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应用化学专业改革探索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3-05-13 07:46:55张伟钢郑建东吕丹丹章守权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滁州创新能力

张伟钢,郑建东,吕丹丹,冯 剑,章守权

(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0 引言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技能[1]。应用化学专业在我国布点数较多,全国有近400 所本科高校设置有应用化学专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中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2]。其中,安徽省有17 所本科高校设置有应用化学专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占10 所。可见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好坏对于国家及地方化学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倡导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工科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举措,要求具有明显实践应用型特点的地方本科高校所开设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意识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众多学者就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陈艳丽等从常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就专业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索[3]。王献忠等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分析了萍乡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刘静等以咸阳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师范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措施[5]。王素青等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探讨了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6]。吕献海等以安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化学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培养模式[7]。段永正等初步探讨了应用化学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8]。王琳等探究了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模式[9]。上述有关应用化学专业的改革举措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目前有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主要集中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培养模式、实践教育基地、工程能力培养等某个方面,从多角度、多体系、全方位地探究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改革措施的文献报道极少。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强调将一流人才培养方案、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课程资源、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生创新成果等理念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尤其注重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持续改进和建设成效[10]。为此,滁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理念为出发点,在持续改进和建设成效指引下,结合滁州地方产业特色,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科学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系统探讨了相应改革措施与方法,并进行了有效实践,对凝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成效,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改革措施

1.1 结合地方产业及院部特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在滁州当地具有纵多与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相关的知名企业,且已有较多企业与滁州学院化工学院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如安徽金禾实业、亚士创能(滁州)科技、安徽众博新材、安徽雄亚塑胶、江苏南大光电(全椒)等。通过新一轮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将更多与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相关的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如将上述公司涉及的麦芽酚、AK 糖、节能保温板材、环氧树脂、季戊四醇酯、聚氨酯树脂漆等精细化学品或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生产工艺、技术标准融入到精细化学品化学、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课程中,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品质,彰显地方产业特色,为学生毕业后服务地方经济缩短适应周期。在最新2019 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的上述课程,并将其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作为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60%基于地方产业所涉及的相关产品,课时数为108,占所有实验课时的19.6%。课程教学内容除强调让学生掌握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外,更多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直接适用于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同时,将更多课程教学内容与院部学科特色相结合,尤其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时选择性地与院部4个工程研究中心相结合,将教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教学案例形式有机融入课堂,使学生能第一时间学习并感受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行业发展动向。

1.2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案例教学、双师同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并将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中涉及的技术需求及技术难题以案例方式融入课堂,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相关课程教师通过对长三角及滁州地区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对院部相关教师科研方向的考查,形成大量的典型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产品相关的并与课程特点与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对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考查、研讨、推理、总结、凝练,最终以教学小组形式获得有关教学案例所涉及的技术原理、产品制备方法及工艺、性能检测及表征等问题的多种有效解决途径或方案,随后教师对教学小组提供的解决途径或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自己的解决方案供学生参考。在上述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双师同堂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积极邀请安徽金禾实业、安徽华塑、江苏南大光电等地方著名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课堂上和学校教师一同讲课,其讲课内容主要以企业相关工程实践问题为载体,同时将企业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工艺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穿插技术原理的讲解。通过双师同堂教学直接将企业现有工程化产品的生产工艺、检测技术、质量管理等传授于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便能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原理,有利于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大大缩短毕业后入职企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适应期,并更好地胜任相关岗位工作。其三,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核心课教师在滁州学院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建立完整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可自由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课件、视频课程等相关内容,还可在线上平台进行提问、讨论、习题训练和章节测验,并由课程教师定期负责批阅与答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课程知识,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其四,充分利用滁州学院与多家地方企业合作设于化工学院的首个产业学院平台,专业教师充分发掘参与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适合于搬上课堂的技术项目,将相关技术难题或技术需求制作成典型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不出校园便能了解到企业技术需求及难题,感受自身专业知识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1.3 优化平台及政策保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1.积极宣传科研工作对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一个专业的发展,除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之外,科研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这是新时期培养具有突出创新实践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队伍不能很好参与科研工作,就很难拿到高水平科研项目,也就很难高质量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锻炼也就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整个应用化学专业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就很难达成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能力要求。

2.学校及院部需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不断推动教师队伍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首先,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年度科研考核,并提高其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让教师具有紧迫感,这样势必使教师逐步重视科研工作。其次,在合理实施科研成果奖励的基础上,加快打通科研与教学工作量互换通道。科研与教学工作量互换可大大消除教师基于自身能力特点专心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特色化发展。对于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可将更多精力投身于科研工作,而对于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可将更多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从而有利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成果。

3.充分利用产业学院平台,大力拓展与地方企业间的校企产学研合作空间。滁州学院首个产业学院设于化工学院,该产业学院已吸引安徽金禾实业、亚士创能、众博新材、南大光电、金盾涂料等滁州地方知名企业入驻。企业提供技术需求及技术难题,同时提供一定的研发经费,学校配套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同时提供人力资源、仪器设备及研发实验室。通过系统整合校企资源,由化工学院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带领相关教师及学生在产业学院平台开展相关企业技术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运作方式,使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地方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师应用型研发能力和水平,同时提高了化工学院服务地方企业的效益,也给地方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利益,同时节省了研发成本。

1.4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过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置进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能力教育成为常态化教学程序,从而可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目前,应用化学专业已在培养方案中设置4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应用化学创新方法导论、创业流程与实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合计10学分。

2.细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除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理论课程外,明确地规定好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专业实践调研等具体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选择具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相关实践环节完成后可置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学分。

3.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及获得学分的相关要求,如发表四类以上论文、申报专利、参加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取得相应成果、完成专业实践调研报告并通过专家答辩等,最终获得相应学分。

4.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教育活动重要性提高至理论课程高度,让教师了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达成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性。为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的教师计相应教学工作量,同时加大对相关教师在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中的支持力度,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5.实施“科研导师制”及早选导师、早入课题组、早进实验室的“三早育人机制”。大一新生入校后便按不超过8 人1 名导师的原则分配科研导师,科研导师全程负责所分配学生的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创新实践、大创项目、毕业论文等环节。同时,要求所有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实施“三早育人机制”。通过上述方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就业质量及考研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 结 语

在现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工科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本科教育大背景下,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滁州学院应用化学专业针对存在问题,采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高效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滁州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编委团队介绍-陈义旺研究团队
应用化学(2024年3期)2024-04-17 07:37:18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3:26
《滁州西涧》(草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