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度青年”的分类探析与奋斗精神培育

2023-05-12 03:07张丹琛

张丹琛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2022年5月,《半月谈》一篇名为《45度人生:开启另一种可能》的文章引起了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在这篇文章中,生活被比喻成一个倾斜的角度,寓意知足自洽、余裕平衡的人生姿态。(1)张漫子:《45度人生:开启另一种可能》,《半月谈》2022年第10期。此后,一些青年群体也将自己认定为“45度青年”,意指其不甘平庸,希望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却难以承受竞争过程中的压力,只能反复徘徊,在社会多重压力之下找到暂时过渡的平衡点,不再主动做出奋斗进步的努力。当前,“45度青年”逐渐成为青年群体消极亚文化的又一分支,他们的这种消极心态,亟须引起警惕。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青年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页。青年群体的人生若无志向,如同船之失舵、马之失衔。对于摇摆不定的青年而言,若心中无所追求,必定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无法承担责任和挑起重担。

因此,立足“45度青年”的现实境况,深入剖析其奋斗心态及奋斗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探寻其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理路,有利于助推“45度青年”重拾奋斗精神,迸发出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坚力量。

一、“45度青年”的分类探析

“45度”是青年群体在结构性不可抗力之下所呈现出的奋斗心态,既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锐气,又有社会高压之下忙于奔波却无果的疲倦。根据“45度青年”在奋斗心态上的程度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苟安一隅类:因奋斗意愿低而与世无争

苟安一隅类青年不太倾向于过度努力追逐物质上的成功,也不受外界评价和物质财富的影响。他们对于奋斗有了新的价值理解:相较于盲目跟风、拼命内卷,不如及时享乐、过好当下。单纯的加大劳动力投入未必能确保个人发展和财富积累。关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开始注重寻求自我个性和兴趣的满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纵向发展途径,而是更多地采用一种回避式的自我激励方式来面对日益复杂的财富分配和社会分化现实。经济高质量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竞争激烈的挑战共同塑造了“45度青年”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这种相互牵引的张力之下,“45度青年”正积极探索如何在新的现实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这类青年虽然还会“适时奋斗”。但是,这种“适时奋斗”也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一种消极懈怠的颓废心理,与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自强不息品质背道而驰。当“45度青年”表现出消极懈怠时,他们通常会缺乏积极的目标和动力,可能会逃避面对挑战或放弃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努力。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强调洒脱修为的乐观遁世主义态度,实际上并不乐观、也不积极,究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遁世主义和悲观主义生存论调。(5)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我们应警惕这种心态所带来的慢性危害。青年时期是一个成长和探索的阶段,适度的压力和奋斗可以激发自身动力和潜能,如果安于现状,容易滑向颓废,为自己寻求各种托辞,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真的追寻,荒废生涯。

(二)丧失斗志类:因奋斗动力弱而自甘沉沦

“45度青年”怀着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美好愿望,蜂拥进入一线城市,尽情释放自己的青春豪迈和激情。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追梦者涌入,大都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金融化所导致的增长方式和分配逻辑的变化,加剧了“45度青年”地域流动和阶层上升的压力,加之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产出成为成功的主要标准,社会对“45度青年”群体试错和失败的容忍降低,他们无法准确预测整体性风险,奋斗的意愿受到削弱,导致进入发展困境。这种负面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积极奋斗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奋斗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共同繁荣理念的核心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奋斗精神,要求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以自身努力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曾指出,青年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万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然而,当青年群体消极懈怠、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奋斗动力时,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身、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可能会逃避肩上所承担的民族复兴重任。当前,“45度青年”正在被社会蚕食,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前途也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过程中,他们屡屡遭遇失败、挫折和困境。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他们逐渐形成“奋斗无意义”的错误认知,失去了坚持奋斗的勇气和动力。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和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感到无望和无助,放弃了奋斗的意志。他们失去了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缺乏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他们选择逃避现实,避免面对可能的失败和挫折,进而一蹶不振、丧失斗志。此外,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了明显的削弱。他们缺乏自发地参与社会和学习的意愿,对于新的事物和挑战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生活的安排和环境的塑造,缺乏对个人发展和成就的渴望。

(三)间歇旷废类:虽无奋斗成就但蓄势待发

“45度青年”的出场,是个体既无力面对分配和分化逻辑的改变,又要承受转型的多重压力的必然结果。他们既希望能够积极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但又要直面“道阻且长”的社会现实。(7)邢婷婷:《“45°青年”:张力之下的青年境遇及其社会心态》,《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2期。虽然诸多现实因素如家庭、教育制度和社会期望的高压,让他们感到踌躇与无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局促和纠结中产生普遍的焦虑情绪,但是他们仍然对实现向上流动仍然抱有期待。因此,尽管“45度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牺牲,其身心都经历了较大的疲惫和压力,但是他们口头上所表达出的“自我反抗式逃离”,只是为了寻求暂时的休息和放松,以恢复体力和精神。他们以一种“降维式调整”的方法,来短暂地接受自身的“无为”状态,在“间歇旷废”的时候,仍然尝试深思熟虑“奋斗的意义”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和奋斗仍然怀有期待和渴望。他们希望通过休息和放松来缓解压力,重新调整心态和能量,为下一阶段的奋斗做好准备。这种渴望休息的心理实际上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以避免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疲惫,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45度”是预备起跑的前奏,也是迎接新挑战前的缓冲。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有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8)陈嘉音《“45度人生”是冲刺前的准备》,《青年报》2023年4月13日第5版。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对自我谴责的强调,能暂时地振奋精神,但却加速了人的尊严的最后崩溃。”(9)[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2页。这种看似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保护自己的姿态,实际可能使个体陷入由自己和他人共同构建的言语陷阱和虚假环境中,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和个体弱点的显现。久而久之个体便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陷入一种无意识的主体迷失状态,特别是在青年群体社会化过程中,一旦他们对“奋斗”的价值观失去认同,部分群体有可能会逐渐陷入失去斗志的状态,从而干扰和冲击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

二、“45度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问题透视

青年心态对其自身成长至关重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45度青年”直观地反映着一定时期内弥散在青年群体中的心境状态,尤其是青年的奋斗意愿。透过“45度青年”,可以感知到青年群体的奋斗焦虑,把握当前青年群体奋斗精神培育的突出问题。

(一)自我破碎:身份建构模糊诱发“45度青年”奋斗的无力感

1.“45度青年”难以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我是谁”是“45度青年”迈入社会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只有对“我是谁”这个自我认同根本问题的合理且持续追问的过程中才能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明确人生目标,把握奋斗方向。(10)韩升,刘晓慧:《批判与建构: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问题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事实上,自我认同是青年群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稳定状态并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奋斗过程中,“45度青年”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体系。然而,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青年群体的多元归属和社会流动增加,他们很难找到自身准确和稳定的归属信任和依赖,导致自我建构迷茫。当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协调时,青年的发展可能会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角色认知不清晰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11)高中建,陈云:《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本体透视与纠偏》,《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第3期。

“45度青年”常常受到来自家庭、同辈群体或媒体的影响,迷失在他人的期望和社会标准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们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和竞争,不确定哪条道路是最适合自己的。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奋斗过程中产生了冲突和摩擦。他们需要面对个人价值观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也需要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和社会期望中进行选择和协调。这使得“45度青年”感到迷茫,难以清晰地界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容易被一己之私所困,没有意识到自我奋斗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缺乏大局意识,其奋斗目标往往局限在“小我”之中。缺乏奋斗动力。

2.“45度青年”对自身发展的奋斗目标缺乏清晰的认知。“我要做什么”是“45度青年”奋斗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当前正是青年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肩负着“天道酬勤,心系天下”的时代重任。在这个时期,青年必须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然而相比过去,现代社会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惑,使得青年群体处于异化的关系之中。这种异化是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理想的、应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共振的、共鸣的,但现实却是自我与世界的背离、失调和扭曲,也即处于异化之中。(12)[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7页。在这种“异化”和“加速”的体制背景下,社会整体环境大规模内卷,被时间加速压得人喘不过气,努力无望、身心俱疲的青年群体便选择“减速”进行抵御。(13)马中红:《“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因此,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时,“45度青年”或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或受困于当前无奈并无力改变的局面,难以坚持自己应该追求的方向。

权力、财富、声望这三个因素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而且这三个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编制人员往往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当代青年的一致追捧。但这反映了当下社会青年对自身发展毫无目标和功利化的现状:无论学习何种专业,最终都选择从众参加国家公务人员考试。理想的社会运行应该是百花齐放,是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找到一份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工作。然而,当前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加之父母的“推波助澜”,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倒逼编制内的体面工作成了大多数青年的最终出路。这反映出当代青年对高回报率的渴望,其奋斗价值的功利性有待纠偏。对稳定工作岗位性质内容的误判以及对工作回报率、投入产出比的过度重视,是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的奋斗价值观所必须面对和补偏救弊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的奋斗道路都是独特的,没有一条固定的模板适用于所有人。“45度青年”没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在奋斗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引,从而产生奋斗无力感。

(二)认知落差:内卷后的受挫加剧“45度青年”奋斗的相对剥夺感

经典相对剥夺理论认为,相对剥夺感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具体来说,相对剥夺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14)陈姣,熊猛:《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第1期。“45度青年”在奋斗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当他们将自身当前状态与过去或与其他群体进行时比较,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劣势,也会产生奋斗消极情绪。

1.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打击了“45度青年”的奋斗信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每个青年成长之路上无法回避的客观问题,其不仅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理想图景与现实场景的落差,也在个人层面体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15)张雪梅,吴炜生:《“内卷化”冲击下的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及其培育理路》,《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当代青年在家中都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和保护,有着相对安全和便利的条件。然而,当他们踏入社会时,家人难以再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会面临更为艰难和严峻的挑战和竞争。“45度青年”为了追求成功而不断加大精力投入,但其努力奋斗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就业机会不足、工作不稳定和薪资待遇低的问题不断加剧他们奋斗动力的丧失,高成本的生活压力让“45度”青年生活拮据、社交圈子狭窄和娱乐生活贫乏。这与之前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为什么越奋斗越艰难”的郁闷让他们对未来的奋斗产生怀疑。

究其根本,这是我国在新时代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投射在当今青年群体身上映射出的现实和心理难以逾越的双重鸿沟。(16)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7期。目前,青年群体在努力实现更美好生活时,面临着各种挑战。尽管党领导人民积极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塑造新的发展格局,以及推动高质量的发展,但青年们依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在教育、职业、家庭等方面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这种竞争不断升级。此外,他们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有一定的认知局限,对伟大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了解尚待加深,缺乏清晰的奋斗方向。这会加剧他们对奋斗的厌倦,产生不再奋斗的情绪,陷入“奋斗无用”困境和疲惫之中。

2.失去相对竞争优势稀释了“45度青年”的奋斗意愿。在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青年群体都面临着不同的起点和机会,有些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处于较有利的位置,而一部分青年则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水平,更有些甚至达不到。社会的资源分配也的确存在不公平现象,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权益和回报,而大部分“45度青年”则相对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并不是由于其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失机会或某种客观原因导致的。“我努力奋斗一生的终点是不过是别人的起跑点”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张力有限,适应范围狭窄,有效保障不充分,不能系统全面解决新就业青年的权益保障诉求。当下青年也往往因为就业的“去雇主化”、流动性大、身份关系模糊等特点导致其与权益保障“相脱钩”。(17)关博,王哲:《新就业青年权益保障:困局、调适与破题》,《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4期。这种不公平和不完善的分配会让“45度青年”感到在奋斗过程中被剥夺了应有的机会和权益,产生收入分配不公的“剥夺感”、社会阶层固化的“无力感”和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的“怨恨感”,(18)郭建新:《公正视阈下社会焦虑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并在奋斗过程中受到内在的自我质疑、焦虑和自卑情绪的困扰,觉得自己无法迎头赶上。长此以往,青年往往会将问题归因于社会和外部因素,并塑造出对立、疏远的虚构“他者”形象。这逐渐削弱了他们对公共问题的兴趣,导致“政治疏离”现象,从而引发对党和国家政治认同弱化的风险。

(三)价值崩塌:功利主义的裹挟消磨“45度青年”奋斗的效能感

1.功利主义的浪潮滋生了“45度青年”的奋斗功利。“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一体”揭示了国家的发展与每个拼搏奋斗的家庭、个体休戚相关,个人价值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集体的贡献。(19)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然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市场竞争的逐利性质和资本的推波助澜必然催生青年功利化认知,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成果,功利主义观念也强调个体追求最大利益和效益的原则。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他们更关注短期回报和外在成就,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迅速获取,并且对成功的定义往往偏向功利主义的标准。他们接受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认为只有通过功利主义的途径才能获得认可和满足。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年对“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困惑,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21)杨静,寇清杰:《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价值观的转型与嬗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45度青年”渐渐失去了奋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的奋斗意义不再取决于实现奋斗本身的价值,而更多地受到外界对生活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的控制和约束。长此以往,这种观念导致许多“45度青年”将追求金钱和物质作为主要的目标,而忽视了专业发展的长远价值,被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诱惑所迷惑,对自身的发展价值和奋斗动机产生怀疑,削弱了自身奋斗的发展效能感。

2.单一的成功标准矮化了“45度青年”的奋斗意义。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人的能动性的基础。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22)[美]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326页。当前,以名利、功利和社会物质条件等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传统价值观念磨损了青年群体奋斗的自我效能感。人类正迅速进入一个以消费为轴心的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时代精神背后隐而不彰的一只“黑手”。它使人被物的符号和体系所围困,也成为支撑虚假成功、打造成功学幻象的重要背景。(23)曹东勃:《成功学幻象与价值观迷思: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4第3期。因此,以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作为衡量个人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然而,这种观念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内在追求和个性发展。“45度青年”在追求传统成功观念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认同和内心的满足。例如,部分青年在最初的专业报考时,完全屈从于传统的成功观念:大城市工资高,一定有发展前景。这是一种忽视自身发展需求、以获利为目的的就业选择,实质上是一种急功近利、未经深思熟虑的短视行为。进入工作后他们发现,通过追求传统的成功观念所带来的外在回报并不能真正满足内心的需求,加之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虚假的成功展示和完美化的生活图景,这给“45度青年”创造了一种无法实现的标准和巨大的压力。他们经常与他人的成功和幸福进行比较,从而感到自己在奋斗中的不足和不如人。长此以往,“45度青年”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自我价值感持有消极的观念,或者缺乏自信心和坚定的奋斗动机,他们会产生对自身奋斗能力的怀疑。这种内在心理因素的存在可能使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无能为力,进而影响奋斗的发展效能感。

三、“45度青年”奋斗精神的 培育理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人生的道路必然充满着未知与挑战。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奋斗笃行,才弥足珍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奋斗精神培育”是一条贯穿党和国家青年工作的重要主轴。因此,面对“45度青年”的极端摇摆性,激发他们的奋斗意识,发扬拼搏意气,不断推进奋斗精神培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把好教育关口,引导“45度青年”辩证认识挫折,自觉回归奋斗的本真意义

1.提高“45度青年”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能力,树立匹配性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9页。因此,当青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挑战,尤其是他们面对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压力,还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时,引导和培养青年的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积极完善培养计划,教育引导“45度青年”清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有条理地规划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方向,不断迈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和持久的奋斗意愿,使他们在奋斗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家长也应该与“45度”青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机制,鼓励他们分享梦想、目标和挑战,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关注,提供鼓励和建议,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奋斗目标。

2.培养“45度青年”积极适应和应对挫折的心态,形成持续性奋斗自觉。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热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9页。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唯有时刻充满激情和热情,才能保证青年永久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应对挫折、迎难而上是一个自我成长和发展必经之路。通过适应性的调整,“45度青年”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被挫折困难压到,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要引导“45度青年”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重新评估目标和计划,做出调整和改变;引导青年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所击倒,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寻找机会和可能性;引导其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继续向前奋斗。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学习的态度,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引导“45度青年”从挫折中吸取教训。

3.引导“45度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理念和意义追求,助推发展性奋斗自律。新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允许青年有自己的“小确幸”;但新时代更是一个彰显主流价值观的时代,迫切希望广大青年树立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中。(26)陈红敏:《“00后”大学生个人奋斗的特点与启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真正的奋斗不只追求个人的物质收益,更注重对自我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因此,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成才”观念,避免高压式教育和单一化评价标准。要逐渐引导青年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共同利益,尤其进行是关于家国教育、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号召青年认清和主动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家国使命。(27)叶穗冰:《当代中国“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理论导刊》2018年第8期。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青年能够追求与自身内心需要和社会价值相契合的目标和意义,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青年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奋斗动力、形成奋斗自律,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二)引导媒介宣传,增添温暖人文关怀,强化“45度青年”奋斗的坚强意志

1.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和引导,倡导媒体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内容,增强“45度青年”的奋斗动力。面对个体无力超越的结构性困境,“45度”似乎成为一种了弥合心理落差、摆脱现实困境的最佳策略。但当理解了“45度青年”的社会心态特征与动力机制后,我们不难发现,一味指责“45度青年”的消极懈怠只能是适得其反,只有重塑社会性价值的共识,打破发展困局,才能让青年群体重新回归主流价值的期待。(28)付宇,桂勇:《当丰裕一代遭遇资产社会——解读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文化纵横》2022年第2期。因此,媒体应坚持客观、中立的原则,在涉及内卷问题的报道中,客观全面地呈现事实,不片面夸大或渲染内卷现象的严重性。同时,媒体在发表评论和观点时,应提供多样化的观点,鼓励“45度青年”进行理性思考和多方面的讨论,避免一味强调竞争压力和内卷焦虑。官方主流媒体既要通过的相互配合,引导“45度青年”克服心浮气躁的不良作风,不被纷纷扰扰的杂音干扰,又要积极弘扬“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品质和“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的奋斗意志,从而增添“45度青年”的奋斗信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干在实处”的“梁家河精神”为指引,积极引导“45度青年”养成“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一定要脚踏实地”的正确奋斗观。(29)《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第312页。

2.媒介宣传应注重传递人文关怀和关注“45度青年”的情感需求,强化“45度青年”的奋斗信心。媒体应关注“45度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报道和节目内容应多样化。不仅注重竞争和成功的事实现象,也要关注“45度青年”的内心需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要通过报道正面典型案例,展示不同领域的成功故事,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45度青年”树立积极的榜样和追求方向,减少对于内卷竞争的过度关注,增加“45度青年”的自信和自主性。如积极宣传“北斗卫星团队”“量子科学团队”和“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的先进个人奋斗事迹,提倡积极健康的“成功观”和“失败观”文化,阻止“成功焦虑”的蔓延,增加“挫折容忍”的供给。尤其不应嘲笑或否定“45度青年”在奋斗中所取得的成果,而应赞扬他们背后那种像“野草般”的奋斗精神。同时,需要适度减轻和缓解“45度青年”所承受的社会评价压力,为他们投身社会实践创造一个真正宽容挫败、友善奋进的舆论环境。

(三)优化奋斗环境,加大有效资源支持力度,提升“45度青年”奋斗的效能感

1.通过政策倾斜,均衡教育资源,提振“45度青年”的奋斗意愿。政府应给予“45度青年”帮助,如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平台,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既要推动教育改革,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和学校的差异化发展。尤其是要统筹规划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建立区域间、区域内和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为“45度青年”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如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支持责任;要将青年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建立平台经济用工状况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发布制度,及时发布薪酬、待遇、用工缺口等信息,帮助企业高效匹配人力资源;要使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物质保障真正落在青年头上,让“45度青年”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提振“45度青年”的奋斗意愿。

2.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探索“企业+高校+专业机构”订单式培养模式,夯实“45度青年”的奋斗保障。高校和企业应加强支持,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青年岗位和实习计划,为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领导能力。同时,高校和企业可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岗位推荐和实习机会,注重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与产业、社会的深度融合,使他们能够在学校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和职业准备,包括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满足不同青年的需求和兴趣;利用创新创业基金等形式,支持“45度青年”创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在实践中激发“45度青年”的奋斗活力和创造力。

告别“45度青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过程中树立远大抱负,促进青年思想和社会精神的发展,充实青年的精神生活,让青年从“奋斗无用”的桎梏中走出来。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广大青年应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30)《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零二三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3年1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