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琪龙,崔明海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方法[1]。新时代,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与严峻挑战,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愈发强烈,全面从严治党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问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改革稳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等挑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党和国家要做好治国理政各项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稳、更实、更强的发展实践中。
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集中于对习近平调查研究的历史演进、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等进行理论性的阐释[2-5],鲜有学者对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进行全面阐释。为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党的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演进,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科学论述的意蕴内涵和时代传承,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现实遵循。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调查研究的历史,调查研究作为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一直被视为传家宝得到传承与弘扬,是处理各项工作事务的科学方法,在治国理政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调查研究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李大钊就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价值。他指出:“我们应该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7]在探求革命的主体力量的问题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始终重视社会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仅在《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陈独秀、莫如、高君宇、高语罕、李幽影、李少穆等人就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南京劳动状况》《山西劳动状况》《芜湖劳动状况》《北京劳动状况》《皖、豫、鄂、浙冶铁工人状况》等调查报告,这在与下层民间力量沟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始终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8]。他对湖南的佃农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作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的报告;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报告,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国情、作出中国革命的正确决策及在党内树立调查研究的风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革命的基本问题,把握住了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彻底阐述了中国工农劳动群众的性质特点,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联盟”重要理论观点。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将调查研究贯穿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
邓小平继承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开展调查研究。他推动改革开放,积极出访海外各国调研学习,亲赴国内各个地区考察调研。他在东北地区调研中,首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他在江、浙、沪调研中,坚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他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南方地区调研时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9]这次调研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江泽民曾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0]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胡锦涛强调要立足国情,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以掌握工作主动权。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他坚持“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1]的原则,走遍了正定的25 个乡镇、跑遍了闽东9个县、走遍浙江11个地级市和全省90个县(市、区),长期坚持每周至少1次调研,先后提出“3820战略”“八八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奔赴祖国大江南北,调研开路、深入基层实际,发现问题、认识国情、探求规律,不断实现治国理政的理论升华与实践创新,找到了许多“啃硬骨头”“过险滩”的方法路径,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讨论、通过,便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深入调查研究的时代表率。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就党的二十大报告议题在党内外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54 个单位申报重点课题并围绕有关专题开展调研,作了80份累计132.7万字的调研报告。党还首次开创了将党代会的具体工作通过网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先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调研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12]调查研究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早期共产党人将调查研究运用到救亡图存的各项活动中,到各代领导人运用调查研究回答当下的时代课题,调查研究始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务实作风得到传承与弘扬。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3]。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为民所盼、所思、所需,必须要做好调查研究这项前提工作。因此,深刻把握调查研究的实质内涵与价值作用不可或缺。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全国各地、各领域、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论述。综合来看,他主要从科学内涵、主体与对象、方法与手段、问题与领域三方面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阐释。
习近平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他关于调查研究内涵的阐述,遵循并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先认识问题。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探究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力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14]这一论述,阐明了调查研究是有目的地对真情实况进行调查了解、对获取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是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统一。调查了解即为收集相关信息材料,对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把握,此为基础。调查了解过程是对事物整体的考察,通过全面系统地调查以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对事物的真相全貌进行感性认知。感性认知获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就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即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探求事物性质,发现事物的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准确把握其本质规律,找到矛盾解决的方法与对策。这一过程是感性表象抽象上升为本质规律、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调查研究必定是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调查是研究的前提,不调查就无法研究,研究是调查的目的,只调查不研究则会失去初衷、意义。只有做好二者相统一的工作,深入实际、把握事物本质,才能真正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大、民族众多,各类群体情况各异。新时代,习近平分别对不同主体和对象展开调查研究,深入各类群体、深入具体实际,把握客观规律,了解研究各方情况。
关于调查研究主体,习近平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他指出:要注重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建理论最新成果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破解工作难题。各级党组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管党治党任务落到实处。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人民政协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五年规划”,聚焦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及群众最关切问题,深入调研,努力为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群团组织要提高服务意识与水平,完善群众满意度评价制度,根据群众意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各种为人民造福活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应自觉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通过信息化、上下组织联动等手段与方式对改革创新、保障民生等重大问题开展灵活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向党和国家中央建言献策。习近平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群众,倾听人民呼声,掌握实情,加强前瞻性谋划和思考,广泛调研,潜心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为统筹好风险挑战和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各级妇联领导干部、各级党政干部、新任的领导干部、年轻干部、基层党员等,他指出,要坚持走向基层、沉下身子,提高履职本领,扎实做好分管领域工作,要注意各方面新情况新问题新期待,通过合适渠道反映上来,多多建言献策,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依据。[15]
关于调查研究对象,习近平进行了多群体阐释。他指出:必须克服重精英轻草根的思想言行,更多关注、关心、关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尤其是普通妇女,经常同她们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真情实况,深刻把握所联系群众的共性需求及普遍性问题,积极引导新兴组织、行业及网络空间的群众,使他们融入符合自身实际的组织体系中。要优化职工群众的体制架构,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监督,深入职工一线,坚决抵制“四风”,强化调查研究,让职工群众深切感受到工会干部是真正的娘家人。要了解革命老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商量脱贫致富之策,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窥一斑而知全豹。要坚持以青年为本,主动走进青年,了解青年所想所急,真挚地代表和维护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积极提供青年成长成才所需的基础条件,努力为广大青年实现梦想创造良好环境。要多到高校走走,多与师生接触,重视人才,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抓紧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最鲜活情况,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15]
习近平调查研究的主体与对象纷繁复杂,方法与手段也视具体情况多样各异,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 调查研究方法。(1)专题座谈会。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分别于2015 年在延安和贵阳、2016年在银川、2017年在太原、2018年在成都、2019年在重庆召开了7个专题座谈会,每次围绕1个主题,了解贫困地区情况、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据此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2)实地走访调研。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走遍了所有村;在宁德工作时走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在浙江工作时,走遍了所有的县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亲眼看到了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蒸蒸日上。(3)蹲点调研。习近平倡行蹲点调研制度,在蹲点调研中建立面对面联系,加强党校教研人员深入调研能力,组织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基层挂职锻炼,深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识,提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问卷调查。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常常同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偶尔直接在大街上支张桌子,现场听取群众意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重大决策前,也会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工作。(5)专家调查。习近平强调,专家学者要在各自领域深入调研,围绕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自身才智,为国家发展提出正确的意见建议。
2. 调查研究手段。(1)上下组织联动、建立联系点进行调研。习近平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建立联系点,抓好典型,统一领导与指示,深入联系点交流谈心,对具体工作进行指示及帮助,以向我看齐的姿态听取意见、抓好督查,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对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潜在性等问题,要进行分类研究,并提供具体可行的防范方法与处理措施,将联系点建设成为工作示范点。[15](2)信息化调研。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6]。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大量群众特别是青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互联网是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重要手段。领导干部要充分学网用网,常上网了解网民期盼,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问需、问计于民,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顺民心,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凝聚社会共识,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益复杂、国际国内联动愈发紧密,各区域、各领域自身情况特点更加突出,我国总体事业协调健康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风险与重大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对于调查研究范围、内容的阐释,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各地区、全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祖国各地调研,切实感受人民实际,规划地方发展大计,部署重大目标和任务。2012 年底,他在河北阜平县实地调研,响应人民群众需求,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2013 年11 月,他赴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脱贫攻坚十六字方针,正确指导了当地脱贫工作,极大推动了国家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工作。2018 年9 月,他赴东北地区考察调研齐齐哈尔市、松原市、抚顺市等地,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17]2020年1月的云南行,他调研后强调,要坚持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平等互助团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22 年6 月,他到四川宜宾等地调研,走进稻田看秧苗,步入乡村话振兴,调研高校察就业,迈进企业励创新,眺望三江口畅谈生态保护,考察三苏祠感悟文化自信。2023年4月,他第四次赴广东,对湛江、茂名、广州开展调研,在广汽研究院看到一条条生产线、一个个前沿实验室,强调:“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18]从东北三省到粤港澳,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一路调研,一路思索,他扎根祖国大地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指明方向,坚定信心,孕育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不仅遍布祖国大地,更是涉猎治国理政全方位、各领域。他指出:在经济领域,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大调研力度,聚焦新老难题与挑战,多深入基层寻根问策,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及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贯彻落实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工作指导力度补齐发展短板。在政治领域,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强调扬民主、听民声、集民智,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源于群众、适于群众,必须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期盼。在文化领域,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保障;走进人民群众,了解其辛勤劳动、感知其喜怒哀乐,倾听人民心声、把握生活本质、感受时代脉搏,赋予文艺创作以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从而呈现中国文艺新面貌,铸就中华文化新瑰丽。在社会领域,针对“三保障”突出问题,要坚持和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有效利用调研成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三农”工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同时注重处理好长短期政策的协调和衔接。在生态领域,要加快制度供给,激励制度创新,完善制度落实,强化制度执行,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权责统一、失责必究,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保证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强军方面,对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改革要多听听部队、基层、官兵想法,深入研究军队改革问题,加快构建符合军情、国情、世情的现代军事体系。关于风险挑战,要落实各种风险源管控措施,增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促使风险防控工作科学精细化,奋争从源头消除风险隐患,杜绝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等情况。[15]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新机遇、新任务、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演进,不确定、不可控性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问题,各种矛盾困难、风险挑战更加突出,亟须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路径。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是应对风浪考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旨归、坚持调研制度的强力保障。
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19]。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将实事求是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深入具体实际,掌握最真实情况、把握最客观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工作基础。
一要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新形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问题依然突出。党必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极力推崇真抓实干作风,强化工作落实,有效解决问题,不能搞偏袒不公的“嫌贫爱富”式调研、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指示多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自主性差的“被调研”,防止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扎堆式调研。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20]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具体调研中,要看“后院和角落”,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要到工作成果丰富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矛盾激烈、形势严峻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尤其要多到工作成果匮乏且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听民心、知民意、做民事;要以点带面,不能以点概面,下基层绝不能是露脸出镜、走马观花,要深入群众实际,围绕典型问题解剖麻雀,调研具体典型情况,探索解决共性方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时代在发展,调查研究中必须注意方法的创新运用、工作渠道的拓宽延伸、工作手段的变革发展,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建立密切联系。
二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形势之严峻、问题之复杂、问题解决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给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提出了全新要求。为此,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21]。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奔向问题、难处,有的放矢。深化调查研究,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真正找准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深化调查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既拿出“改”的办法,又推进“立”的机制,为改革发展稳定落实动力保障;深化调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抓住人民群众关注多、反映强的问题,将其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作为改革的着手点、发力点,开拓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调研,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搞层层陪同,不增加基层负担,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22]。中国共产党源自群众、归于群众,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将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旨归。
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深入基层群众的具体实际,深切了解民之所盼、民之所忧,探寻出新时代啃硬骨头、过险滩的好办法。首先,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真正深入基层,把握真情实况。各项工作和决策部署必须听民声、聚民智,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始终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奋斗方向,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实际,多做为人民谋利的好事实事,积极回应民之所思、所忧、所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发挥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其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23]。调查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决策是否有效可行,要看人民群众的真实反映。倘若人民群众拥护,这便是有效调研,要坚持;倘若人民有意见,证明调研还需优化。中国共产党之于人民犹如学生之于老师,要自觉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利,吸收人民实践经验,要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打造好与人民及时交流的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要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党长久屹立不倒的强大根基。再次,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同时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信息越是发达、繁杂,越要上好“实践和基层”课,俯下身、沉下心向群众学习,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悬在半空、浮于表面,不能“闻得鸡好卖,连夜磨得鸭嘴尖”。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想要成为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必须被人民理解接受,否则,再科学的政策也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干部也要教育和引导群众理解接受正确方针,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最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用好同群众交流沟通的互联网新平台,提高通过互联网动员、引导、服务群众的本领,学会运用网络走好群众路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扬民主、自觉受人民监督。
在继承党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化的调查研究工作,是解决好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坚定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必由之路[24]。新时代加强调查研究,必须建立完善的调研制度,以制度化保障经常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一是要建立完善调研制度。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25]291。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调研思想,指出决策之前要先掌握具体实际,深入了解问题本质,把握规律,谋而后断。他强调重大决策要通过调研论证科学有效性,必须坚持决策要事先调研、不调研便不能决策,要将调研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预防出现不合实际的决策,从条件上提高决策的客观程度。其次,要强化领导机关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25]291。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时,领导制定《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化。在浙江任职时,他主持制定《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要求不断推进调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2011 年,他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正式提出,要建立调研工作制度。党的十八大之后,他更是将贯彻领导机关、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落到具体实处。再次,要坚持和完善联系点制度,对领导干部深入调研提出精准化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25]291。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主持制定《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在基层建立联系点并要有一定的调研次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记曾将河南兰考作为联系点,出席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身入又心到,真正将调查研究落到实处。最后,要完善调研督导制度,坚持党中央领导、中央部门指导,加强对各省市工作的研判指导、监督审查;要完善调研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作为责任主体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级级抓带,层层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要以制度化保障经常化,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调查研究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继续坚持,更要以制度化保障调查研究经常化,将调查研究高度融入治国理政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到基层一线、社会实际中去,切实掌握基层干部群众所需所盼,摸清实情,切忌走马观花、以偏概全。对调研获取的大量资料信息,必须仔细探索辨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应将得到充分研究、较为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相应政策要求,逐步过渡为具体措施;对尚不成熟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调研、听取意见,调整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落实形成举措的调研成果,要时时监测评估,依据客观实际调整优化。
习近平传承弘扬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充分论述了调查研究的理论蕴涵,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践。在理论维度,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统一,是有目的地对真情实况进行调查了解、对获取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维度,他运用实地走访调研、专题座谈会、上下组织联动、信息化调研等方法手段,对全国人民不同主体、各类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涉及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全领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问题导向、走好群众路线,建立完善调研制度,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