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珂
作家王开岭在《消逝的放学路上》一文中说,他的童年是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现在孩子的童年是盒子童年、屋子童年、手机童年。现代都市的发展让孩子变成了一个“贵重的行李”,放学后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的笼子”,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因而习作水平不高。本文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习作观察力的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小学生习作要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学会由外在表象的观察到内在逻辑的层次关系,让学生的内在的敏感力得到提升。观察越深刻,内心观照越多,感触也就越深。所谓习作观察力,笔者认为是指教师创设观察情境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融入自主思考感知的能力。学生能对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用科学系统的观察方法去看、去思考,然后付诸笔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个性化认识,逐渐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独创性,在习作中表达鲜明独特的立意。
小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的行为直观收集,另一种是间接收集所需要的素材。阅读无疑是观察的重要手段。因为书籍中的知识信息可以弥补小学生个体直接经验的不足,书中的奇闻趣事还可以引发学生对以往直接观察的回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素材的积累。但是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的事情,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短短几年的阅读体验不能井喷式地体现在习作中。
在“双减”政策下,国家和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五育并举”。语文课程设置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并没有设置专项练习,这就导致缺乏对学生观察力系统性培养。在学生看来,观察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活动,但如果缺少了系统的指导,学生的观察会杂乱无序,只能得到片面浅层信息。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是靠一两篇习作就能养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容易实现。
1.创设观察情境,丰富观察对象
许多小学生对习作都存在着畏难和抵触情绪,对习作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学中最常见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习作前教师指导,另一种则是学生先写教师再评改。但前一种的结果往往是上交的作文千篇一律,而后一种学生的作文材料单一,语言乏味。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观察情境,保持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开展课外观察活动“一米菜园”“课间十分钟”等,或者是“我给小树穿‘新衣”“跳绳比赛”等。通过创设积极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多多关注人和物。教师不断变换观察对象,如各色人物、景物,也可以是精彩的活动,以丰富学生观察的体验。
2.明确观察目的,储备观察知识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尽管老师强调“认真看、仔细看”,但是孩子们不知从何入手进行观察,观察的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按照顺序来观察事物;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多维度观察,比如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维度带领学生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主地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调动经验、自己重组、形成信息的能力;高年级学生阅历较之前丰富,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教师在习作观察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思考向更深层次发展。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名著单元,笔者布置学生完成《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学生们往往开头先简单交代阅读整体感受,然后再简要概述小说内容,接着选择小说的部分内容谈感受。一部分学生谈到要像鲁滨逊那样学会生存技能,学会独立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鲁滨逊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学习。这样的作文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学生的阅读不仅仅要碰触到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坚强,对该著作主人公的时代社会背景、航海知识、地理知识等都需要涉猎,只有储备这些丰富知识之后,才能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和独到的理解,也才能写出独特而新颖的读后感。
3.注重“观察、思考、想象”,提升观察深度
布鲁诺曾说过:“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多地理解。”观察只是习作的基础,重要是思考,要通过思考把外部获取的信息转变为内在的感受体悟。比如,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参观,让学生去看、闻桂花,说出桂花的特点来;接着让学生思考桂花的诗句、桂花的价值、桂花的作用,教师从旁指导,这可以提升学生观察的内涵和广度。还可以让学生站在桂花树下,摇动桂花树,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对课文《桂花雨》所描述的景象既有真實体会,又能充实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连贯性地从外在多维度观察到自主能动的思考,在思考中发挥独立的想象。比如,让学生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反应进行描写。如报分数的场景:班级里不同学生在等待分数的那一刻,神情、动作和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透彻观察、思考、想象,学生的习作观察才能更加深入,才能体悟得入木三分。
4.勤写观察记录,审视观察结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要提升习作观察力就要勤写观察记录。因为小学生习作观察力弱,畏难情绪较大,教师可以用片段练习的方式鼓励小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将学生们的观察日记进行比较或者将学生们的观察日记和名家名篇进行对照。比如,教师根据四季创设观察情境,选取小角度,如春天的雨、秋天的落叶等。学生观察之后是这样写雨的:春天的雨是断了线的珠子,春天的雨像晶莹的小花,春天的雨如欢乐的音符……朱自清是这样描写春雨的: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这就引发学生的思考,朱自清眼中的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过后就会恍然大悟,朱自清的雨里是带着风的。这就是观察更细致,更具深度。这里春天的雨都代表着清新、欢快。那么有没有冰冷、无情的雨呢?什么情境下,作者眼中的雨是这样的呢?这样,在一次次的观察训练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观察的结果会更加客观、全面、敏锐、精准,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有创造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儿童喜欢活泼、动态的活动,教师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观察情境,通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系统的习作观察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又培养学生习作观察的能力,还能孕育学生内心敏感力,让认识更深刻。当学生掌握了这一习作窍门,写作就不再是沉重的大山。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经验的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4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