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芳,奉亚兰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当前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也呈现出与冬奥会紧密结合的趋势。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部分学者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索了如何在冬奥期间提升中国家形象。其次,也有学者从外交学出发针对外国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确定中国国际传播的实际路径。最后,从体育政治的角度出发,基于北京冬奥会的精神研究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虽然国内基于冬奥会探索国家形象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传播学[1]、外交学[2]、体育学[3]的角度进行的,鲜少有学者立于西方受众的视角,采用西方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鉴于此,本文对收集的相关新闻语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词簇批评分析,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4.0 和LancsBox 的辅助下,识别中美媒体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报道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及其词簇搭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经由语料库数据呈现中美媒体在报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程中的词汇选择和语义倾向,分析双方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分别构建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并揭示其背后的成因。
词簇批评是由肯尼斯·伯克提出的一种修辞批评方法,旨在通过识别关键符号周围的相关集群和修辞手法中反复出现的模式来帮助批评家理解修辞者的世界观。在《对历史的态度》一书中,伯克阐明了词簇批评的概念。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符号的意义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聚集在它周围的其他符号来学习[9]。在后来的《文学形式哲学:象征行为研究》一书中,伯克为读者提供了词簇分析更具体的解释:
现在,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包含了一组隐含的方程式。他使用了“联想集群”。通过研究他的作品,你可以发现在这些集群中“什么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形象、个性和情景与他的英雄主义、邪恶、安慰、绝望等方面的概念相一致[10]20。
在词簇批评中,关键词对修辞者的意义是通过绘制聚集在语料中这些关键词周围的符号来发现的。伯克[10]22还指出了批评家通常面临的一类问题:即他们试图解释简单性之复杂性。通过将语料进行抽茧剥丝的简化,再将简化后的语料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方式来观察其复杂性。然而,在修辞手法的发明过程中,模式和动机本身都没有进行意识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修辞者并没有为他的发明假定这样的模式。在伯克看来,批评者在语料中识别的集群实际上并不是修辞者有意为之:“ 注意象征性行为的问题,绝不是让自己处于纯粹的主观主义立场。集群在某些方面是私人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公开的。”[10]22
虽然伯克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进行词簇分析,但后继学者福斯在她的著作中提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词簇分析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界定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分析文本中具有意义和重要性的词汇,判断关键词的标准可以基于文本中词语的频率和强度。关键术语是对修辞者而言最重要的术语,一般来说其数量不超过五个或六个。至于如何选择关键词,福斯还指出一般不选择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作为关键术语,因为它们往往正在改变某物、描述某人或某物正在采取的行动。相反,关键术语应该是名词,也就是涉及人、地点、物体或思想的实质词[11]64。
(2) 划分集群。集群的划分是针对所定义的关键术语,并对所有与关键术语相关的词进行选择和分类。一般来说,与关键术语相连的单词常常以不同的形式聚集在关键术语附近:或临近关键术语,或依赖于连接词连接,或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出现。在选定上述单词后,批评者需要对选定的词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将意义相似和相同类型的词集合成一种类型。最后,批评家还要将代表性词或图像归纳为相同类型的词簇。在福斯看来,这个过程包括识别每个关键术语的每次出现,并绘制围绕在每个关键术语周围的词语。“与关键词相比,聚类的词不必是名词;它们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11]65
本次参观交流活动,为双方在战略层面上达成了共识,作为国内钟表行业唯一的研究所与目前国际上顶级的机心制造商来说,不断的加强交流与合作,不仅是达成双方共赢的商业目的,更多是企业发展理念的契合,乃至为钟表行业发展尽一份力量。
(3) 解释文本。词簇分析的分析单元是词,它也是各种构件的组成单元。词簇分析不受文本风格和形式的影响,而是直接通过文本的基本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逐个探索不同文本的词簇应用,并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一个修辞者经常或总是将一个特定的单词或图像与一个关键术语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就表明修辞者想要阐明的关键含义被该相关术语改变或影响[11]66。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检索词,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比赛期间对开幕式的相关报道。所有的语料都来自《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www.chinadaily.com 和www.newyorktimes.com),筛除纯视频、图片后共收录文章120篇,共计74,094字。鉴于语料内容较多,本文以此建立了两个小型语料库,即中国日报语料库和纽约时报语料库(以下分别简称CDC和NYTC)。
为了更好地确定词簇批评分析的关键词,本文将收集到的《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相关语料进行文本清洁后分别导入语料库工具WordSmith 4.0,并根据结果导出两个自建语料库中出现频率位于前20 位的词。根据关键词确定的原则,本文基于词汇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拟定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三组关键词。第一组是在CDC 和NYTC 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组词:China,Chinese 和Beijing(分别在CDC 中出现420、349、404 次;在NYTC 中出现381、372、170 次)。第二组是与检索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相关的词汇,在CDC和NYTC两个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总体上都仅次于第一组关键词,即Ceremony,Olympics 和Athletes(分别在CDC 中出现375、386、226 次;在NYTC 中出现236、248、103 次)。第三组关键词为:Pandemic 和Covid-19 /Coronavirus 。虽然它们出现的频率在CDC和NYTC中有所波动(Pandemic在CDC中出现177次,但是Covid-19 /Coronavirus均鲜少在CDC 中出现;而在NYTC 中Pandemic 和Covid-19 /Coronavirus 分别出现了85、123次), 但从语料内容来看均属于描述冬奥会召开的背景并贯穿开幕式前后,属于整个语料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将其确定为第三组关键词。
1. 关键词:China/Chinese/Beijing
China/Chinese/Beijing 是《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报道的第一类关键词。通过LancsBox 分别在CDC 和NYTC 中检索上述关键词的搭配可以发现:在《中国日报》中,围绕在关键词 China 周围的频率较高的描述词分别是“World”“Development”“More”“Cooperation”“Ready”,分别和China 搭配出现了265、175、153、111、107 次;而在《纽约时报》中围绕在 China周围的词分别是带有消极语义的“Little”“Only”“Last”以及动词“Make”等带语义强硬的动词,其中“Little”“Only”与关键词的搭配频次高达301、125 次。此外,关键词Chinese 在《中国日报》中的高频搭配词是:“People”“Athletes”“New”“Culture”“Ancient”等对运动员的描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的相关词簇;而在《纽约时报》中是“Have/Has”“Communist”“Officials”“Authorities”“Government”等描绘中国政府和中国官员的词簇。最后,在《中国日报》中,“Winter”“Olympics”“Ceremony”“Will”“Together”等词用来描述关键词Beijing;而在《纽约时报》中,围绕在关键词Beijing周围的词有“Olympics”“Games”“Committee”“2008”“Not”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日报》中,对于关键词 China 的描述是发展、合作等富有积极语义的词汇,描绘了中国作为冬奥会主办方追求合作共发展的东道主形象,而在NYTC中则通过带有明显消极语义倾向的描述词来展现自身对冬奥会主办方的不信任。而从关键词Chinese 及其周围的搭配词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对开幕式的报道集中在人文层面,而《纽约时报》则是更倾向于将政治凌驾于体育之上,将报道内容集中在政治层面。除此以外,从对关键词 Beijing的描述来看,《中国日报》对举办地的报道聚焦于此次冬奥会本身,而《纽约时报》不仅关注本次冬奥会,还将视线聚焦于之前在北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下文将援引两大报刊中的原文以更具体地进行对比分析,示例如下:
例1: “China will do its best to deliver to the world streamlined, safe and splendid Games, and work on the Olympic motto ‘Faster, Higher, Stronger-Together’. The ceremony, which was imbu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could give the athle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home viewers, a sense of China, which was totally opposite to that spread almost universally by the Western media.” (CDC)
例2: “China had little experience with winter sports. Little snow falls and pollution was so dense.All along, Chinese officials insisted that the Olympics were not about politics, but rather sports. In the end, controversy and scandal haunted those, too.” (NYTC)
如例1 所示,《中国日报》多次提到中国将尽全力向世界举办精简、安全、精彩的奥运会,并努力打造奥运上“更快、更高、更强大、更团结”的口号,向国际受众描绘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除此以外,《中国日报》还特别强调了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以此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更了解中国,从而反驳西方媒体先前构建的与此相反的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国日报》不同,《纽约时报》一方面宣称中方在冬季赛事的举办方面经验不足,如例2 所言,美方媒体认为举办地环境污染严重且降雪量无法达到冬奥会要求,试图向国际受众传递中国经验不足、问题百出的主办方形象。另一方面,《纽约时报》不仅自身将报道视角聚焦于政治层面,还对举办方“体育非政治”的言论加以抨击,由此构建中国政府言行不一的失信形象。
2. 关键词:Ceremony/Olympics/Athletes
Ceremony/Olympics/Athletes 是CDC 和NYTC 中的第二类关键词,《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通过对开幕式本身及其参会运动员不同程度的关注反应了两大报刊各自的报道视角。经由语料库工具LancsBox 的搭配检索发现:在《中国日报》中,围绕在关键词Ceremony 周围的词主要围绕冬奥会主办方中国的相关词簇展开,比如“Beijing”“China”等等;而在《纽约时报》中除了与检索词相关的词簇,还有 “Revive”“National”等包含具体含义的词。围绕在关键词Olympics 周围的词在CDC 和NYTC 中却大相径庭,在《中国日报》中,关键词Olympics 周围的词均是与主题词相关的词汇以及与奥运会相关人物等;而在NYTC中围绕在其周围的则是此前召开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以及媒体、疫情等其他类别的词簇。作为冬奥会主参与主体的关键词Athletes,两大报刊对其的描述词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中方媒体恪守一贯的 “和为贵”原则,其搭配词多为坚强、友谊等;美方媒体则是秉持“弱肉强食”的竞争观,其相关搭配词多为竞争、规则等。
在《中国日报》中,对于关键词Ceremony 和Olympics 的描绘大多是与检索词相关的词汇。通过对冬奥会本身的关注,中方媒体旨在向国际受众传递中国认真负责的主办方形象。而《纽约时报》对上述关键词的描述则包含大量其他方面的内容,且带有明显的立场偏失。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新闻构建,美方媒体试图扩大其他受众对中国的不信任。此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对关键词Athletes的报道中都显现出中美两国各自传统的竞争观,分别传递出中国追求和平和强势的中方形象。关于双方媒体报道所呈现出的矛盾对立,具体示例如下:
例3: “The opening ceremony will be in keeping with Beijing’s efforts to stage ‘simple, safe and splendid ’Games.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are a festival to the people and athletes of all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aspiring after peace, friendship and solidarity.”(CDC)
例4: “North Korea said on Friday that it w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because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nd moves by ‘hostile forces’. With the authorities tightening their grip across Chinese society, one major question is whether any Olympic participants, including athletes, will be willing or able to speak out on issues the government deems objectionable.”(NYTC)
如例3 所示,《中国日报》在其报道中阐明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将与之前北京举办“简单、安全、精彩”的奥运会努力保持一致,展示了中国想要延续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辉煌成就的决心,向国际受众展露出中方对于举办此次冬奥会的决心与信心,塑造了中国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的主办方形象。作为新冠疫情盛行下举办的为数不多的世界性赛事,中方媒体坦言北京冬奥会更是一个世界各地追求和平、联络友谊的节日,显示出了中方一贯的友好大国形象。与此相反,《纽约时报》在其报道中则多次提及部分国家由于疫情将放弃参加2022 年北京冬奥会,试图经由他国之口铺叙自身对举办国的不信任、不支持。除此以外,美方媒体在刻画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竞争之外又对他们言语行为的客观性表示担忧,再次试图向国际受众传递中方的强势形象,并以此暗示国际受众中方报道的虚假性。
3. 关键词:Pandemic/Covid-19 (Coronavirus)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面临着诸多困难,新冠疫情的盛行对于举办方更是一次极大的考验。通过LancsBox 检索发现CDC 和NYTC 中围绕在关键词 Pandemic 和Covid-19周围的词都与主办方 China紧密相关,这也说明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其报道中都对新冠疫情这一客观因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关注。
具体来看,《中国日报》与关键词的搭配词是世界、全球、合作、一起等词汇,展现了中方对合作抗疫的追求;而《纽约时报》在对疫情的相关描述中则更注重冬奥会举办方的应对举措,诸如经济、组织等问题,具体示例如下:
例5: “In the fac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emerging global issues, the only way for all countries to address the various challenges effectively is to strengthen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and work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CDC)
例6:“The pandemic is making the Games even more expensive. China’s ‘zero Covid’strategy, which focuses on eradicating outbreaks, has meant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much more elaborate.”(NYTC)
如例5所言,在面对新冠肺炎大流行和新出现的全球问题时,中方媒体认为所有国家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唯一途径是加强团结与合作,为共同的未来而努力,由此展现了中方追求合作的友好形象。针对上述全球性问题,如例6所示,美方媒体认为中国以根除疫情为重点的“零冠状病毒”战略意味着感染控制措施要复杂得多,经济消耗也更大,通过解读举办方的防疫政策来暗示合作抗疫的难度之高、消费之大,以此激发西方读者对其的不信任。
通过对语料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及其周围的词簇进行分析,本文发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对北京冬奥会这一体育盛会的报道过程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不一致的,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
具体来看,《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刻画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首先是作为冬奥会的主办方形象:中方媒体力图展现的是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东道主形象;美方媒体则强调中国在冬奥会举办方面经验不足、问题频出的东道主形象。其次是抗疫形象:中方在报道过程中突出的是中国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举办冬奥会追求“零感染”、共合作的抗疫形象;美方则是在其报道过程中对中方抗疫政策表示质疑,试图构建中方忽略事实的抗疫形象。最后是政府形象:中方媒体刻画的是追求同发展、共进步、促合作的政府形象;美方则描绘的是言行不一、霸道虚假的政府形象。
对于上述中美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矛盾对立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在于修辞者对同一事件的修辞发明是大不相同的,中美双方在报道过程中所采用的修辞策略都蕴含了各自力图实现的修辞动机,并试图与各自的目标受众达到同一。《中国日报》在报道过程中采取“向心式”布局,即围绕主办方——中国展开不同方面的描述;而《纽约时报》则采取了与之相反的“离心式”结构,即远离中心话题,转而从其他方面向中心词靠拢。通过不同的话语布局,中方媒体在报道冬奥会开幕式的基础上对举办方的形象进行正面维护,以此来反击其他媒体的不实言论,并为国际受众提供另一种视角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而美方媒体则跳出对冬奥会本体的报道,转而对其他方面进行描述,试图以体育之手抹黑举办方,并以此误导西方受众,从而加固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基于此,中美媒体的修辞动机分别得以实现,从而也造成双方在冬奥会开幕式相关报道中所构建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相互矛盾。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世界级冰雪盛事,开幕式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视觉盛宴。中美媒体均对开幕式展开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双方报道过程中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却大不相同。首先,从冬奥会的组织来看,《中国日报》致力于向世界传递中国认真负责、继往开来、热情友好的主办方形象;《纽约时报》刻画的中国则是问题频出、经验不足、言行不一的主办方形象。其次,从冬奥会的防疫来看,《中国日报》展现的是中国追求合作、不惧挑战的大国担当;《纽约时报》则对防疫政策表示质疑,试图刻画中方不务实的政府形象。
面对美方媒体的虚假宣传,建议中国媒体有针对性地做出反击。首先,在布局谋篇方面,中方媒体应该加大在开幕式等类似体育活动报道中所涉及到传统文化和新兴技术的宣传力度。其次,在文体风格方面,中方媒体可以增加素人采访的比例,使语言可以更加生活化,从而增强读者的信服力。最后,在发表方面,中方媒体要更加具有忧患意识,提高新闻发表的及时性和历时性,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均要进行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