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价值维度和实践进路

2023-05-13 03:02丁作舟吴沁芳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维度精神

丁作舟,吴沁芳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促进共同富裕的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人民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不仅是贯穿于共同富裕重要理论的一根红线,更是党和国家踔厉奋发的价值目标。

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中,在把握共同富裕的主体问题上,其实质就是要厘清“谁之富裕”“富裕为谁”“靠谁富裕”等主体指向问题。显然,上述三个问题之解在于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聚焦于人民,并且要聚焦于全体人民。再者,由于人的需求的丰富多样性,共同富裕的构成要素不应只是单向度的,在现实生活中,它应当是多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体。目前,学界对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2]、实现基础[3]、理论渊源[4]、实践路径[5-6]和评价体系[7]都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但对共同富裕的价值维度分析相对匮乏,对如何把共同富裕的政策真正普惠于民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并且多数研究还是停留在理念层面,在实践路径层面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从“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党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价值目标出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主体指向,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视角,探究共同富裕多维度的价值构成状态,考察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状况,探讨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进路,力求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多重价值维度的统一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构成要素的统一体,其中包含着多重价值维度的统一,即: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的统一、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以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统一,需要予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一)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的统一

共同富裕,就其价值实现主体而言,包含着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两个基本的构成,需要依靠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得以实现。

首先,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强调的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及财富创造为基础的高水平富裕。因此,共同富裕需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作为共同富裕实现基础的物质财富,不是仅仅属于“单个人的个人财富”,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是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主要保障。同时,共同富裕的享有者是全体民众,落到实处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因此,需要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作为理念坚守,并在社会基本分配制度的保障下,社会主体运用多种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形成共同富裕的社会网络,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使个体维度共同富裕的实现。

其次,从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的事业,其发展必然需要借助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才能够完成。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实践过程的参与者和评判人,更是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和受益人。恩格斯强调:“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8]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并且已然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进一步向前迈进的主体,对更加富裕、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求达到个体层面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个体维度共同富裕的内在诉求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体需要高度重视并采纳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整改革措施,调节分配方式等一系列有效手段激励广大民众积极共建、平等共享,努力达到一个更公平更富裕的社会,这也是社会维度共同富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9]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是具有丰富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应人为割裂开来,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经济基础,精神富裕则是物质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和内在动力,二者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首先,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现实基础。我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民众年平均收入逐步提高,不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其意义在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好,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更加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更加充分的自由时间用以提升精神境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在得到提高后,自然会有机会、有能力、有条件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完善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民众在“钱袋”富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脑袋”丰富,开始重视和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富裕。

其次,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的内在动力。作为具有复杂感情和欲望且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物质世界固然是其重要的生活基础,但精神文化生活同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决定人们生活是否真正幸福美好的重要因素。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更加多元、更加优质、更加美好的生活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然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瓶颈和挑战,消极负面的精神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繁荣,就是致力于在潜移默化中化解颓废消极的不良因素,保障物质富裕之树常青不衰,社会发展之厦稳定永固,人民生活品质更加优良。

(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统一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0]。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全面的富裕,不等同于均等富裕、同步富裕和同时富裕。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和不同的空间环境进行差异调整和有序推进,因此,应当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互统一的意义上去认识和把握。

就时间维度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所面临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所差异,需要对症下药、分别解决。因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渐进过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逐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情况,这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当然,这个过程不宜过长,差异化的现象需要逐渐缩小,倘若任其蔓延,将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从国家层面看,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统筹推进的重大任务,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多方兼顾、协同作战、稳扎稳打的方式,才能把握好时间维度上的策略以求稳健推进。

就空间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1]。各地区各国家的生产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如何解决地区间、阶级间的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同样被赋予了世界性,谋求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就不能仅局限于一时一域。但因地理环境、经济基础、资源分布和历史文化等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所面临的问题都有所差别,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谋划和推进共同富裕的方针策略上,一方面,需要具备大局意识,做好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共同富裕顶层设计,从世界历史的全局角度运用整体发展眼光,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甚至全人类自由发展予以考量。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关注不同区域发展状况的差异性,不能要求全国范围内东西南北中齐头并进,也不可能追求城乡发展的完全整齐划一。同时,也应防止各个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

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目标性命题,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所包含的多个价值维度,决定了当今中国所要追求的共同富裕,是要通过全体人民的勠力同心和共同奋斗,在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的普遍富裕。其目的是力求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12]

二、共同富裕的现实差距及其表现

在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大幅度增长,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并长期保持。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是否为全体人民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益是否实现了全社会的公平享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乐观的。

从我国现实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财富向某些地区、某些阶层聚集的情况,导致社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脱贫致富的力度,并在2021 年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问题。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问题。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长此以往,将会对共同富裕的实现以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当前共同富裕的现实差距及其表现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一)“先富”“后富”群体的实际收入差距较大

在改革开放国策实行四十多年后的中国,一些私人经营者抓住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相关政策红利,通过辛勤劳动和积极创业实现了财富的迅速积累,成为了“先富”群体,完成了身份和阶层的跃升,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同时,“先富”群体的出现也带来了与之形成明显差距的“后富”群体,并且后者在中国社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客观地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现象。从《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的相关数据看,2021年,我国前20%高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 835.8、44 948.9元;我国20%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后20%低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分别为29 053.3、18 445.5、8 332.8元;而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35 128.1 元[13]。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会财富大多被高收入人群占有。这样的状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若不加以有效的治理和调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先富”群体逐渐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问题将愈加严重,低收入的“后富”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和辛勤劳动很难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跻身到中等收入群体,这就会使我国社会收入阶层结构完成“橄榄型”目标的转变过程变得举步维艰。

(二)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重视程度偏差较大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变迁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一些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某些社会成员盲目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观念,过于注重物质上的肆意消费和金钱上的无限崇拜,自觉不自觉地落入物欲横流的逐利陷阱之中,愈发向“异化的人”“单向度的人”转变。如此种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重视程度的选择偏差上。

现实生活中,“先物质后精神”“精神生活滞后论”等片面认知传播甚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自然实现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甚嚣尘上,这在一定范围内带来了人们的思想困惑,也直接导致共同富裕目标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割裂,造成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发展水平的失衡。一方面,一些群体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感和虚荣感,使得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的时间和精力被大大挤压;另一方面,利益至上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催生出来的短视频、直播和虚拟社交工具等娱乐形式,使得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形式化,给人的精神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添加了有形无形的枷锁。

此外,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但是在解决了物质上的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农村精神贫困问题又成为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从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看,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 645.5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 322元[13]。由此可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已经超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两倍。从现实看,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状况相对滞后,部分农民群体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较为单一,观念上尚未意识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物质消费,轻精神积累”的思想和行为较为严重,因此,推进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三)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现实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改革的中心放在东南部沿海城市,打算通过沿海城市率先打开对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快地加入国际贸易舞台,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东南部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政策,用以激励东南沿海地区快速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较快实现“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任务。一方面,东南部沿海地区确实扮演起了全国经济“领头羊”角色,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率先实现了发展和富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蓬勃发展,浙江被设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些区域拥有着较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更优秀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区域发展相对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改善成效显著。但从实际发展状况对比来看,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就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状况上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其发展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存在着先天不足。根《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92 201.8 亿元,约占全国的52.1%;而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250 132.4 亿元和239 710.1 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0%和21.1%[13]。由此可以看出,2021 年,东部地区GDP 超过中部与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对比《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多方数据可见,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等各项指标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水平较大。

就东北地区而言,近些年经济“跌势”也十分明显。数据显示,2012 年,东北地区GDP 占全国的比重为8.7%,但2021 年已下降到5.0%左右,与东部地区的52.1%相比,差距颇为明显,并且这种情况仍在持续[13]。东北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这不仅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是对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的最新数据,在2021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8 930.9、47 411.9元[13]。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 年的134 元扩大到2021 年的18 930.9 元,约增长了139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21年的47 411.9元,约增长了136倍。总体来看,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来看,1978 年两者差距仅为209 元,但如今二者差距却扩大到了28 481元,收入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比较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同样也是重要的指标。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收入基尼系数仍然高达0.465,在全球经济体中和南非、美国等高收入差距国家差不多。其实,我国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城乡差距。单看城市和农村内部,两者的基尼系数都小于或等于0.4,这个水平在国际上其实就是一个中等水平。可是,截至2020 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仍然高达2.56,城乡差距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较高的。”[14]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仍然在0.46 以上,而根据国际通行的看法,基尼系数超过0.4就是收入极不平等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较大的不良状况亟待解决。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做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15]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奋斗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在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对依然存在的现实差距进行深入思考,进而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进路。

(一)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治国之道,富民为本。物质富裕、财富充足虽然不是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却是其必要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6]。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主张中,人类社会的自由解放必须建立在衣食住行充足的物质条件之上,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首先就是要保障物质充沛这一坚实基础,物质条件充足与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就我国实际情况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而高质量发展则是促进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及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简单的数量堆积向质量革新、由量变到质变转型的有力政策。

1. 积极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仅能够避免思维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且能推动经济在高基数上努力实现高质量增长。首先,培养创新精神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类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市场各种显性隐性壁垒,努力打破多领域“卡脖子”局面,提高创新驱动力。其次,创造性、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具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的能力,让这种能力实现可视化,让创新带来的真实效益“看得见”“摸得着”,才能使全社会创新创业思想蔚然成风,进而为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

2.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实体经济,引导扶持中小微企业,充分体现其在稳固就业和提供市场活力方面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就业和增收等国计民生问题,增强有效市场在共同富裕中的助力作用。

3.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着重解决生产端和供给端问题,通过改革和创新进行产业赋能,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化,在更好对接人民日益多元的切实需要基础上,创造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更为灵活的产品供给,使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步伐更加稳健,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是为了缓和国内贫富差距过大、防止阶层固化而做出的理念先导,是为了推动“先富”群体和地区做出适当且有效的帮扶,用自身创造财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方法对“后富”群体和地区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共同富裕对社会群体利益关系与利益结构的重塑重在消除阶级利益的对立与固化,推动利益的合理流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发展关系与利益分配格局”[17]。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优势,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具中国特色,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制度保障。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当更好地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一要以公平的竞争观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反垄断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确保各要素分配的公平公正;二要以系统的大局观念为导向,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理念,更好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再分配中的作用,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健康发展;三要以高效的发展观念为动力,时刻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更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其中,民营企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需加以积极引导,使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2. 发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优势

“社会制度在人类分配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能否实现分配正义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存在价值”[18]。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针对分配差距问题,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优势,通过相关的政策约束和法规管理,促进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高效化、公平化,重点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通过调整相关税收政策,可以适当提高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税率,减少财富的纵向代际传递,避免财富的无节制积累;可以初次分配为基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二次分配为重点,提高区域间、地区间的转移支付效力和精准度;以第三次分配为增补,增强第三次分配的定点靶向能力,形成资金定点扶持的模式,让“后富”群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势来保障分配正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抓手。

3. 发挥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优势

社会保障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中起着最后的兜底作用,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予以充分重视,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一要发挥合作协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保障我国养老、就业、医疗、教育事业建设,实现城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二要健全相关法律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障综合监管制度,推进保障落实的精准化和细致化,确保该保障的人有保障,用法律来加强保障事业的公平正义。

(三)提升主体认知水平,树立物质与精神双富裕的观念

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都应该强调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协调发展。但现阶段,人们对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重视度,有着较明显的偏颇,这源于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问题上的明显失当和偏离。此现象表明,转变民众思想观念和纾解主体精神贫困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将提升主体认知水平和强化价值观念的引导作为当务之急来对待。

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各种意识形态涌现,各种风险挑战频出,这就要求我国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身精神,摒弃错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成不仅要追求“口袋富”,更要追求“脑袋富”的社会共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转化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自觉。

2. 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化配置

教育是改变人精神面貌和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阻断精神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19]在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首先,要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减少教育分配差距,深化教育改革;其次,要整合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再次,需推动“扶智”工作的有效进行,深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能力使其更好适应劳动市场,也要提高其精神品质避免思维惰性。

3. 拓展多种类高质量精神产品供给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仍有大量低端文化产品充斥着市场的现象,精神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做好精神生活产品的质量把控,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挖掘新创意、新想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有效融合。其次,要发展乡村优秀文旅文化,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结合,丰富城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共同的期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带领人民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不懈奋斗,并取得了卓越成绩。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下,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统一、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统一以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统一的多维度集合体,针对当前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显露出的堵点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和提升主体认知水平是目前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新时代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剖析共同富裕背后的价值维度,需对共同富裕的价值维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动态问题,加以深入考察和妥善处理,以更有力的扎实举措满足人民切实共富需求,完成好共同富裕这张时代答卷并交由人民检阅,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维度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拿出精神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