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在“立德树人”四个字当中,“德”字为先。《左传》中也曾提到过立德,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学校在考核学生的时候不仅仅考核其基本成绩,还重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落脚点也应该是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
故事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较为喜爱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德育故事小课堂的形式,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让学生在德育故事的多样参与下,实现自己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以《敬业与乐业》一课为例。敬业、乐业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德育内容,关系着学生未来职业观、职业责任意识的形成。教师可以选择周总理连续高压工作,却说“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了”,以及乔丹放弃娱乐苦练篮球,只为胜利等实际案例,将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运用信息媒体配合营造氛围,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上述故事中人物的敬业精神,从而在他们心中留下爱岗敬业的思想火种。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占比最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语文教材文本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融合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探究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有效融合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德育成效,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的重点工作。初中语文教师在立德树人当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缺乏责任的教育就是一种敷衍、一种形式和一种资源时间的浪费。
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在教育当中忽视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教育,他们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非常随意,既没有对活动的内容提前制定方案,也没有对活动进行总结。在相关活动当中,教师如果敷衍了事,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不仅如此,还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分数才是重要的责任,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养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要求教师正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责任心,然后采取积极的措施实施中小学立德树人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敬老院献爱心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制定详细的敬老院献爱心活动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工具等。制定一个完美的活动计划既是教师的基本责任,也是促进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二,确定活动的参与人数。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留意学生的具体情况,保护他们的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第三,对活动进行总结。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去写心得体会。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德”是立人之本,“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课程思政成了学校教育改革重点,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语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内涵十分广泛,诚信、友善、和谐等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德育所属概念,当然探究意识、思维意识、文化意识等也涵盖在德育理念之中。
深度学习是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等有所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竞争观念、了解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增强个人、团队竞争力,并在班级中创建良好的互助、理性学习氛围,助力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朝花夕拾》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教师在讲授本节导读课的过程中,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班级学生自行组成五人学习小组,对自学问题进行资料查阅、问题分析等,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拓展对《朝花夕拾》的知识了解。学生在自行组队、具体分配任务的过程中,能更加了解自身优势,在互相沟通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并体会团队合作的好处。学生在领取属于自己的任务,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参与团队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作为小组成员的参与感、责任感。
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党史教育,让初中生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有利于激發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语文要采取多元化的党史教育形式,包括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引入影视资源,用好党史博物馆等教育基地,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等革命军人讲故事等形式,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进行党史教育渗透,提升党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党史教育的重要内核。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有针对性地在学习党史教育中,引导其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如引导学生了解党史,掌握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等精神实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这些内容都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等。教师要收集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触动、启发和感悟。
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是开展初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机会,比如,可以在清明节和五四青年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一起回顾革命烈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增强初中生对解放军战士和党的热爱。
可以在七一建党节的时候,在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月”,指导学生收集关于党史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并在班级进行分享;同时,还可以利用党的生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朗诵革命歌曲比赛,引导初中生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的光辉业绩,让初中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党对群众的关心关怀。
在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人民军队为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在革命烈士纪念日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集中缅怀革命烈士,或者开展升旗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烈士精神,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报效祖国。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征文大赛、主题演讲、微电影创作等活动,围绕党史教育主题,引导学生熟悉党史,爱党爱国爱人民。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是最好的教科书。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用党史涵养品格、砥砺精神、塑造价值,既要明确党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等党史学习的内容,也要用好课堂教学、重大节日等具体的学习途径,在党史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中。初中生尚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时期,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真假参半、迷惑性强、具有煽动力的信息,学生面对此类信息很难辨别,容易被错误言论、信息所误导。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将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初中学科教育之中。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文本内容既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又蕴藏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取向,在学科性质上与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教育阵地。从语文教材文本出发,挖掘文本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从中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取向,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孟子〉二章》内容为例。在本部分内容中主要有《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在《富贵不能淫》一则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大丈夫”,并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煮酒论英雄》中刘备恭谦询问“谁才是真正英雄”引入教学活动,并由此展开讨论引出“大丈夫”,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大丈夫”是谁,为何会将其评判为“大丈夫”,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讨论,表达自身看法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这样引导:早在战国时期景春就曾谦恭地询问过孟子“什么叫大丈夫”,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了解到孟子眼中的“大丈夫”需要具备“仁”“义”“礼”,可以讨论总结出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形象——像文天祥、方志敏那样“富贵不能淫”;像陶渊明、杜甫那样“贫贱不能移”;像颜真卿、闻一多那样“威武不能屈”,會认识到只有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坚守内心仁义礼不动摇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
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分析孟子论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守“大道”,并结合现代社会实例说一说,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成为“大丈夫”,引导学生掌握“仁”“义”“礼”的时代内涵,并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因此,语文教师要着重关注文本内容,从文本出发,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帮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还要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互助、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德育发展。
作者简介:重庆市长寿实验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