舍的方法。教学内容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确定的,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精心选择,适当增补。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三篇戏剧作品虽然表现的是不同人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但在悲情情感的笼罩下,三篇戏剧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关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理解,都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所以,三篇戏剧作品的学习任务可概括为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特征、了解塑造戏剧人物的艺术手法、欣赏戏剧情节构思、体会具有动作性特点的戏剧语言、理解悲剧作品的艺术风格、把握戏剧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自身追求争议、坚守良知的品格。学习任务确定下来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之前制作的《窦娥冤》知识清单进行压缩,舍掉一些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领悟的部分,留下一些与学习任务呼应的高质量问题。如“窦娥的感情是如何发展的?窦娥临刑时发的三桩誓愿分别表达她怎样的希望?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篇戏剧作品的主题?分析该篇戏剧的语言艺术”等等。为了让课堂简而有味,教师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如可增补一些对关汉卿《窦娥冤》的介绍,20世纪被翻译介绍至西欧与日本,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价道:“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有效舍取”加强了《窦娥冤》的文学性,更增强了课堂的深刻性。
“凡事预则立”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提前准备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由于人们在做事之前,事先掌握了事情发展的规律,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在筛选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统筹安排,进而有效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布局呢?教师可根据课型策划教学内容,比如新授课课型,比较适用各种文学文本的教学,而且依据这一课型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更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
为了让学生将三篇戏剧作品联系在一起学习,教师可在新授课过程中引入旧的知识点,让学生回顾上一篇内容,由旧知识衔接新知识的方式以加强三篇戏剧作品的联系。然后再围绕新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学内容的迁移学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进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教学之初,教师可让学生回顾《雷雨》,抛出问题“为什么说《雷雨》是悲剧?在学过《雷雨》之后,我们是否找到解读悲剧的方法”。学生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教师再由旧知识衔接新知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篇戏剧《哈姆莱特》也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也被无情地摧毁了,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主人公悲惨的结局可不可能避免?”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教师可继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克劳狄斯为什么要让哈姆莱特死?克劳狄斯运用了哪些致哈姆莱特于死地的手段?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人物的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名言,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人。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的语言。随着教学进程的有序推进,学生能够慢慢掌握阅读悲剧作品的方法。
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依托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布局。当然,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尽善尽美的东西,对于教学内容的统筹而言,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做出调整,使教学内容的统筹更加适配于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