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妮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进程。现代化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结果,而应当理解为不同于以往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具有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意义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讨论现代化,特别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西方的现代化区别开来,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中,表达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文明。其次是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民观等思想的基因传承。最后是探索和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中正在或者即将生成的未来图景。在此过程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不同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类文明形态所具有的全新意义和全新面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其表达必然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发展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其话语体系总是围绕着西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嬗变和政治模型所构建。虽然现代化理论的大部分观点具有其正确性,但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1]。西方的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尽管在某些因素上具有相似性,但是在本质和内涵上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和西方的思想发展基础上的,是西方思维的显现,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基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成果。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表达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知,是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社会历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表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是根据新时代的环境变化和实际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意蕴的表达和凝聚。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创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挖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出真正的创造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元化和多样性结合创新的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可能和无限创造,是更关注人性化的社会文明,为人类的全面自由、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的新文明。现代化的先进性内核是多元化和多样性之间的“结合”,而非西方文化和思想本身的优越性。纵观西方的现代化历程,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原本宗教统治之外的世界深深地冲击着西方的思想和观念,在长期的思想冲击和交融中,西方才孕育出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第二个结合”正是思想交融的包容并进发展在中国本土化的体现,通过坚定的文化形态、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不断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不断在绝境中创造新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体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个体自由的表达。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形态中否定差异性的存在,其理论的本质是同一性的,因此无论它如何宣称人权、民主和权利等,终究只是形式上的面具,无法真正去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发展,因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在其自认为的先进文明话语中缺失了包容性和多样性。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个体性思考当中所发展起来的,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每一种文化的差异性、每一种观念的特殊性,即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2]真正的对抗不是文明的毁灭而是文明的生成,对抗不是非此即彼的消除差异,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观念等之间的交融来创造出更符合人类命运和需要的文明,对抗需要真正关注个体、承认个体,并在不同个体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发现能给所有个体带来福祉的文明之光。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浓厚的历史积淀的,是在“结合”中不断创新发展出来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传承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18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时代精华的吸纳,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定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与时偕行进行创新,以厚重的底色承载时代的冲洗,才能将人民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民为邦本的人民主体性的时代结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46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于人民的文明,是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明。人民主体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契合点,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属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人民至上的优秀传统,人民性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和维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真正关于人民的理论,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利益为落脚点,以人民的智慧为动力源泉的理论。不同于西方客体化、工具化、附庸化的人民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性的、发展性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人民主体性思想在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交融发展,更是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思想理论,真正把人民的地位凸显出来并在社会关系中得到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是在“普世价值观”的同一性下对立的、排外的、掠夺的现代化,其历程是否定其他文明、否定其他道路、对世界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之相反,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文明,是尊重世界多样性发展的文明。发展多样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创新原则,它不仅赋予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同时赋予发展以共生共创的中国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中华民族在思考世界、改造世界和思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关系时,始终将自然与自我、他人与自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让万事万物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是通过对事物、对他人个体性的充分尊重,从而在发展过程中让不同种类的事物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个体性就是多样性,只有把自我、他人、世界放在同等重要的个体性当中,发展的多样性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充分体现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把中国的发展同人类的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为了中国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积极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它不仅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智慧的价值取向。“选贤与能,讲信修睦。”[7]24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个人、社会、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都以德行为基础,以此来达到大同社会的价值追求。“讲信修睦,谓之人利。”[7]25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类整体的和谐相处,讲信修睦旨在将人类和世界置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将个人的命运同人类的命运、世界的命运紧密关联在一起,所谓“人利”即在于人类整体拥有了与他人共命运、与世界共命运的觉悟,那么世界的发展就会走向和谐,走向大同,走向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当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可持续地让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62中国式现代化向来尊重各个国家、地区人民所选择的道路,遵循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支持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提倡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保障人类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推动世界的共同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生成面向未来的文明态势。“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8]创新需要守正,这样才有动力之源和生长之根,“结合”在立足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同传统基因进行交织,将多样性内化于自身的个体性当中,创造出新的发展前景和适用于自身道路的未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时代发展中的回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能提出和解决真正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强调以人民的问题为导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价值需要,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愿景,进而实现人民“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9]。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人民和国家一直以来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映照的,大同社会正是通过人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同国家治理“天下为公”的价值表达统一起来的社会愿景,人民将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国家汇聚人民的力量和愿景来进行治理和理想的现实化。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由于一直没有代表人民的领导者,所以人民对社会的愿景一直停留在构想当中。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才真正当家作主,真正在理想和行动中与国家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能够实现人口巨大规模的共同富裕。
实现人口巨大规模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和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的生成,同时也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化生成,只有在人民的愿景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结合为一体,人民的意志同国家的发展方向汇聚到一块,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伟大建设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只有在这时,国家依赖人民的力量实现发展,人民依赖国家的治理得到飞跃。“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10]相信人民和相信党这两条基本原理是统一的、一致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党代表人民行使其权力以及实现其理想。人民是党的根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目标。正是人民与党、人民与国家的全面统一,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深化和拓展,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革新、价值理念的更新、文明观念的创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扬弃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中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和掠夺,进而寻找到了一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蕴含中国智慧的,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发展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关注一国人民的幸福,也关注全人类的进步,不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兼顾自然的、环境的、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国智慧的融会贯通中的大爱和大全的发展。
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12]486人与自然的相处,不是人对自然的掠夺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而是找到获取和生养之间的平衡点,在自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适度获取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人与自然虽然是存在的两个方面,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不论人对自然拥有多么强大的改造能力,终归需要依赖自然生存,人的生产资料依然需要从自然中获得。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认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结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生成。另一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仁义、崇尚正义。“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12]501仁义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善是人的存在的根本,这些思想为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奠定了精神基础。同时马克思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3]马克思主义在全人类共同利益中追求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不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榨取,而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正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理念的结合,共同塑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坚信只有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多元并存才能让世界繁荣更为持久,国家安全才更有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教条式的理论束缚,扭转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框架,实现了符合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规律的多元化创造。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历程中,对自然巧取豪夺,对他国恃强凌弱,对其他文明肆意欺凌,严重破坏了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性。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一方面为了资本积累和攫取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统治,为了获取利润发动无数次战争,造成了人类的巨大创伤和阴影;另一方面在其资本逻辑下同自然对立起来,肆无忌惮、不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同时毫无顾忌地排放工业废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4]。而是不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时代思想精华的动态的文明、发展的文明、创造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文明,因为它始终处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中,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在深化中发展认识。特别地,在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发展潮流中,“第二个结合”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立足中华文明的特性又顺应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大爱”“大同”置于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潮流中,把人类文明置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项实践中。
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全世界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过程中,面对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国实际的、时代特征的问题,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优秀思想,不断结合创新的新型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像西方现代文明对外来文化敌对和排斥,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认为世界文化因多样而丰富,世界文明因多元而精彩。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明形态,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吸收了中国历史实践创新的养分,表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革新了人类文明的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倡导共同价值,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文化基因,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方法和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普世的模板,而是一套“结合”的方法,一套发展的方法,一套主宰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