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常淑云,毕丹丹,霍鑫鹏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教育现代化理念。[1]因此,高校教育要实现“八个注重”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就要深刻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有机地结合。教育现代化对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高阶的要求和隐性的诉求,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的高校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双重驱动下,“PBL—TBL—CBL”三轨教学模式崭新而引人注目,它以问题驱动型学习(PBL)、团队驱动型学习(TBL)和案例驱动型学习(CBL)三者融合,为高校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2-4]在这个全新的教学范式中,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契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纷纷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政策,也为“PBL—TBL—CBL”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土壤。基于此,本文将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PBL—TBL—CBL”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现代化表征及实践理路。
PBL—TBL—CBL三轨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案例为基础的三轨教学创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学习,学生通过PBL(问题驱动型学习),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主动探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TBL(团队驱动型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中的团队环境。CBL(案例驱动型学习)通过真实案例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他们实践操作能力。依托三轨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可以实现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思”(问题解决能力)、“合”(团队合作精神)、“实”(实践操作能力)和“新”(创新思维)等能力。
“单向度”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马尔库塞(H.Marcuse)提出的用来描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时使用的一个术语。“单向度”不只存在于马尔库塞的社会学理论中,也存在于现实教学中。欲由“单”转向“双”,必须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占有”向“合作生成”转变;课程体系由服从型向多元主体对话型转变。[5]三轨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单”转“多”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理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学生不仅在思考问题等学习环节中习得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过程。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融入了学生个人的认知体系,成为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迁移和应用的“活知识”。
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是以“全人”培养的理念为引领,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置于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达到人本、人格、人文的精神内化,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补融合的效果。基于PBL—TBL—CBL三轨融合创新了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把“金钥匙”。以PBL—TBL—CBL三轨融合教学模式为引擎,学生在教学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强化合作能力,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再是单向输送,而是在实践中扎根,这种模式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社会需求,更加实用、有效贴近实际。
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的现代化价值意蕴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体发展层面上,还体现在现代化教育层面,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目标,有效转化输入和产出,使高校教育走出思辨,转向实践,变得有用处、有效力、接地气。
教学模式的改变注重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蜕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主体性学习”。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者,而是问题解决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并自主驱动学习。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得以充分发挥出自主性和主动性,参与到多样化互动中的群体性学习环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在PBL—TBL—CBL三轨融合的教学情境中,其价值内涵表现为“学思用结合”的认知策略和“单向转多向”的师生、生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也关注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通过灵活的教学安排和评估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PBL—TBL—CBL三轨融合教学模式中,持续的教学反馈机制也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还可以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种持续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这种双向的反馈机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学习社区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分享和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和见解,进一步丰富整个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广度。
PBL—TBL—CBL三轨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教育目标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与真实情境相关的学习体验。通过项目模拟现实情境,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他们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通过三轨融合教学模式将案例项目实操无缝衔接,这种多元整合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从而培养他们更为全面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将知识看作孤立的单元,而是将其与现实情境紧密联系起来,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PBL—TBL—CBL三轨融合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场景模拟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在面对真实问题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未来充满变数的现实环境中将具备独立应对多样挑战的能力,为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做好充分准备。
在当今教育领域,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的引入代表了一种突破传统的教育范式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这一创新探索并非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在实践中展现了独特的融合。教育者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将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团队协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以及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ommunity—Based Learning,CBL)相互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度学习和实践的生态环境。在探索创新之路的过程中,构建问题情境的全景式探索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更是将现实问题融入教学的艺术。通过精心选择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将学习场景打造得更具贴近感,同时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可以在这个情境中开展PBL,通过问题的深度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TBL的团队协作与角色扮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边界,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以多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思路,这种协作学习不仅仅培养了合作精神,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得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CBL的案例参与现实应用,使教学模式进一步融入社会环境。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与社会互动,使得知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的融合之路旨在构建一个多元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问题中学以致用,这一融合路径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教育质量,更在于引领教育朝着更实际、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的跨界塑造代表着教学与实践的无缝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体验。在这一实践理路中,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聚焦于以下四个关键要素,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跨界应用能力。
(1)构建问题情境的全景式探索。实现跨界塑造的起点在于问题情境的构建。教师需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情景。这个问题情境应当综合融合PBL、TBL和CBL的要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跨足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育者具备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整合能力,创意地设计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超越传统学科边界。例如,对于文化研究课程,可以引入当代社会文化问题,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认同、多元性等议题。
(2)真实案例与互动体验。教学现代化强调与现实情境的紧密衔接,教学环境由特色功能区构成,强调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强调多感官、多极交流与分享式学习,探索表演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个别化学习,支撑教师教学研究。[6]通过真实案例、实地考察和学业导师学界导师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实际问题。
(3)学科融合与批判思维。新文科的特点在于跨学科性质,教学设计需引入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如,在文学课程中,结合政治、伦理等领域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4)创新表达与共享。教育现代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应激发学生通过多媒体、社交媒体等创新方式表达观点。在新媒体课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社会议题的分析和讨论。这种创新的课程设计将实际问题情境与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素养。这一实践路径不仅满足了现代教学需求,更为新文科领域的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和竞争性的学习体验,以及适应未来社会挑战所需的能力。
在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逐渐多元,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学习合作者、问题设计者以及反馈与指导者。这种引导变革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1)知识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PBL,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不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还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学习合作者。在TBL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问题设计者。在CBL中,教师的角色扩展到问题设计者。通过精心构建问题情境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深入了解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以确保设计的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挑战性。作为创新问题设计者,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问题的筛选和构建。教师要能够准确捕捉社会、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解决的案例。问题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第二,问题的情境营造。教师在构建问题时要考虑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背景下进行问题解决。情境的营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投入感,使学习更加具有参与性。第三,问题的引导和解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和解决路径,同时提供问题解析的线索,帮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第四,问题的反馈和优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优化问题的设计。通过了解学生的难点和疑惑,教师能够对问题进行适时的调整,提升学习效果。
(4)反馈与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持续反馈与指导的作用。通过定期的讨论、互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引导他们不断优化解决方案。这种反馈机制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改进。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新演绎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学习的合作者,通过问题设计、反馈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这种引导变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了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高校PBL—TBL—CBL教学模式中,持续反馈机制的循证评估不仅关注教学成果,更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效果,以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循证评估的实践路径是一个充满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探索。第一,多层次教学数据收集和评估工具的创新应用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教学模式的循证评估需要从多个维度收集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互动情况、学习成果考核、教师评分等。这些数据能够揭示教学效果的全貌,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与调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应随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观察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这些实时反馈,教师能够快速作出适应性的教学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估工具的创新应用也是循证评估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评估工具,如督导评价、同级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自主评价等。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课程教学情况,也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难点以及需求,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更充分的依据。第二,教学策略的优化是循证评估路径的必然结果。通过循证评估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教师应勇于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持续的改进过程使教学模式不断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变化的教育环境,保持活力和实效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逐步从注重外延扩展转换到强调内涵式发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驱动、课程跨界塑造、教师角色新演绎、教学评估优化等方面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推进PBL—CBL—TBL三轨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落地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具现代化特征的教育体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及公共政策的支持与落实。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PBL—TBL—CBL三轨融合教学模式将为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实践理路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