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创新

2023-05-13 03:02邓佩诗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赋权纪录片受众

程 玥,邓佩诗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现代社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官方媒体”与自媒体、大屏与小屏融合传播进程不断加快,形成“全媒体”传播的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在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和宣扬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主旋律微纪录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官方的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紧密结合,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旋律微纪录片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已有研究文献显示,学界主要围绕纪录片和微纪录片展开讨论[2],而专门聚焦主旋律微纪录片的相关研究依然较少。当前,新一轮传媒业变革对传统媒介传播形成强力挤压之势,随着主流意识形态阐释权不断下移,如果主旋律纪录片创作依然固守以往的模式化搬演路径,显然会失去创新活力[3]。因此,创新主旋律微纪录片便是可行之道。对于主旋律微纪录片,学者们已经研究了其含义、传播运营特征、价值功能、创作方向[4],注意到当前我国主旋律微纪录片创作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5],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6]。也有研究者指出,主旋律微纪录片受到泛娱乐化和同质化发展趋势的负面影响,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了主旋律微纪录片的传播效能[7]。实际上,在全媒体语境下,主旋律微纪录片如何在达成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及公共化、市场化取向之间达成一种均衡,这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也是已有研究讨论较少的内容。笔者认为,要提高主旋律微纪录片的传播效能,必须在注重内容题材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播运营手段的创新。为此,本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剖析,系统分析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内容叙事特征和传播手段革新,在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的同时,也为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某种借鉴。

一、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

(一)弘扬主流价值

和普通的纪录片等文艺作品不同,主旋律微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其内容创作设计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阐扬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向国内外展现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精神力量,反映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新时代主旋律微纪录片作为凝聚民族共识、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宣扬和激励民族奋进力量的重要艺术形式,要不断创新内容表现形式、贴近受众需求,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同时,增强受众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和一般主旋律纪录片多由官方媒体机构制作不同,近年来主旋律微纪录片多由官方媒体和商业媒体联合制作设计,这背后包含了政治导向和市场化导向双向融合的趋势,因此也得到受众更广泛的认可。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4 家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选取了贺页朵、傅烈、寻淮洲、王尔琢、卢德铭等11名共产党人的书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初心”信念与使命忠诚[9];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江苏省委2021年联合制作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则是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4 个重要阶段历程中的100 个重要事件为题材拍摄而成的100 集微纪录片,生动展现了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10];人民网与哔哩哔哩2021年联合出品的《少年不老》(共6 集),由人民日报记者与B 站UP 主共同寻访6 位老党员,聚焦党性传承精神,以“探寻之旅”让观众感受他们永不褪色的热血人生[11]。中央电视台2022年推出的《英雄回家》首次以微纪录片形式,展现了侯永信、吴雄奎、方洪有等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历程及寻亲背后的感人故事[12],以丰富的感染力展现了中华民族之魂。这些主旋律微纪录片都是近几年制作的典型作品,也起到了良好的激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凸显“微”与“真”

在当前信息“爆炸”及公众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以“微电影”“微博”“微信”“微广告”等为代表的微文化产品不断涌现[2]。和传统主旋律纪录片相对冗长的内容叙事形式不同,主旋律微纪录片首先突显的是“微”,即强调在5~25 分钟的有限时间内传递和浓缩更多的内容信息[13],注重挖掘“微题材”中的“大世界”。主旋律微纪录片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故事化叙事等,使观众能够更加亲近、投入地参与到艺术情境中,深切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英勇形象和无私奋斗精神,感受中国人民在奋斗历程中累积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主旋律微纪录片内容创作设计重点关注普通人与普通事,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原到基层生活中,强调内容创作的“真实性”,即强调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对真实人物、真实事件进行创造与再呈现[14],这点也使得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方面有更强的“权威性”。传统的主旋律纪录片因过于强调所谓的艺术性,其创作团队注重从精英文化角度出发,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宏大的叙事场景,反而多了些“虚构”乃至“失真”的成分。因此,主旋律微纪录片可以与传统主旋律纪录片叙事文本相互补充,更好地达到宣扬社会主流价值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的几部典型的主旋律微纪录片作品都非常注重通过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素材和感动人心的故事剧情,以丰富的细节和独特的视角,生动而又逼真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他先进典型人物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努力、奉献和牺牲,纪录片由此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

二、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主旋律微纪录片内容设计必须通过叙事策略的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相较于传统主旋律纪录片,主旋律微纪录片受众范围广且互动性更强。它不仅实现了跨媒介平台、跨地域的传播,还非常注重通过留言、评论、点赞等方式,使观众能够参与到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总体而言,在叙事策略上,主旋律微纪录片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相结合

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指出,艺术作品叙事视角分为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其中,无聚焦叙事(全知视角)和外聚焦叙事(客观视角)通常与第三人称叙事形式搭配使用。无聚焦叙事视角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故事背景信息。外聚焦叙事视角主要是以客观的方式呈现故事,观众只能通过观察角色的行为、对话和环境来推断出故事发展情节。内聚焦叙事视角则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视角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代入感。[15]

第一,执法职权不明确。例如,当面临转运货物、过境的执法问题时,海关是否是其知识产权执法的主体,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均未有明确规定。

现代微纪录片叙事,不少使用了个人独白结合解说词的形式,即以无聚焦视角展现故事全貌,以内聚焦视角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由此产生与受众间的情感交流。如主旋律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每集选取一位革命先烈的真实书信,通过演员的深情讲述,再现11 位共产党员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在现实时空中,演员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历史事件,详细解释事件、背景和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情景演绎,演员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沉浸到历史时空里的角色中,生动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情绪饱满地还原历史现场。在叙事中,流畅地切换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的交流互动。当观众对客观的叙述产生疲劳时,讲述者忽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历史情景再现中。这将观众从客观叙述中抽离出来,置身于另一个视角的情境中,从而产生新鲜感和兴奋感,提升了观众对内容的关注度。[16]

也有主旋律微纪录片采用全知视角,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背景信息,以引导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评判。如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不仅有以全知视角和外视角来叙述某件文物的,也有以全知视角,用文物的口吻自述的。如《飞天》中,既有解说词的,如以第一人称视角说道:“乘着季风,我飘向北方天空,无垠宽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国宝的世界,切身感受国宝的魅力,以此拉近了观众与国宝之间的距离;也有整集没有一句解说词的,如《立狮宝花文锦》中,只有画面和动感的现代曲风,创作团队使用当代平面设计构成的版式布局、二进制数字和图案的像素化处理,解构唐代丝织品工序,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编程”思维诠释“大唐新样”,亲切地贴合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科技感十足。

通过这种多视角融合的演绎方式,主旋律微纪录片全面展现了历史事件及其相关背景。多种叙事人称的切换,使得历史和现实时空相互呼应,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互通。这种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独特和丰富的观赏体验,使主旋律纪录片的故事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更加深入人心。

(二)叙事结构:三段式结构叙事

主旋律微纪录片艺术作品的三段式结构叙事是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的,其创作者“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观众带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观众阐明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17]。纪录片将整个故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第一幕是引入角色、背景和故事的基本元素,吸引观众关注,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第二幕发展故事情节,深入探索角色和冲突,创建紧张和高潮点,让观众保持紧张感和投入度;第三幕解决主要冲突,完成角色的发展和转变,结束并给出结论,提供故事的收尾。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会期待高潮点的到来,并在第三幕中得到满足和解决。同时,三段式结构叙事比较简单清晰,能够很快地讲清一个故事,提高叙事效率,增强故事对受众的感染力。

如微纪录片《英雄回家》,约10分钟的叙事结构大致呈现三段叙事:第一幕交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介绍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历程;第二幕通过人物的采访以及展现更多的细节情节,更加深入地表达主题与情感;第三幕则是以主题曲结尾,通过歌词和画面进一步点明主题。由于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铺垫,第三幕运用主题曲进行情感升华更显水到渠成。该纪录片叙事结构紧凑,主题突出,在第三幕用稚嫩的童声唱出主题曲,渲染情感,歌声落幕,将纪录片推向高潮并结束。《英雄回家》通过三段式结构叙事方式,让观众投入更多的情感,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达到了宣扬爱国主义的效果。

(三)叙事语言:融入技术美学元素

早期纪录片的创作,通常采用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词”组合的传统主流叙事模式。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叙事语言则超越了这种组合,通过新信息技术的赋能,采用多种艺术形式交织叙事,创新艺术表现技巧,共同讲述好故事,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随着创作观念变化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动画纪录片”“虚拟现实纪录片”“互动多媒体纪录片”等微纪录片形态,拓宽了纪录片技术美学的边界。

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2023 年推出的微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利用3D 建模技术让名家的画作变得立体生动:齐白石的虾和蟹被赋予了动态感,仿佛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黄宾虹的山水在层层雾霭间若隐若现,徐悲鸿的马在茫茫大地上肆意奔腾,技术赋予这些画作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得以领略这画、这人、这历史里的中国文化魅力。又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引入三维数字扫描、多光影采录、微痕提取等先进技术,让各色国宝通过特写镜头与4K 高清画面尽现观众眼前。央视频借助平台“5G+4K”技术,带给观众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与沉浸式体验。[18]

“哔哩哔哩”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制作的《烈火、鲜血与旗帜》,选取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最具代表性的8件革命文物,利用先进的动画技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文物背后相关的革命人物与革命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动画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历史事件的再现更加具象化,使观众能沉浸式地感受故事,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增加了观赏的乐趣和受众的参与感,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参与与赋权:主旋律微纪录片的传播模式

得益于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模式还具有参与式传播和赋权制作主体的鲜明特点,这也从另一个程度上提高了其传播效能。参与式发展传播理论是“把传播看作一个参与者之间共享信息的过程,这种理论模式消解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区别,标志着传统的‘受众’观念解放。同时用‘交流’的概念取代了‘发送’的概念”[19]。该理论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众也是主动参与和塑造传播的一方。受众在传播过程中通过选择、解码和回应信息来构建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其各自的社会关系、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解释,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参与式发展传播理论的关键点是“赋权”主体。该理论视角的本意是“赋予或增加社区和边缘群体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使他们充分认同并接受发展决策与选择,从而把外来帮助或支持变成自己内在的发展动力”[20]。笔者引入赋权视角,是凸显主旋律微纪录片创作和传播中把观众设定为具有自觉参与能力的行动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众。

主旋律微纪录片在制作主体、发行渠道、宣传方式上探索了以参与式传播赋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内在价值和要求,通过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并以对主体、渠道、用户等的赋权形式推动参与式传播。

(一)赋权制作主体,拓宽创作视野

所谓赋权制作主体,指的是赋予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题材选择甚至创作的权利,使他们在主旋律微纪录片领域拥有主动权。它通过互动角度看待微纪录片选题的平民化,更加强调从纪录片创作开始就增加观众的参与感。[21]

如新华社首部时政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首次在短视频平台运用互动技术展示傈僳族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的讨薪、普法、助农的履职故事。观众轻轻点击按钮,就可参与“剧情走向”,这种叙事方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观众个性化的体验。在该微纪录片中,人物故事线由一条主线组成,在关键节点处设置了两个选项,根据用户的选择会走向不同的故事发展方向。这种互动传播模式拉近了观众与影像的距离,建构起“与己相关”的价值导向,最终实现了观众的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22]

(二)利用媒介矩阵,实现精准传播

和其他类型微纪录片相比,主旋律微纪录片的传播能够得到更多官方和民间媒介平台的支持,能通过全媒体渠道以矩阵传播态势予以精准传播展示,并有效保证微纪录片在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均可探寻到适宜的主题风格,推进微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

作为首个5G 国家级旗舰媒体平台,央视频汇集了各种前沿技术。该平台融合了用户兴趣与主流价值观的独立算法系统。除了点击量、转发率、评论量等传统算法的衡量指标外,还加入了价值传播因子、动态平衡网络、社会网络评价体系等和正能量相关的指标,并且可以为不同账号级别设置不同的推荐权重。它可精准把握用户微纪录片观看取向,同时过滤掉低质量、低价值的内容,让真正优秀的创作者被看到,保证了平台优质的内容生态环境。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播出前,央视运用创新手段,将卡点音乐与时尚快闪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国宝的独特魅力,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此外,还在微博上创建官方账号,发布富有创意且幽默的宣传海报。例如,因太阳神鸟金箔的形状与美瞳相似,官方微博便以“这款美瞳我要了”作为宣传语;再如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神似奥特曼,因此海报配文为“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除此之外,纪录片制作方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文物表情包斗图大赛”和“手绘国宝大赏”,使千年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23]

(三)开启互动模式,实现价值传播

在具体传播形式上,主旋律微纪录片可通过在各大平台放映预告片和宣传片,在短时间内准确传达其核心主题和亮点,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不仅如此,主旋律微纪录片还可以探索二次赋权用户主体形式,利用纪录片内容吸引观众进行创作和分享,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纪录片中的故事,从而形成官方叙事之外的平民叙事,赋权观众的二次创作和口碑传播。播放纪录片时,在评论区、直播间与观众进行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法。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比如进行剧透讨论、回答观众提问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好奇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关注。这种近距离的互动能够拉近观众和微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距离,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增加受众的内在认同感。

比如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播送过程中,通过开放播放平台的弹幕,积极引导观众发言,作品的评论区常见“赞美”“感动”“敬佩”等话语,表现出受众对该片讲述内容的群体性的理解与认可,从而带动观众更深度地参与和感受纪录片所蕴含的内容价值。这种“二次创作”和口碑传播,极大地丰富了该微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且具有说服力。同时,开放式的弹幕互动也促进了主旋律微纪录片文本的再生产,观众可以在虚拟陪伴的氛围中加深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并提升纪录片主体赋权效果,更好地激发观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用户扮演的是一种复合型角色,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充当了信息的二次发布者和传播者。随着网络空间信息载量的不断丰富,观众的自主参与意识、自我表达意愿不断增强。主旋律微纪录片传播时,可通过现场采访、平台留言评论等方式鼓励观众参与微纪录片评价,通过甄选和分析有效评价,作出准确研判并形成观众调查结果,为后续微纪录片内容生产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结论与余论

本文从内容创作、叙事策略、传播方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了主旋律微纪录片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性特征,揭示了主旋律纪录片在阐扬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不过,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以往主流媒体制作的主旋律纪录片大多只注重政治导向和舆论传播功能,对市场需求和受众感受考虑较少[24]。而当前创作较成功的主旋律微纪录片多是由官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紧密合作的产物,背后包含了微纪录片创作传播的多元价值诉求。实际上,主旋律微纪录片内容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内容创作探索,还是传播叙事策略的革新,抑或是参与赋权受众主体,目的都是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受众。这说明,在全媒体时代,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内容创新和传播路径探索,必须在追求政治价值和主流社会价值的同时,适当结合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手段,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主旋律微纪录片要想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在追求“主旋律”价值的同时,也要适当追求更多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正如有研究者注意到的,目前制作的一些主旋律微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过度追求技术美学,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图像的“精致诉求”上[25],这样反而影响了微纪录片的真实性内容表达,使观众失去对其所呈现图像的信任和共鸣,影响主旋律微纪录片的总体传播效果。为此,必须从内容塑造、叙事结构和传播方式三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主旋律微纪录片过于追求政治性、艺术性而相对忽视真实内容和真实情感的表达的情况,确保纪录片作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如此才能达到更好的“出圈”传播效果。在叙事架构方面,可以尝试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观看体验,同时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真实且深入地了解主旋律微纪录片所呈现的主题。在传播方式上,主旋律微纪录片不避讳引入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官方媒体与各类市场化媒体平台紧密合作,引导和激发市场化媒体深度参与主旋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以拓展主旋律微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在追求政治、艺术效果的同时也顺带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主旋律微纪录片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赋权纪录片受众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