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青地区金银锭故事多

2023-05-12 17:12于廷明
中国收藏 2023年5期
关键词:银锭庆丰金条

于廷明

甘宁青区域(即甘肃、宁夏、青海)金银锭的铸造与流通,史书均无记载,但黄金、白银的开采与生产却历史悠久,这为该地区铸造金银锭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金银锭实物知多少

根据历史遗留实物观测,甘肃金锭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元宝形、花生形等形状。现见有南宋天水军金牌、正德八年镇守宁夏御马监张昭五十两金锭(图1)、兰州永丰上上足赤张武验五两金锭、永丰元记足赤(葫芦形印记)二两金砖、永丰足赤(葫芦形印记)十两金砖、镒丰足赤十两金锭、甘肃天保天足赤一两金锭、兰州天宝成上上足赤994一两金砖、兰州天宝成上上足赤2150二两金条、天宝成仁记已天足赤一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称2985三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称3260三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称4352四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称4892五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称5077五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市秤5241五两金锭、晋茂昌上上足赤十两金锭、兰州晋懋昌上上足赤市秤7204六两金条、兰州永庆丰159一两金锭、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1936二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2540二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3120三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3015三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重量333.2三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3239三两金条、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重量4920(4962、5020)五两金锭、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重量9850十两金砖、兰州永庆加炼赤金一两金锭、甘肃泰丰加炼足金寿字一两金锭、兰州庆泰号丰上上足赤重量0.948一两金锭(图2)、兰州义泰号上上足赤重量0937一两金砖、三阳上上足赤重量5032五两金锭、兰州庆云号上上足赤重量10.087十两金条、兰州庆成兴上上足赤甲甲0997一两金锭、兰州宝丰裕上上足赤重量10.590十两金条、兰州泰丰合炼赤金一两金锭、兰州老凤祥上上足赤295三两金条、兰州德兴顺上上足赤丰丰10154十两金条、黄金存款定期存单、黄金凭据衍生品等。

图1 正德八年 镇守宁夏御马监张昭五十两金锭

据出土与传世银锭的情况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甘肃天水一带发现的宋代银铤应是该地区出现的最早的银锭。“德顺州永税银伍拾两”银锭,应是当时德顺州(故治在今甘肃省静宁县东)缴纳税款的一种税收银锭。“泰和六年十二月一(日)庆原路酒息补差折银肆拾五两”银锭(图3),应是典型的金代地方性银锭。1982年10月,在甘肃庆阳彭原公社彭原大队出土的“宁州范三家煎簿记”银锭,应是该地区有确切铭文记录的地域性金代银锭。1987年甘肃武威21块银锭的出现,说明金代银锭在武威一代广为流通。“库官董翰勒银匠刘德银匠郭安行治河州路”银锭的发现,说明此锭是一位“库官”负责,两位“银匠”铸造,流通行使在当时河州路治所一代的一种较大型的元代银锭。明代甘宁青地区是否有批量地域性金银锭铸造不得而知,但从发现的该地区银锭实物来看,目前也只见一件带有“甘肃”字样的明代银锭。

清至民国沿袭明制

清代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制,晚清是中国银锭最为流通且银两制度日益确立的时期,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银两才最终退出流通领域。

有清以来,甘宁青地区一直是受协饷的省份,当地主要流通足纹银、饥安银、市平银、协饷银,器型一般为圆形、花生形,也有元宝形和重五十两的方形银锭。通用平砝为兰州平,即“兰平”,它是清朝甘肃市面通用的度量衡名,每百两比库平(全国纳税之标准衡)小四两二钱。而甘宁青银锭除少数的大宝外,绝大部分银锭均为三两、五两或七两,个别也有小到一两或不足一两者。

辛亥革命后,银两制度继续留存,银锭仍然是重要的流通貨币。所不同的是,以前日常使用小锭碎银,现在多改用大银元、小银元或银毫了。民国三年(1914年),甘肃始有银元流通,从此,各种银元始代银两流通于市,与制钱、纸币等成为市场流通货币的主体。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一日,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政策,至此,银两制在我国便正式宣告结束。但“废两改元”政策实行后,银两在甘宁青区域内流通并非一日就绝,仅是相对减少而已,1949年甘肃全省解放后,银两才完全结束流通。民国时期的甘宁青银锭,其形制基本上承袭了清代的形制,除民国时期甘肃方宝较特殊外,在银锭造型方面和清代的银锭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图2 兰州庆泰号上上足赤重量0.948一两金锭

图3 泰和六年庆原路银锭

根据所见实物遗存,清至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域银锭,见有乾隆□年十二月华亭董祥(图4)、民国年月肃州同心协造、酒泉涌义银楼、甘饷光绪年月公益济、光绪十年湟源县方平、光绪十年天水县晋吉、光绪年月皋县李复昌、甘肃宣统年月宁郡三义、河州伍拾两匠王、塔城民国乙丑光华银炉、民国十一年和盛官银局、兰州长芦、古浪县等二十余种五十两大元宝;甘肃天保炉光绪年造、民国年造、民国壬午年造与甘肃天祥炉宣统年造等五十两甘肃方宝;秦州裴兴成、西和恒丰(图5)、秦安纹银、街泉县、意兴成(记)、天宝兴(记)、碧口同兴义等十余种十两圆锭;秦安厘局(税)、皮羊市马计长五两、甘肃官局足纹、皋兰元宝形一两(图6)、甘肃官银炉张子鑫五两、甘肃官银炉张志刚七两、甘肃消银炉李吉安四两、甘肃匠重富海、甘肃匠王永安、甘肃匠李连祥五两、甘肃匠周兴元四两、西峯(峰)镇全兴德五两、庄浪恒泰五两、预城冯吉三两、灵州程铺四两、固原王太、泾州福盛四两、静邑邓记四两、通渭匠王健昌四两、渭邑张川四两、金城昌记二两、酒泉成兴银局四两、酒泉钱盛银局四两、靖邑复兴张记四两、甘肃导河商会监造五两、甘肃省河州城福盛公三两、甘白记一两、伏羌县王振镛五两(图7)等110余种五两及以下圆锭;盐捕党学仲二两、茶课雷浩、临潭县、镇原路朝鸣一两半、文县路朝鸣二两、庄浪路朝鸣二两、西宁府董义正二两、西宁府王振镛二两、碾伯董义正、凉州府王翔凤二两、宁州王维桂二两、宁州赵秉礼二两(图8)、宁夏县王维桂二两、正宁路生奎(路生池)二两、河州路正义(王元)二两、皋邑义成仁二两、礼县麻凌翰二两、甘州董祥四两、乾隆五十年三月西宁府匠董自孝等60余种花生锭。

图4 乾隆□年十二月华亭董祥五十两银锭

图5 西和恒丰右铭文十两圆锭

存世量少但形态多样

银锭的铸造,历朝历代皆取决于民,并不像铸造铜钱一样专属朝廷所掌控。从甘宁青地区出土发现与传世的银锭实物来看,除所见极少数五十两大元宝外,大部分银锭都是通用全省的小型银锭。主要集中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它保留了原始称量货币的特征,手工作坊,自由铸造。有银锭铸造以来,多个银炉遍布区域各地,每天都有不少银锭被生产出来,也有无数的银锭被无情熔化。清及民国时期,在该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银锭应是乾隆年间的华亭五十两银锭。而在清、民国时期,甘宁青区域内大部分地方是设有银锭铸造机构的,从其目前所见银锭实物戳记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铸造地有:兰州、皋兰、酒泉、凉州、山丹、陇西、伏羌(甘谷)、秦州、河州、阶州、泾州、平凉、通渭、宁夏、固原、西宁等;铸造机构有:甘肃银楼、甘肃公益炉、甘肃销银炉、甘肃公估局、甘肃平市官钱局、厘金局、盐捕等等。

图6 皋兰元宝形一两银锭

图7 伏羌县王振镛五两圆锭

图8 宁州赵秉礼二两花生锭

甘宁青地区银锭虽存世量不多,但形态多样,造型优美,种类复杂,内涵丰富,它以其鲜明的地方特点在中国银锭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协饷银银锭是甘宁青地区独具特色的协济性银锭。清政府调剂国家财政分配是采取解协饷制度,甘肃是受协饷的省份,只需应付清政府分配的各类协款而无需上缴中央国库。这类银锭锭面上一般都堑上“甘饷”等标志性文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银锭的特点。二是本土银锭铸行机构多元化。从甘宁青相关文献记载与遗留银锭锭面铭文所反映出的内容来看,甘宁青银锭铸造发行机构达十余家之多,主要有官钱铺、官银钱局、官银号、公估局、厘金局、盐捕、盐茶厅、马营监、官银炉、公益炉、销银炉、钱庄、票号、平市钱局、商会等。三是甘宁青银锭锭面文字大多模糊不清。這主要与当时的铸造水平有关。铸造打戳记时的缺陷和使用习惯所造成的磨损,使得好品相的甘宁青银锭就十分难得了。四是甘宁青银锭戳验较多。从存世银锭来看,全国大多数省份的五十两大宝和十两圆锭基本都采用墨笔批注,只有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极少数地区采用直接加盖戳记的方法进行批注,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简单粗暴”。在部分存世的甘宁青圆锭上,经常可以看到在原铭文上加盖有“公估”“估”等字样的现象。五是甘宁青银锭铭文复杂。这一时期的银锭锭面上一般会钤上收入来源、铸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名等铭文。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铭文相当复杂,没有一定的定式。

甘宁青银锭遗存数量不多,其用途主要是外省协饷、地方留存、上解省库与商业用银。

总体来讲,甘宁青地区银锭的产生是受外省银锭铸造的影响而产生的。甘肃协饷银锭(即甘饷)是外省协济甘肃财政的协济性银锭;而受陕西槽锭的影响而产生的甘肃槽锭(即圆锭)则是甘肃各地主要的流通较为广泛的银锭;受四川圆锭的影响而出笼的甘肃川式银锭则是甘肃银锭中较少的个别现象;型似河南腰锭又似花生的甘肃花生锭则是甘宁青地域独具特色的地方性银锭,也是甘宁青各地官府采用的税银器型之一。

猜你喜欢
银锭庆丰金条
Realization of arbitrary two-qubit quantum gates based on chiral Majorana fermions*
明代“金花银”银锭元素组成的无损检测分析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金条失窃案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科学地研究中国古代银锭——读《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
如何付工资
AltBOC navigation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
A new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 NS-2*
袁庆丰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