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雯 张琪敏 贺雷
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发的排尿障碍疾病,通常是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异常,亦或是下尿路功能异常所致,小儿是此病的多发群体。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一般会对其予以间歇性导尿治疗,以促使其膀胱周期性扩张、收缩,最终促进患儿膀胱功能的恢复、重建[1,2]。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加之此病的特殊性与难治性,因而在对患儿予以间歇性导尿的同时,还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更好的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3]。本研究将对我院所接诊的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予以系统化干预,并将其与常规干预相比较,以探析系统化干预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所收治的66例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5~12岁,平均(6.95±2.19)岁。研究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5~12岁,平均(7.02±2.08)岁。2组患儿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满足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诊断标准,且通过尿动力学、X线片等检查;②患儿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③患儿及其家属已明白此研究的目的,并同意参与研究。
1.2.2 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脑等疾病者;②既往存在重度肾脏疾病者;③泌尿系统畸形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干预措施,如密切留意其病情变化;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间歇性导尿操作,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1.3.2 研究组:患儿予以系统化干预。
1.3.2.1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及家属应通过各种方式,安抚患儿的情绪,如可为其准备喜欢的玩具、播放动画片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行间歇导尿前需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间歇性导尿目的,以取得理解与配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操作中要做到保护其隐私,保护其自尊。
1.3.2.2 并发症预防:实施导尿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对导尿管等进行高压消毒灭菌处理;在留置导尿管时,对患儿的会阴部进行清洁,2次/d,确保会阴部干净、干燥。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清洁方式,并叮嘱其做好无菌处理。
1.3.2.3 膀胱功能训练:可指导患儿在腹部、下肢、臀部肌肉未收缩的前提下,对尾骨和耻骨附近的肌肉进行收缩训练,收缩时间控制在5~10 s/次,10次/组,2~3组/d。另外,可要求患儿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排尿习惯练习,如在其起床时、进餐前、睡前的0.5 h,且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对其排尿时间及次数加以调整。
1.4 观察指标 (1)对2组患儿干预依从性情况加以评估。若患儿能遵医嘱定时执行导尿,且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坚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干预,则为完全依从;患儿若偶尔定时执行导尿,且偶尔配合医护人员的干预,则部分依从;患儿若无法定时执行导尿,且对医护人员的其他干预措施不予以配合,则为不依从。(2)分别在干预前后观察2组患者的PSA指标变化和排尿情况(平均尿流率)。(3)对2组患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及输尿管反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观察和统计。(4)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2组患儿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此评分主要包含: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以及精力;每项满分100分,得分愈高,生活质量愈理想[4]。
2.1 2组干预依从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干预依从率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依从率情况比较 n=33,例(%)
2.2 2组护理前后PSA、排尿状况比较 2组在护理后,平均尿流率及血清PSA水平均较干预前得到了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PSA、排尿状况比较 n=33,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6.06%比对照组患儿发生率24.2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n=33,例(%)
2.4 2组干预后SF-36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及精力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后SF-36评分情况比较 n=33,分,
神经源性膀胱是泌尿系统疾病,是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损,膀胱尿道受阻排尿困难[5]。一旦患有神经源性膀胱,将造成患儿排尿功能异常,且可能引起尿道感染、肾脏积水等,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治疗,而间歇性导尿就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措施,虽然该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成效[6,7]。因此,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应对患儿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而系统化干预就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其将现代护理理念融入其中,并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操作,以促使护理人员能充分满足患者所需,提升护理质量[8,9]。
在此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即:6.06%小于24.24%;这表明对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予以研究组所用干预措施,对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起到积极作用[10]。这是由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在接受间歇性导尿治疗时,极易出现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对此,系统化干预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其进行相应的并发症预防干预措施,定期对患儿进行清洁,并予以无菌化操作,以此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儿身体的早日恢复[11-13]。2组在护理后,平均尿流率及血清PSA水平均较干预前得到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更优(P<0.05)。表明对间歇性导尿患儿采用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导尿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的尿流状况[14]。在依从率方面,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予以系统化干预措施,对提升患儿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可起到积极影响[15]。在干预后SF-36评分上,研究组患儿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及精力等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在接受系统化干预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16-18]。究其原因是系统化干预通过如心理干预、并发症预防以及膀胱功能训练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患儿缓解其紧张、不安等情绪,使其以平稳的态度面对治疗,继而避免其因情绪激动而影响间歇性导尿,还能预防应激性反应的发生;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儿身体的不适,从而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19,25]。
综上所述,对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患儿实施系统化干预,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不仅能降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改善患儿排尿状况,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具备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