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李 欧,罗 勇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心理训练是当前提高我国警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培养警察高效良性开展警务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能力[1]。自公安部2005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公发[2005]15号)要求“注重加强民警心理训练工作”,2007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身心健康保护工作的意见》(公通字[2007]65 号)提出“普遍开展心理训练”以来,心理训练课程早已被多所公安院校列为学历教育及在职民警培训必修课程。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警察心理训练是本科、硕士及在职民警培训必修课程,4—16 课时不等。纵观近年来国内警察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虽然各公安院校已根据教育训练“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原则与要求,使得课程教学逐步向临战心理训练靠近,但仍存在训练内容与实战所需相脱节、训练方法与战时所用相脱离、训练效果有待量化及优化等问题,[2]学员不能获得足够、有效满足警务工作实际需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培养警察良好的临战心理状态,有效提升其警务心理能力,改善其职业心理素质,是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同样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效与预设目标有偏差,学生实战能力的实现被弱化”[2]79-80“心理训练模式与战时情境不相适应”[3]“训练效果评价对警务实战能力考察不够、运行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4]在心理训练课程改革中引入OBE 理念,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意为“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该理念主张学生通过自主钻研与协作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经由评价与反馈机制实现持续改进[5]。其核心思想是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关键目标,逆向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并对产出进行评价。OBE 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也是目前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所有专业建设与评估、课程群建设、课程和教学设计与实施等领域。在我国,业已有大量研究和实践证实OBE 模式在工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类课程改革中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6][7][8]OBE 与传统的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模式相反,通过促使教育向重视学生行为和能力培养的方式转变,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弊端。OBE 作为一种重点强调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9]与警务硕士教育“应当以警务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实战能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警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导向相契合。[10]因此,本研究将探索实战化背景下基于OBE 理念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与措施,以期打破课程没有落实好实际应用成效导向的教学困境,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警务硕士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OBE 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核心要素,围绕“产出”确定了“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使用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实施路径[11]。
“定义学习产出”是指教育者必须清楚学生的学习产出是什么,需定义课程结束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明确课程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培养哪些思维、意识和情感等内容。
“实现学习产出”主要是指围绕预期产出进行反向设计,从而实现学习产出,教育者根据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等。需求既包括外部的国家、社会、行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包括内部的学校及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反向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制定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教学支撑和保证,以达成课程目标。
“评估学习产出”是指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产出,对应课程考核。评估方法应与学习产出相匹配,并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反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教学评估要求,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评估手段和方法等。
“使用学习产出”是指利用学习产出的结果来改进课程教学实施和学习过程,形成动态闭环。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后续课程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及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评估结果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发展。
综上,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取得的学习成果,学生产出是驱动课程教学运作的动力,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本研究将OBE理念融入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借鉴OBE围绕“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使用学习产出”这条主线开展教育模式,探索课程改革路径和内容。
OBE 理念的一个关键主张是通过明确定义学习的预期产出及学校围绕该预期产出对教学和评估进行“回溯式”设计,以提升教与学的效果[12]。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学生学习成果需要与毕业要求指标相对应,与社会、学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制定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需要深入思考“根据国家需要、学生特点,我们想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警务硕士在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对警务人才需要的背景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公安、法律基础理论扎实,精于实战,创新能力强,能够创造性从事各项公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特征,其核心是“实战能力生成”。[13]基于OBE 理念,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核心进行定位,从毕业要求即从学生学习成果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出发,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现有关于警察心理训练课程教学的研究并未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已具备的能力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做严格的区分。通过学情分析可知,公安院校本科生具有公安理论背景,但无系统专业的实践实战经历与经验。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应侧重于警察基本心理能力及警务活动心理适应性训练。在职民警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应根据其警种、警龄等特点侧重于针对性强的实战心理能力训练。警务硕士全部来自一线民警,且多数来自公安院校毕业生,既具备良好的公安基础理论知识,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和实战工作经验。要突出其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还应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警务硕士心理训练教学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警务工作的临战心理能力。
基于警察职业需求导向和警务硕士学历层次及能力特点,分析并设定“解决复杂警务工作的临战心理能力生成”作为心理训练课程学习成果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临战心理知识技能应对和解决警务实战复杂场景的能力。明确了警务硕士学习产出与成果,将心理训练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训练警务硕士高效良性开展警务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以培养警务硕士掌握符合警务工作实际需求的心理训练专业知识、实战技能为中心目标,侧重于培养其应对复杂警务工作需求的临战心理能力,以提升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实现临战心理能力生成与迁移,知识目标是实现应用知识链接,素质目标是实现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根据临战心理的构成和学生专业能力生成与迁移过程,坚持“实战有所需、教学必有应”原则,心理训练课程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为临战知、情、意单向训练和临战心理综合训练,以临战心理综合训练为课程训练重点,同时融入课程思政,以促进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临战知、情、意单向训练主要指临战认知训练(如临战观察力、临战记忆力、临战思维力、临战注意力)、临战情绪训练(如临战应激、临战心境)、临战意志训练(如临战自觉性训练、临战果断性训练、临战坚韧性)等训练。临战知、情、意单向训练强化学生在各种复杂困难条件下进行实战任务所必须的基础心理素质。临战心理综合训练是将各项临战心理能力灵活综合应用于不同复杂警务活动中的训练,如接处警心理训练、治安盘查心理训练、突发事件应对心理训练、危险场景应对心理训练及应激事件后心理恢复训练等。训练和提升学生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临战心理知识技能应对解决警务实战复杂场景的能力,激发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团队实战战斗力,使其在日后遇到类似情景时能够敏捷变通,迅速做出正确反应,提升警务工作效能。课程思政内容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忠诚为民的警察意识、公正执法的警务活动理念、弘扬以人为本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等。
OBE 理念下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围绕“临战心理能力生成、职业心理素质养成”产出预期构建课程体系内容,充分反映了对警务高层次专门人才能够运用理论解决警务实战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对实践能力生成的培养,有助于警务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实现。
根据OBE“反向设计”的核心理念,即“每项活动设计都应基于最终的学习成果”[5],OBE 理念相对于传统课程设计来说,是一种逆向思维。我们以往强调“教”,注重怎么教,如何教得好?要求“讲全、讲透、讲细”。但教师教得多、资源投入得多并不等于学生的实际收获也多。OBE 理念强调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讲授技巧,更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如何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产出,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强调如何使学生学有成效。OBE“反向设计”理念下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需要从培养目标着手,反向思考和确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心理训练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能够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使其学有成效,促进其临战心理能力的生成,创造性地从事警务工作。
1.主动构建教学共同体
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共同体是强调心理学教师与实战教官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心理学教师是具有心理训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师,实战教官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和警务应用实践能力的民警。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试点教学由警务心理团队教师和在校互派实战教官共同主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双师互动互补方式。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是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方向、警种岗位和擅长技能组建的训练小组,完成尽量契合不同小组警种岗位工作需要的训练任务,以避免忽略警务硕士专业内部差异性及针对性的培养。在训练活动中,组员之间需要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群策群力来完成每一次任务。主动构建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共同体,既可满足学生对提升实战心理能力的需求,促进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式学习,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整合公安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深化校局合作协同育警,实现专业教师和实战教官间的能力互补。
2.积极优化课程教学组织
在OBE 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心。基于OBE 理念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过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上课体验下课结束”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实战教官指导”的参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坚持“前展—中固—后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合理增负”,鼓励和促进其主动学习、深入思考、贴合实战,推进教学课堂向实战一线的延伸,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强化学生实战心理能力的提升。
课前,学生以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预习训练主题相关学习资料,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储备。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并做学习笔记,练习相关心理技术并记录练习感受,结合警务工作,反思与训练主题相关的实战场景应用。如临战情绪训练主题,学生需提前自学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情绪的调节与控制等理论,练习呼吸技术、想象放松技术、肌肉放松技术、共情技术、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技巧等,并反思这些理论与技术如何应用在实战场景中。强调学生在课前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目标与预期产出成果的实现。
课中,学生在双师教学指导下,首先简要讨论自主学习内容,老师对学生相关疑问进行答疑,并讲解和练习主题相关的心理技术;其次,围绕课程训练主题及学生特点创设贴近实战情境的实战训练任务,请学生个体或小组团队置身于其中高效地完成任务,通过实战任务唤醒学生的临战心理状态,检验和训练学生的实战知觉预测、思维决策、准确快速的应对、团队沟通协助等心理能力。训练结束后,请学生回顾其训练过程,分享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反思与收获,总结优点与不足,并讨论如何改善不足之处,提升任务完成效率。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完善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实战教官结合当前公安形势和实战需求,进行点评与指导。根据行为塑造和认知心理理论,通过课堂上科学、合理、反复的训练,可巩固并内化学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认知行为应对模式,最终积淀为警察职业心理素质。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深入思考课堂训练内容在本小组涉及的警务工作范畴中的实战应用性,并举例讨论,以激发其发散性与创造性思考。
整个学习过程将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常用社交软件进行线上拓展教学,如线上存储课程中的音视频资源、补充阅读材料,以方便学生随时访问,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实现教学训练内容的全方位拓展。通过网络社交软件搭建师生沟通平台,针对学生在训练或实战中遇到的任何疑问与困难随时展开讨论,既加强和巩固了授课效果,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也增进了师生持续性的交流与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3.善于改良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OBE 理念下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始终要围绕警务硕士的培养具有“源于实战,用于实战”的特性,深入思考通过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保证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能够利于和促进学生实战心理能力的生成。
心理训练课程教学实施通常由课程设计—场景布置—破冰课程—挑战体验—分享回顾—总结提升等环节构成,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团体破冰—情绪唤醒—心态平衡 —认知调整—行为强化等“五位一体”的训练模式[14][15]。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是以“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是通过创设贴近实战的场景,唤醒学生的临战情绪,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提升其临战心理能力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训练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创设逼真的实战任务场景唤醒学生的临战情绪,若模拟场景不能激发学生的临战心理状态,训练会趋于游戏化,效果将大打折扣。
目前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堂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情景模拟中运用高空训练器械如空中断桥、空中单杠、空中钢索桥等,地面训练器械如四米墙、背摔架、模拟电网、暗室迷宫等,及训练道具如动力绳、指压板、绑腿带等现场实物创设警务临战模拟场景,要求学生以实战心态真实投入到训练场景中,在训练中保持主动体验,注意观察和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运用心理应对技巧结合技战术高效完成任务,逐渐提升临战心理能力[16]。但在实际教学训练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到场地、器械道具、场景设计、学生投入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容易营造出与警务实战活动等量的“危险”或“困难”程度,使得学生的临战应激状态没有完全被激发,情绪唤醒水平不够,进而可能造成训练目标的偏离。因此,心理训练教学实施过程中,善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逼真的场景,激发学生临战心理状态,既是训练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难题。
首先,要善于利用已有器械和道具,改良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真实氛围,提高学生感同身受和情绪唤醒水平。如创设现场模拟场景时,可还原经典案例,可在现场实物道具基础上配合真实案例录像视频,通过声、光、电设备以及语言暗示的想象训练等,帮助学生对实战场景有更真实、直接、深入的感官认识,以增强带入感,提升学生情绪唤醒水平使其进入情境更快、更投入。当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完全投入到情境中,拥有沉浸体验时,也实现了临战心理能力从课堂理论到实战情境的迁移。
以危险场景应对的心理训练为例。第一步进行实战案例分析。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分析现实案例中民警遭遇冷兵器伤亡数量远高于涉枪伤亡数量的原因。通过讨论发现民警在面对突发危险情境时,因无预兆无心理准备易产生紧张或恐惧情绪,进而导致“隧道效应”的产生,出现思维停滞、心率加速、反应迟缓、肌肉僵硬等消极性反应,使其在风险研判、安全反应、武力处置等方面的技战术能力有所下降,不能做出快速合理的技术动作,且会大概率受伤。第二步提出训练要求。一要提升主动防范意识(临战认知训练);二要对自己紧张、恐惧等情绪及时识别,并自我调节与控制(临战认知与情绪训练);三要在行动中自信、果断,改变自己在危险场景中被动应对的局面,即使在情绪较为紧张和注意范围相对狭窄的状态下,也能果断和坚定地执行战术要求和应对突发情况(临战意志与行为训练)。第三步进行情景模拟。如创设民警与持砍刀歹徒对峙的实战模拟场景,即某“歹徒”手持砍刀突然从掩体后面窜出冲向民警,要求民警要迅速且成功处置。现场模拟训练前给学生观看发生真实案件的录像视频,使学生直观且充分了解案件及实战场景,第四步进入临战模拟场景。结合声、光、电设备增加视听刺激,播放警笛、人群的声音,还可根据需要增加夜晚、下雨等天气因素,通过语言暗示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实战任务前的场景与状态,并与现场实物道具及角色人物做好连接。在想象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对想象场景视觉的清晰程度和情绪唤醒水平的自我评估判断是否进入下一步的训练中。训练时还可通过设定不确定因素和变换条件等,以增强对抗现场对学生心理的压迫感,营造出与警务实战活动尽可能等量的“危险”程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临战应激状态,以调动学生的直觉决策和理性决策思维,培养其遇事沉着冷静、果断灵活地处置复杂现场情况的能力,提高实战应对技巧与效率。
其次,为营造模拟场景的真实氛围,在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心理训练课程行课时间、地点及学生主体状态可根据模拟案件及训练活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性的补充。除了心理训练场和仿真训练场,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场景,如山坡、树林、竹林、走廊、楼道等地方作为训练地点,模拟涉险等复杂实战环境;可选择晚上作为训练时间,开展夜间条件下的临战心理能力训练;可通过体能训练、精神施压等方法使学生主体处于疲劳、极度紧张或较重心理负荷状态下,模拟训练其克服不良身心状态积极完成实战任务。
最后,可依托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心理训练。研究发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临战心理场景,能够突破传统心理训练的局限性,作为有效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17]。VR 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传感器等能创造出虚拟世界,人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或执行与现实世界中相似的任务,甚至可超越现实。VR 技术已在国内外军事心理训练领域有所应用,但在警察心理训练中还未得到广泛运用。[18]据了解部分公安机关及院校购置了VR 减压舱设备,用于在职民警或学生的心理恢复与放松训练。但由于市面上现有VR减压舱是通用设备,其系统场景并未与公安警务实战场景相结合,故其警务实战心理能力训练的有效性受到局限。因此,未来可研制开发或引进实景模拟警察战时场景的VR 训练系统,对执法环境、执法背景、突发事件、治安盘查、刑事侦查等公安实战情境以及生活情景进行仿真模拟。逼真的场景、交互式的体验、可复盘推演等特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其临战综合心理能力的培养。
课程考评是考核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促进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OBE 理念下的课程考评基于课程目标的设立,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对于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来说,就是重视学生实战心理能力的生成和警察职业素质的养成。我们要思考,通过怎样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可有效检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现有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评价主要以平时出勤、训练任务完成过程表现及完成度为评价指标;终结性评价主要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在评价上偏重于心理知识、学术规范、研究创新等指标。可见,现有评价方式对警务硕士的应用性和实战性能力的评价不够,这可能与心理训练效果的难以量化有关。因此,在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中,尝试通过构建生理、心理、行为、绩效等多维度量化评价和师生多元共评体系,来评估和反馈课程对心理能力的训练效果。
1.构建生理、心理、行为、绩效等多维度量化评价指标
课程从生理、心理、行为、绩效等四个方面构建心理训练效果指标。血压、脉搏、皮肤电等生理信号是反映个体心理压力及情绪调节的重要信号和指标,课程借助手环等生理测量仪器收集与分析学生训练前后的血压、脉搏、皮肤电等生理信号数据,将其作为生理测量指标,评估学生通过心理训练调控自身情绪等生理状态的能力;将注意、记忆、思维等量表结果作为心理测量指标对学生训练前后的认知等能力的训练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对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获取行为指标数据;对学生执行训练任务中的队友评价、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训练考核成绩等作为绩效指标数据。课程尝试通过建立行之有效、有据可依的心理训练效果指标体系,以更客观反馈心理训练效果,为心理训练的持续开展和进一步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2.构建主体多元性评价体系,发挥教师评价、教官评价、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共同作用
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度和完整度仍需要增强。课程考核由校内心理教师与校外实战教官共同完成,同伴互评是对教师评价和教官评价的有益补充,学生自评则利于促进能力的深度内化。在心理训练课程中,训练绩效指标评价由教师和教官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共同完成。即每次单向训练和综合性训练项目完成后,心理教师主要从实战任务完成情况、实战知觉与预测、思维决策、行为应对、团队沟通协助等方面给予评价,占绩效指标评价比例的40%;校外实战教官主要从实战任务操作及处置等方面给予评价,占总评比例的30%;同伴互评同样以上述内容为观测点进行打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后取其平均值,占总评比例的15%;自己基于同伴比较进行自评,并写出优点、不足之处及改善措施,占总评比例的15%。
基于OBE 理念,评价反馈是有效使用学习产出以指导和改进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通过对学生多元、恰当、适时的评价,考察学生学习所取得成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依据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结果,课程教学组反思教学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其次,广泛调查学生在自我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实战教官以及公安机关等在学生心理能力提升和战时心理素质应对等方面的满意度,并根据反馈对课程进行持续性地改进和完善,努力呈现最好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最后,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有效反馈给学生,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学情特点、学习成果水平及需提升之处,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这既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学习产出进行自我监测与反思并积极调整,从而保证学生获得的成果最大化,达到逐步提升临战心理能力和职业心理素养的目标。
基于OBE 理念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聚焦实战、聚焦工作需求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解决了学习产出导向不明确问题;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在教学共同体与实战需求、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互动中培养学生临战心理能力的生成;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评警务硕士学习产出成效与预定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有效使用学习产出可持续改进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警务硕士临战心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再生成”,应对未来警务活动中的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的警务工作任务,满足向改革要警力和战斗力的需求。本研究基于OBE 理念开展的警务硕士心理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也可为实战化背景下警务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