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耦合与实践进路

2023-05-13 09:41冯清林熊小青
关键词:中国式视域共同富裕

冯清林,熊小青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艰巨和最笨重任务在农村,当前我国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大难点和最艰巨任务也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所在[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到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阶段,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促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以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共同构成了国内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热点议题。学界对以上三者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韩喜平[3]教授等人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文明新要求”的重要学术观点;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黄承伟[4]教授等人则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方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认为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推进农民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三是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贺雪峰[5]教授等人认为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将共同富裕放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去理解。上述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观点丰富,应用广泛,推动了三大热点议题研究走向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从而为本文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学界能够将以上三个学术热点词同时置于一定逻辑体系中加以系统分析,尤其是同时阐述三者的内在关联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振兴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规律,是相对欠缺的。本文既准确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要求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又挖掘出两大战略举措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下的内在耦合关系,即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上存在何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还探究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径。如此,既弥补了学界当前对三大学术热点议题研究的不足,又深化拓展了三大热点研究,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贡献一定理论智慧。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新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层面上的根本目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视域,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是重要战略布局,都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大根本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民富裕富足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

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决定了必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生动力,是团结全体人民、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向标和凝聚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力量和实践魅力[6]。“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7]17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将共同富裕上升到党执政方略的高度。一种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关键看其是否关照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能否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苏俄式现代化道路,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定人民的立场、群众历史观,始终走群众路线方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与完善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8]。共同富裕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主要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要在“做大做强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方位的共同富裕,因而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9]。共同富裕对“共同”的追求,决定了文明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共同富裕的“富裕”目标,又确定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历程必将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

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实践逻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0]“三农”的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建设与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首要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国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分明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1]2。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12]。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推进,依赖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性实施,依赖农业农村的持续性现代化,依赖农业强国的强有力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1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性板块和重要议题,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了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和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方向、新内容、新目标、新攻略。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要求,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总攻略,以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人才振兴为前提,文化振兴为灵魂,生态振兴为本底,组织振兴为纽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价值追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图景,是“天蓝地绿水清”的壮美画卷[14]。

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耦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同为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举措的时代背景,两大战略举措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在一定层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相契合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使少数人享受富足,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15]。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成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远景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党始终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依然是中心,消除两级分化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在城与乡长期共生并存的背景下,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笨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此,只有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持续满足社会各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其表现为:此两个过程都落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就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要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坚持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立足点,着力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从而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相契合

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包含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共情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方面,“共同”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与价值宗旨,强调富裕的覆盖面、参与面包含不同行业、城乡和区域的全体人民。毛泽东就曾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富”和“强”做出解释: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是全体都有份[17]495。那么,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求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相互帮扶,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坚持共情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建设美好共同体家园。共有、共建、共享才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18]。

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包含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村群众。马克思曾强调“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9]274,乡村振兴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就是农民。乡村振兴的根本政治原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振兴为了人民、振兴依靠人民。一方面,乡村振兴要实现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关切,提高农民的切实增值收益,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要激发广大农民这一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积极动员农村大众在乡村治理、农业生产等多方面发挥首创精神,实现农村群众精神面貌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既要实现农村大众利益关切和意愿照顾,又要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创造。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高度契合,其表现为:此两个过程都突出人民大众既是享受者又是参与者,都强调人民才是推动伟大事业和历史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其终极境界是建立在社会全面进步基础上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标就在于落实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夯实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既创造幸福又享受幸福的过程。

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内容相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由物质富裕不断向精神富裕延伸扩展,达成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近景目标。共同富裕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财富涌流,也追求精神层面的境界提高,是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有机统一[21]。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理念,其根本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趋势是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既要让“社会主义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2]308。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可以概括为“脱贫共富”。“脱贫”为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就的深入阐释和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夯实了坚实基础。现阶段开展乡村振兴行动必然从农村具体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秉持“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3]787核心价值理念,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基本原则,遵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发力,抓好具体工作部署,精准施策,努力提高现代化“共享”覆盖面和便民惠民水平,最终推进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内容高度契合,其表现为:此两个过程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贯彻了“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的理念[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14]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内容,都是为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实践进路: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的关键任务和重要要求。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最关键是体现普惠性,意味着全体人民要共享现代化成果,以乡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4]。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5]。如何以共同富裕引领乡村振兴和以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议题。

1.坚持党政协同发力、合力攻坚,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着力提高“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政治效力

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需要党的全面领导、政府的全面推进,需要党政协同发力、合力攻坚,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政治效力。自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以来,全国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我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就此全面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的四位一体有机结合机制也由此孕育而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政协同发力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需要健全党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6]。要切实发挥党的领导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健全党领导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建设发展;要全面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着重突出的政治功能,以党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组织力、领导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为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总体部署、上下沟通;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战略地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视野,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产业规划,谋划乡村事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强村、党建富民”的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再上新台阶。

政府权力的公共性、人民性要求政府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必然要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效作为”“积极作为”“依法作为”。政府要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职能定位,把“三农”问题抓实、抓牢,将“三农”工作决策地方化、方案化、责任化,落实“抓粮”主体责任,确保把饭碗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要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精准高效的“绿箱补贴体系[27],推动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集中;要以强有决策力、执行力、亲民力来统筹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下沉乡村,带头深入农村、扎实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三农”的现实问题和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实现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农民群众自主的有机统一。

2.深化新发展阶段农村制度体系改革,完善有效衔接的制度化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需要继续深化制度体系改革,以改革促新格局,以新格局提升发展的活力;要健全新发展阶段乡村制度和策略,深化“三农”基本制度和新型“三农”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要大力推进“三农”确权、赋权、活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12]。那么,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有序释放土地活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效益。要大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融合机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制度、全面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互促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善治体系、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机制体制、抓好农村安全生产制度;要不断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多样化制度体系中结合乡村具体实际予以创新和发展;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12],全方面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如此,才能以科学完善的“三农”制度保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推进“五大振兴”,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效增强“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力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以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要极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人才振兴为驱动,文化振兴为灵魂,生态振兴为本底,组织振兴为纽带,全面统筹兼顾“五个方面”的振兴。首先大力推进产业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10]总书记这一席话深刻阐明了“产业振兴”对于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走多元化、多结构的产业发展之路,以高精尖的特优产业经济带动乡村共同富裕;要因地制宜地推出“优、绿、特、强、新、实”的农业农产品体系和农村发展模式,以特色农业立村、绿色生态富村、旅游活村、人文强村,以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来推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特色品牌兴农。其次,大力推进人才振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14]要培养农村现代化综合型人才,要积极培育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领头羊”“头雁”,吸纳更多的农村新型人才“燕归巢”,实现人才振兴。再是,大力推进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能够提供精神财富资本、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党史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民族大团结意识,实现文化振兴。其次,推进生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太湖:“我一直要求,在生态上一定要把握住。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1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要在全社会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行动,坚决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组织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组织振兴提出了新要求:“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10]因此,要极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主心骨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现代乡村社会发展和治理机制体系,以“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来激发农村社会法治活力;要充分发挥乡贤、村民委员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功能,以协调有效的组织原则来规范和引导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进一步巩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治理网络。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发展物质基础,又要提升精神富足。一方面,要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要让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跟上农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8],要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好农村文化价值,坚持挖掘与利用、开发与传承相结合;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和战略定力,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发挥德治和法治作用,以德治促法治,以核心价值观促文明风尚,积极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要构建安然有序、和谐稳定、团结友爱的乡村社会环境,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事业,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平安法治和谐乡村建设。

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础和伟力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事业要“长青”,必然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政治原则,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首创精神,在全民参与、全民奋斗、全民奉献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关键是要有人去干,应认识到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才是主体性存在。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劳动阶级本身。人既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体,又是关键实现要素。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中,农民群体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是否依靠群众,这关乎党和国家是否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为主导,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9]169农民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保障,农民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这关系农村发展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也深刻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给农民的补贴能增加的还要增加,社会保障水平能提高的还要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能激活的尽量激活,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13]。

另外,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农民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依靠农民来发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农民自身作用不容忽视。党和国家提出要重点要培养现代化新农村的新式农民,着重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做到在制度改革中突出农民主体指向上下功夫。制度体系是做好农民、农业指向的顶层设计。其次,促进农民教育与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民自我提升和发展;法律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培育懂法、遵法、用法的新农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倡教育培训与劳动相结合,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要求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教育的重要功能。那么,促进农民教育与劳动、法治相结合,就是要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13]。再者,培育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乡村振兴的多元化主体包含乡村产业能人、返乡创业“先锋”、乡村规划师、基层党建工作者、新农人以及复合型非本土人才等。通过培育乡村振兴的多元化主体,凝聚多元主体的意志和力量,打造乡村治理、建设发展共同体,实现多元主体合作互惠,促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和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从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结 语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幸福安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序进行。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构思,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性举措,也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同为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其共同的方向在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丰富,两者在价值追求、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具有内在耦合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30]。我们必须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要求,善于发现两大战略举措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机理,把握两大战略举措中存在的同质同性问题和不同质不同性问题,厘清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思路,确保能够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地以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式视域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