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真,肖建东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党风作为影响人心向背和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历来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关键位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领导大别山区人民创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这是由于党注重自身建设,肃清不正之风,塑造良好形象。考察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总结其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借鉴。
为贯彻八七会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的指示,党组织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领导革命群众先后发起三次武装起义,进行武装割据,建立鄂豫皖苏区。
党的工作重心八七会议后逐步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组织武装起义。随后,八七会议的指示传达至河南、湖北、安徽、湖南等地,这些地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相继进行武装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地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八七会议的指示,开始组织农民进行武装起义,并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激励,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大别山地区组织三大起义,进而组建鄂豫皖苏区。根据八七会议指示,黄麻地区于1927 年11月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开辟了鄂豫边柴保山革命根据地。同时期,地处豫东南的商城于1929年立夏时节发动商南武装暴动,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自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后,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鄂豫边区呈燎原之势,极大地鼓舞了皖西地区的人民群众。安徽六安、霍山两地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29年11月先后发起打击反动派和豪绅地主的独山起义、西镇起义,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经历三大武装起义后,鄂豫皖交界地区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继而合并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
鄂豫皖苏区形成之初的党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党风建设的常用方式是组织管理,要求支部的党员干部日常学习马列主义,严格遵守党风纪律,合理处罚违纪人员。其二,培训教育刚刚起步,培训班、训练班和干部学校还未形成规模。三次起义时期,红军已经创办训练营,个别地区建立了干部学校。其三,制度建设正在探索完善中。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从1928年开始建立巡视制度,派遣巡视员考察各地工作。其四,通过党刊报刊而进行的社会宣传也在酝酿中。中共中央于1928年给湖北省委的指示信中指出,该区要创办党的刊物作为社会宣传的载体,向全体党员和普通百姓宣传党的思想。随后,鄂豫皖苏区党组织便开始筹划创办党刊报刊。
鄂豫皖苏区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鄂豫皖苏区位于大别山腹地,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党组织在该区吸纳的党员多为贫苦农民,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思想政治觉悟普遍不高。其一,个人主义作风。部分红军同志以个人利益为主,在攻下商城时为抢东西相互打架,将大量金钱财物据为己有,甚至个别人在得到一定个人利益时就脱离军队。其二,官僚主义作风。“一部分老党员摆出‘元勋’的架子,蔑视党的纪律,一部分党的组织中出现纪律涣散的情况”[1](P494),个别贫农出身的党员被选为苏维埃执委后竟然学起旧式衙门的做派。其三,享乐主义作风。鄂豫皖苏区组建之后,部分同志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不必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而是应该享受生活。其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将机关的公物据为己有,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挥霍公款。
由于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的出现,鄂豫皖苏区党风纪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鄂豫皖苏区极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广大群众,艰苦奋斗,深入开展党风建设。
鄂豫皖苏区重视党内思想动向,关心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为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鄂豫皖苏区既灵活利用党报党刊鼓励广大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又不断开设各类训练班和干部学校促进领导干部提高思想素质。
1.积极创办党刊报刊
党报党刊历来是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的重要载体。鄂东北和皖西地区编印的《入党须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广大群众介绍了党的基本知识,并规定成为党员的必备条件。鄂豫边特委创办的《列宁周报》向普通百姓介绍党的奋斗目标,提升群众的向心力;鄂东北特委编写的《秋收斗争》描绘了党领导群众进行武装暴动的真实场景,增强了人民继续奋战的信心;皖西北特委编印的《支部生活》具体记录了党内实际工作情况,向党内外人士展现了党的良好风貌。
2.积极筹措各类训练班
开设训练班、干部学院是鄂豫皖苏区督促领导干部集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养成良好思想作风的有效途径。皖西北特委于1931年2月至6月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创办了六次干部训练班,“为县、区委和支部训练了一百五十八个干部”[2](P109);固始县共青团委于1931 年5 月成功举办五期专门培养青年干部的训练班,先后为党培养400名优秀人才。鄂豫皖苏区干部训练班规模逐渐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苏区,为各级苏维埃政府、党组织、军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为鄂豫皖苏区乃至全国革命注入新生力量。
鄂豫皖苏区早期党内个别人士重视个人利益的现象和官僚主义的做派脱离了群众,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为此,党组织要求党员加入群众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执行利民政策,全心服务群众。
1.密切联系群众
鄂豫皖苏区在进行革命战争和日常工作之余积极与群众联系。一是领导建立群团组织与广大群众建立联系。鄂豫皖苏区先后建立总工会、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童子团和妇女会,将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紧紧团结起来支持革命。二是建立一系列宣传组织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展示党的良好风貌。大别山区最早进行武装起义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革命、红军缺乏清晰的认识,部分群众甚至神化或抹黑党员。为此,鄂豫皖苏区设立了宣传队、俱乐部、新剧团和音乐团。每逢节日庆典或群众聚会,新剧团就会组织专题演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面目,讴歌红军抗争的英勇、展现根据地人民生活变化的系列话剧,如《反动派宴乐》《解朗辉殉难》等。
2.全心服务群众
鄂豫皖苏区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一是出台相关土地政策让广大百姓有地可种、有米可食。1929年颁布的《临时土地政纲》规定将没收的地主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二是号召党员闲暇之时为百姓做力所能及之事。鄂豫皖苏区于1931年正式颁发《举行共产党礼拜六》,大力倡导全体共产党员要经常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三是发展卫生事业,改善各县村卫生环境,保障人民群众有病可医。鄂豫皖苏区开设卫生机构以制定卫生计划,进行防疫检查;新建红军医院和普通医院方便百姓看病;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广泛号召当地百姓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鄂豫皖苏区经济基础薄弱,又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摆脱这种局面,鄂豫皖苏区党组织要求党员带头并号召群众开源节流,极力倡导艰苦奋斗之风。
1.发展生产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鄂豫皖苏区大量男性青壮年参加红军导致农业生产人数不足,当地党组织不仅要求党员干部从事农业生产而且鼓励农村妇女参与田间耕种,“妇女参加生产非常多。金家寨的破屋基都帮助种了菜豆等”[3](P68)。二是鼓励发展国营工业和集体经济。国营的军需工业给处于敌人封锁中的军民提供了大量物资,1930年成立的鄂豫皖边区军委兵工厂就生产了大批枪支、子弹、大刀等武器供给前线战士。合作社以较低的价格售卖食盐、布匹、耕具,允许农民用土特产品换购或者赊账。三是保护私营工商业。1929年颁布的《临时政纲》,明确指出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丝、茶、药的贸易。
2.厉行节俭
鄂豫皖苏区厉行节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以防党内出现享乐主义、挥霍浪费等不良现象危害党风建设。一是开展节省运动。鄂豫皖苏区党号召全体党员尽力节省粮食、日用品以救济老百姓和支援前线战士,并在1931年发出通告规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每天吃稀饭一次、每人每天低于一角。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也清楚资源的来之不易,从不乱打以节省子弹。二是广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时任鄂豫皖苏区军队师长的徐向前同志一直与普通战士共艰苦,吃过草根树皮、住过树林茅屋、睡过石板草铺、穿过自己反复缝补的破衣服。
鄂豫皖苏区在成立之初,党内作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鄂豫皖苏区建立监察机构,民主监督领导干部;严格财经管理。
1.加强群众监督
鄂豫皖苏区认为缺乏监督是腐败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创造性地提出设立检察院,加强群众监督。1931年鄂豫皖苏区《关于组织工农监察委员会的问题》出台后,专门的检察监督机构正式问世,并形成细致的检察网,充分监督领导干部,及时反映违纪问题。随后,民主选举20至30人组成工农检察院,主要负责领导整个苏区的检察工作。而各级监察委员会也同样由民主选举产生,乡级、区级、县级成员分别为3人、5至7人和11至13人。同时,鄂豫皖苏区支持民众与监察委员会工作人员直接见面,鼓励群众批评和举报违纪行为,将党内外具体工作内容置于民主监督之下,既有效提高了全体党员工作效率,又及时赢得了普通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2.严格财经管理
鄂豫皖苏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实践表明,严格财经管理亦是去除损公肥私、挥霍公款等腐败现象的有效手段。一是建立财政管理机构。1931年设立的财政经济委员会严格管理收支,审查账目并制定预决算和财政经济条例。二是严格整顿财务制度。1931年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整顿任意浪费和贪婪腐败行为的通令,严禁个人随时开支或取款,要求任何机关团体的预决算必须经上级批准,任何军队战斗所缴获的物资必须上报有关部门并登记造册。
通过一系列举措,鄂豫皖苏区提升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养成优良作风,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孕育了大别山精神。
鄂豫皖苏区决心通过以马列主义理论为中心的宣传和教育来战胜各种不良思想,净化不正之风,基本确立马列主义理论在该区的统治地位,有效培育了系列优良作风。领导干部经过训练,在提升自身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向党内外群众讲解理论知识,并以身作则,不断进行自我批评,自觉剔除自身不良思想作风。普通党员也积极要求进入干部学校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社会进化史、共产党的组织和纪律等内容,毕业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优良作风的践行者。当地普通百姓也通过报刊、漫画、话剧,逐渐理解、接受并深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升理论水平。
“得民心者得天下”,俘获民心才可稳固地位。由于地处大别山的鄂豫皖苏区在组建之时吸纳了地方部分土匪势力,对内领导受干扰,对外形象受损害,郭树勋曾提到,占领商城的三十二师受各处投降的土匪影响,“指导机关充满了投机分子和腐化的东西。”[4](170)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对内严格肃清腐败行为,严格管理财经,创造性提出民主监督,有效提高党在当地民众中的威信力;对外推行百姓关心的土地、卫生、文化等政策以及建立各类群团组织来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巩固了自身的领导地位,为后续的革命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鄂豫皖苏区党组织积极创办党报党刊,营造了平民学习马列主义的良好氛围,继而开展各类训练班,建立了培育优秀党员干部的渠道。过去,鄂豫皖苏区领导干部群体中,不乏农民出身且需要接受思想培训的人,例如六安“县委书记及常委五人,两个是农民,一个是工人,两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都不能独当一面工作”[5](P98),更不用说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后来,经过自主学习党报党刊和接受培训,大批农民转变为具备基本文化知识、理论素养和优秀思想作风的党员干部或农运骨干。例如,600余人的乡农民协会骨干和青年农民先后在王树声举办的麻城考棚农民运动训练班中接受了系统的培训。
马克思列宁主义于大革命失败之际经由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带到大别山区,使得当地民众的精神觉醒加速,斗争意识加强,播下革命和大别山精神的种子。鄂豫皖苏区着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整个鄂豫皖苏区在党风建设的带动下,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氛围浓厚,全体党员和普通百姓即使处于困顿中也丝毫未动革命之志,为“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提供了优渥的生产土壤,成为大别山精神内涵,即“坚守信念,胸怀大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6]的考究依据之一。
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实践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史为鉴,在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中汲取经验,即始终坚持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持续培育党性原则;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
思想上纯洁,行动上才廉洁。对党员进行阶段性的思想教育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党风建设整体中的重要部分。鄂豫皖苏区建立之时就注重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理论培训,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来保证各项机制的平稳运行。如今,党员的思想教育必须作为重要一法纳入到党风建设的方法系统中。其一,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媒介,党刊报刊要办好。纸媒随时代发展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各式新媒体层见迭出。坚持办好纸质党报党刊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实时宣传理论思想,在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二,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定期的思想培训不能忽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长期性理论教育还是“两学一做”“学党史”等阶段性主题教育均要做到直击人心的同时又饶有回味,从而持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不断增强党风建设的效果。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7]鄂豫皖苏区早期政权能够巩固,作风建设可以顺利推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有鉴于此,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必须作为核心一环纳入到党现今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其一,密切联系群众,就要深入基层调查,深刻体察民意。党深入基层,要观察人民的生活状况,洞察人民的思想动态,反映人民的要求,听取人民的意见。其二,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热心服务人民,满足群众的需求。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工作要旨,从其最基本的需求和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才能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联系,获得永久的信任和支持。
为遏制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肃清党内腐败分子,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新生的鄂豫皖苏区创造性提出民主监督,并严格管理财经。以史为鉴,反腐败斗争并非一日之功,不可一劳永逸,无论何时都是党风建设的“关键一步”。其一,加强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力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8]人民群众无处不在的监督能够有效遏制腐败。其二,完善各项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之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反腐的强有力的辅助。将反腐与制度相结合,就是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实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体系,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筑起“不能腐”的堤坝。
鄂豫皖苏区为剔除不正之风而大力开展的党风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强思想教育是党风建设的基础,夯实根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凝聚民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风建设的底色,砥砺奋进;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关键,正风肃纪。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增智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能够从鄂豫皖苏区党风建设中汲取经验,即持续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