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的城市治理实践探索与现实启示

2023-05-13 03:02何铭灏邢书滔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何铭灏,邢书滔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近代以来,城市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建设适应国情、符合时代特征的城市是必不可少的[1]。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治理。正所谓“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城市发展,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探索、谋划、部署城市治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将城市治理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明确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15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这凸显了我国当前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将城市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宏观视野中,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对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深远内涵[3],才能再进一步明确城市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必要性,进而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城市治理提供现实启示。

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有关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政策举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来源、重要基础。他任职福建期间,对厦门、福州、宁德等地均进行过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作出有关重要论述,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是其他地区城市治理探索所借鉴和吸取的宝贵经验来源,也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和依据。目前,国内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的相关研究多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实践路径和时代价值几部分展开,如刘洋[4]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三方面论证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城市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谢征[5]从治理目标、价值取向、治理理念和手段入手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赵萌琪、孟凡坤[6]从关键场域、必由之路、内在要求、实践方法、全球视野五个部分提出了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刘吕红、李邵军[7]认为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重要论述系统阐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做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学界鲜少从习近平地方任职的工作经历中论述其对当前城市治理研究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梳理分析习近平在福建任职长达十七年半期间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对新发展阶段下中国城市治理的现实启示,以期为推进中国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发展问题和功能问题的实践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城市治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的实践创新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众多经典著作中,城市这一议题被广泛提及。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关于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思想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是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首要来源。

第一,城市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城市的功能时始终坚持贯彻发展的思想,他们认为城市的功能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8]。发展初期,城市是人们为了躲避外来侵略,寻求安有所居的地方;后随着城市功能的加强和延伸,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体。城市既是商业繁荣的中心,也是政治权力的集聚之地,同时还是军事防御的要塞,以及文化交流和创新的场所,这些不同面向的特点构成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9]。

第二,城市的功能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论述城市功能的部分,但阅读城市功能相关的文献可以知道,城市最基本的功能是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城市的物质生产功能,一方面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上;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能够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精神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艺术的生产和传播上。马克思认为,城市功能彰显城市本质。城市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主要功能体现在指导人类在城市学会生存和发展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城市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加以赞赏。同时,他们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环境污染、人口分布不均等。他们将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认为城市是协助私有制社会中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人的空间工具。只有资本主义制度被废除,社会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0]。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理论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探索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也是习近平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二)是中国共产党城市治理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城市工作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对城市治理进行了传承、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有关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有关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1948 年,毛泽东提出要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并就城市发展依靠谁、城市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提纲挈领性的意见,城市治理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以发展工业作为城市治理工作的中心,认为国家的工业化与实现现代化存在必然联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认为城市治理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求城市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1],要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多措并举推进城市治理。江泽民将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差距、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强调:“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2]。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和谐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13]。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也是在探索城市治理道路的过程中得到孕育和发展完善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城市管理的主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发挥群众对于城市管理、建设的重要性”,而后渐渐产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创新和运行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治理城市,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拥有了更加显著的优势,同时它还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价值内涵以及人民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14]。在城市治理探索中弄清楚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的主体是谁、目标指向是谁的基本问题,对实现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福建十七年半的任职期间,习近平对“人民”这一概念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就是深深植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他提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就是最好的印证[15]。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性,从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实践城市治理工作,着眼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治理工作。这些实践探索,对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城市治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的城市治理实践探索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对城市的治理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与实践方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建引领:发挥党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

习近平在厦门担任分管计划工作的副市长时,主持编制了《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他听取专家学者、干部群众的意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厦门发展的多方面情况,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发展战略的成功制定,为厦门后续建设成为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提供了有力依据。1988 年6 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市地委书记。在推进城市工作的过程中,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建对城市工作的引领作用,并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不断提及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在考察和调研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对各项事业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尤其在宁德百姓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核心保证。只有加强党的领导,统筹各方面资源,集中主要力量,才能够实现地方的全面发展和繁荣。要让地方富裕起来,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统筹各方面资源,集中主要力量,实现区域发展。在福安赛岐铁合金厂考察时,习近平既肯定了厂里的发展变化,又对进一步的工作计划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建设是关系成败、关系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关键。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视察、调研军门社区时,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指出“街道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城市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6]。此外,习近平在对待办公厅同志时也是既严格要求,又真挚关心,指导提炼了“对党忠诚、马上就办、严谨认真、同心协力、无私奉献”的福州市委办公厅机关精神,这也从此成了机关全体同志的座右铭和自觉行动。可见,习近平在工作中,都始终坚持、切实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和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

(二)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将人民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他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需要是他工作的最突出特点[17]。针对城市中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交通拥堵、城内水浸、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习近平从未掉以轻心,他甚至要求增加居民供电量,以更好满足居民用电。这些作为正是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理念的最好诠释[18]。同时,他在解决福州“旧城改造问题”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改善了全城数十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为他们带来了福音。福州地理环境特殊,面临较为频繁的洪涝灾害,许多城市居民住房被水浸泡,居住环境恶劣。对此,习近平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现场调研,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并实施了“安居广厦工程”,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全市的发展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心里永远记着老百姓,始终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他常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2000年1月,在当选为福建省长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讲到:“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深怕福建人民的生活在我任内提高得不够快”[19]。他始终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2]37。这些城市治理的具体举措,不仅使得过去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呈现出习近平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理念和态度,即将人民置于中心地位。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他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也贯穿于新旧城区的改造中,他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47的城市治理理念。

(三)科学统筹规划: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的战略性发展

习近平在主持编制《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对厦门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出了阐释:将为厦门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环境优美的海港风景城市而努力。这一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也为厦门的城市治理指明了新的方向[20]。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在城市治理的探索中始终坚持统筹科学规划,这一观点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上,他强调,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忽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仅有经济建设而缺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达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因此,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步推进。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致力于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将生态建设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运用文化、音乐等形式宣传地方优势,将闽东山的优势与人民群众交织在一起,倡导制作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交响》,并亲自拟定歌名。习近平曾指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21]。在习近平看来,国家、城市的综合发展不应单单追求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层面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将“经济”与“社会”的双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带动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取得脱贫攻坚实效,实现共同富裕。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注重研究福州城市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各项工作。他尊重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并持续关注福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同时,习近平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致力于推进“绿化福州”建设。这一理念的实施,为福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2]。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他认为,当前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必须用相应的决策支持手段,必须用科学的决策方式,如果还是凭经验办事、靠传统办法决策,是不可能跟上时代要求,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他多次在规划会议上强调规划的重要性,指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龙头和动力。创造性提出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构想、主持制定“3820 工程”总体规划,在今天看来,这些关于福州总体规划的方案既具有科学性,又富有远见,能够满足当时的发展需求,并且顺应了未来的发展趋势[23]。

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领和科学的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以经济为基础,协调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能够以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文化的繁荣。2022 年,福建全省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 年保持全国第一[24],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这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信息化大发展: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与智能化治理

在厦门任职期间,习近平认识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推动厦门城市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他将建设厦门市经济信息中心视为八大基础设施之一,并亲自担任管理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习近平的倡导下,该中心很快建成,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经济信息中心之一。这不仅为港澳台提供了相关的经济信息资源,为国家各层级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厦门市的信息化治理进程,为后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1989 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了解宁德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后,强调抓住通讯这一发展机遇,高度重视通信建设任务。程控电话工程的建成,让宁德人民为“区号仅次于福州和厦门”而感到自豪和骄傲。2000 年,在福建任职期间,为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科学决策,推动以福州为代表的一些城市致力于以数字化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积极推动福州等地的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数字化培训,提升城市治理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等等。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数字福建”建设决策,不仅为福建各城市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推动国内其他城市治理数字化及“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起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这都离不开他在福建任职期间就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坚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实践。现如今,在我国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手段推动城市治理趋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与此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变迁,数字中国的建设也必将成为下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加以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

三、习近平福建任职期间城市治理实践探索的现实启示

福建任职期间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其探索实践的具体内容对当前有效进行城市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党建引领是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关于城市治理实践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在任职福建的十七年半时间里,习近平深刻体悟到“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此后,“党建引领”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福建因而也成为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城市治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一方面,它为“中国之治”的城市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诠释了一心向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它对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予支持,为推进城市治理给出纲领性、遵循式的治理方略。

在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相关的论述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对党的领导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凸显出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于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强调党的建设始终是主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加强社区自治、居民自治,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城市治理中,从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具体实践中,多地探索“党建+网格”的治理模式,使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党建引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的一个生动体现[25]。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协调矛盾、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在基层组织的建设中,特别是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目标,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6]67,这一观点必须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落实。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整体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城市治理中汲取力量。开展城市治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党纵览全局的引领作用,强化城市治理的领导核心。同时,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群众需求,在顶层设计、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方面寻求创新与突破,以人民立场作为治理的根本立场,不断为实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城市治理方面,他始终坚持将人民置于中心地位,着眼着力为民惠民利民便民,这对新时代城市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启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6]70,这要求城市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重要指向,不断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十年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提到,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完善,这进一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安全感、幸福感以及获得感方面得到更加充实的保障,而且这种保障是可持续的[26]10。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城市治理、引领城市建设必须要坚持的根本属性,我国应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出发,以推进城市治理进程为切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习近平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要始终聚焦民生问题,以“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瞄准广大人民群众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所想所需[27]。新时代城市治理工作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上找准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要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还要致力于为群众生活提供更高品质的保障,使城市治理的成果更加丰富、更可持续,切实保障城市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在城市治理实践中真正得以贯彻落实;要让新时代的城市治理真正体现党对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体现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紧密贴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指向;要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将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放在首要位置,使人民群众在城市中过得更为舒心、幸福的愿望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三)坚持保障城市安全:不断推进法治、德治、自治联合共治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结合城市特色,以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规划城市发展,科学统筹城市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打牢坚实基础,同时兼顾城市生态和城市文化的协调与适应。坚持科学统筹规划,更有利于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将治理实践向纵深推进,解决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现实问题,从而推动城市进步,实现福建发展。这对于新时代城市治理特别是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城市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化率、城市数量以及城市面积方面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城市不仅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国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本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新形势下的城市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治理更应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民生满意上下功夫,以市域特色引领发展,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三治结合”等观念,已逐渐融入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秩序建设当中。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结合,旨在引导基层社会在建设新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依托法治的确定性和规范性,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社会发展注入自治的活力。这就要求城市治理用法治予以保障,发挥德治的作用,从而推进城市的治理与建设,解决治理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法治保障、德治引领和智治支撑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自治力量也不可小觑。城市治理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指向,念群众之所念,想群众之所想,多向发挥群众自治力量,善用群众自治力量,打造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美好愿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放在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中,并注重市域范围的社会治理,这体现了党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战略判断和统筹考量。为此,新时代的城市治理要切实可行地从法治、德治、智治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现市域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四)坚持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统筹规划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进一步增强城市治理效能,习近平结合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条件,指出要打造“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推动城市治理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快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坚持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就是在为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添砖加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带动城市信息化网络布局。例如,要将5G 技术应用、物联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智慧中枢建设上,要结合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拟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形成强大的数据资源枢纽和能力赋能中心,使其成为向下连接智能基础设施、向上驱动行业应用的智能运行中枢。另一方面,要让智能化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如进行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企业等数十个场景的建设等。

新时代,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注重在发展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其着力点就是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角度,从国家到政府、城镇到乡村,从顶层设计到点滴实施,为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举发展大旗,为进一步实现新型智能城市做出贡献。现如今,在我国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手段推动城市治理趋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与此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变迁,数字中国的建设也必将成为下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加以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

四、结语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深耕于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的实践创新和中国共产党城市治理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通过党建引领、以人为本、科学统筹规划和信息化大发展为指向的“四位一体”组合拳深入福建多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这些实践不仅是新发展阶段下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借鉴,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城市是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城市发展与建设工作尤为突出。在城市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6]38精神,以习近平城市治理实践为经验借鉴,不断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坚持统筹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让城市成为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栖息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