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如果说德、智、体三育是教育的骨与肉,美育就是教育之灵魂,是形成完美人格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古今中外,那些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皆赖美育之助者也”[2]。可见,美育是塑造人的品格、锤炼人的气节的有效途径,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学校美育工作。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2019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系统设计,拓展了实施路径。2021 年5 月,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本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事关“两个大计”,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中国的美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思想,其核心是“礼乐”为先(礼、乐、射、御、书、数),目标是“成人”,强调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基本美育手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美育”这个术语是王国维先生最早由西方的“美学”、“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美育之先河。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智育、德育、体育相匹配,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首倡教育要培养完整人格。其关于“美育”的定义和倡导德育、智育与美育相辅相成的思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美育工作时起时伏,1999 年6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明确规定:“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最高层面对美育工作给出了科学指导意见。
关于美育的准确定义,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从美育的释义、特点、作用等方面《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认为[6]美育即审美教育,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情趣,提高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宣传、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教育方式不同,美育虽须实施理性教育,但其根本特点是直观性、可感性。它不仅诉诸理智,更需诉诸情感,使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它不仅象德、智、体三育那样要求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更要求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寓教于乐,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与主体连结起来,让爱美作为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人心灵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对美的需要是人类心理需要中最高的,也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美的人格,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4]。
在“知识改变命运、应试教育”的思想洪流下,中国家长、甚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自然倾向于传授知识的智育,美育、体育等课程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经常被忽视,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加之美育师资队伍的短缺,造成中小幼阶段的美育教育缺失,在我国农村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部分学生对美育是陌生而模糊的。然而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具备特殊的教育力量,其一方面能够反哺智育,以美启智,激发主体的发散性思维,使联想更加丰富,解析能力更强;另一方面,美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及核心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支撑。任何“美”都需要经过德的审视,任何“德”也都必然闪现着美的光辉。缺失了美育维度的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就难以实现[7]。
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8]提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这标志着高校美育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学科,主要侧重于对物流活动的运营及管理。物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从业人员覆盖的行业广泛,具有先天的服务属性,要求物流人才应具有专业服务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既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更要尽善尽美,追求卓越。
《关于物流管理(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无论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都未出现有关美育的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专业课内容更多体现的是按部就班、系统观念、优化思想、逻辑严谨等理工科思维,传承的是一贯的科学理性及结果导向性,难免造成机械刻板的印象,而艺术思维的融会贯通能够赋予学习主体更多的感知力和信服力。人文艺术课程所带来的灵感和启发能够让学生跨越思维界限,在跨学科认知领域的激荡中捕获灵性,助推对未知领域的深入探究[9]。
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依赖一门美育课程就能浸润人的心灵,激励人的精神,达到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专业教育可根据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及学生成长特点,在不同阶段结合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适时渗透美育的思想和理念,形成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个层次,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融合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一个核心、三个层次的美育融合体系
(1)首先高校应由校党委制定有关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及教育资源成立由教务处、艺术相关专业、学生处等部门组建美育中心,由其组织制定有关美育课程的学分、学时的设置。在大一学期开设艺术鉴赏课、美学基础课等限定性选修课程,大二学期可增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奠定高等教育的美学基础。
学习方式除了线下选修,也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尔雅、智慧树等将国内一流的艺术鉴赏、艺术美学、艺术批评等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由多元的选择美育课程[9]。
(2)专业课程美育。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期,专业理论课程增多,应鼓励教师将美育元素不断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物流管理专业《写作与沟通》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读-学-做-思”的课程美育模式,引导学生实现从追求“形”美到追求精神美的价值进阶。如图2 所示。优美的语言,得体的礼仪能够增强沟通效果,达到沟通目的。在仓储布局理论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对比法,引导学生适当引入美的元素对仓库、配送中心进行设计,在保证仓储、配送功能实现的同时,美的布置、美的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工作效率与环境的关系”相关学术探讨,真正体现以美启智、以美引善。
图2 《写作与沟通》课程美育模式
(3)实践课程美育。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可通过品牌设计、模拟企业宣讲、文本撰写等方式展示学生绘画设计美、语言美、文字美的效果。以《物流综合实训》为例,该实训课程要求团队对模拟企业的品牌Logo 进行设计并宣讲。良好的品牌设计能够识别和有效推广模拟企业,简洁高效的宣讲能够充分展示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得企业在模拟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良性成长。这一过程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美。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师生通过对文字的打磨充分体现简洁优美流畅的文字表达对论点的证明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格式的规范也渗透着我国古代的秩序礼法之美。
对于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如果自身的审美情趣、人文底蕴不高将导致专业课程美育效果不足,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美育进修、考察和研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促进专业课程教师美育能力的提升。
在课外美育教育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学校可依托艺术学院的师资力量积极探索组建美育联盟,吸纳校内外艺术专家、当地民间艺术传承者加入,定期或不定期开设专题美育讲座,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美育教育,让学生感受美学大师的风采,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通过建立学生社团,如书法社、音乐社、戏剧社,定期举办书法大赛、校园歌手大赛、戏剧展演等让美育元素深入人心,营造轻松和谐的美育教育氛围;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室,运用中国古代豁达变通的中庸之美鼓励学生合理应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压力和困难,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维持心理平衡;鼓励和支持社会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学生课外还可通过阅读经典、品味艺术、感悟自然不断培育审美水平,努力成为一个情趣丰富、内心丰盈、身体健康能够把握美好人生的新时代大学生。
校园文化环境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于外在的校园自然环境和内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自然景观的布置、建筑物及雕塑的设计、建筑空间的布局都应体现学校的校园特色、治学理念和审美情趣,师生身处其中,能够陶冶情操,修养心性,感受高校应有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精神内核,是由学校发展历史及名师大家的精神气质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它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美感人,以文化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可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1]。
美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而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高校应将审美意趣、审美价值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中,共同构筑起师生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正如清华大学校长[10]所讲“美是时代的召唤,向美而行,不是为了让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为了让所有青年学子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