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氣,立夏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立夏又称“立夏节”“春尽日”,此时温度升高,雨水充沛,这个节气也象征着农作物进入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
立夏吃过午饭后,有“秤人”的习俗。古诗曰:“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秤高悬坐竹篮。老小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固定一个篮筐或是凳子,大家轮流上去称重,司秤者会说不同的吉祥话。古人相信在立夏称重之后,夏天就不再怕热,因而也不会消瘦了。
立夏“秤人”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三国末期,后主刘禅治下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司马昭见蜀汉日益衰弱,决定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大军三万余人兵进沓中。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将他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给了他很多封赏。刘禅从此心安理得地在魏国重新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刘禅不仅没瘦反而重了20多斤,而这天正好是立夏日。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是说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北方立夏常见吃四种面食:
面条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人讲究吃面,意在庆祝小麦丰收。据说立夏吃面的习俗源于晋代。那时,祖先从北方搬迁至南方,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欢快,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夏面新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春卷
人们不仅在立春吃春卷,多地在立夏也有吃春卷的习俗。春卷又名薄饼、春盘、春饼,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春卷是用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将制好的馅心摊放在皮子上,再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春卷皮薄酥脆、馅心香软,别具风味。立夏吃春卷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眷恋热爱,以及对即将来临的夏天的深切期待。
夏饼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现代多以海蛎饼代替。在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
扒糕
老北京人立夏时要吃扒糕。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饼,是传统特色夏季风味食品,流行于北京等地,品种主要包括河北深泽扒糕、楚旺扒糕、行唐扒糕等。扒糕是将荞麦面粉熬成灰色糊状,拍成小饼放入凉水盆中,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麻酱、香油、香醋汁,点缀胡萝卜丝,再加点芥末、辣椒与蒜末味道更佳。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此时茶树春梢发育最快,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时节南方常见传统美食有:
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加入一些当季蔬菜,立夏日露天煮饭,分送给舍米的人家,祝福吃了这碗饭的孩子身体健康,不易生病。
立夏饭通常有两种,有的用五谷杂粮,如红豆、 黑豆、青豆、黄豆、绿豆等五色豆搭配着白粳米煮成“五谷米饭”;也有用糯米(白粳米)搭配着豌豆米、蚕豆、春笋、胡萝卜、香菇等佐料煮成的“五色米饭”,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立夏饭的食材也会有所差异,但都有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立夏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前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象征生活圆满、红火。除了吃,还有“挂夏蛋”的习俗,将煮好的“夏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网兜中,或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同样有消灾降福的美好寓意。
脚骨笋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传说立夏的时候吃脚骨笋,可以像竹笋一样日日生长,宁波有一句老话说:“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做“脚骨笋”最好是野山笋或者乌笋,重点在于形状,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
嫩蚕豆
农谚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立夏以后正是青蚕豆上市的时节,在江苏不少人家会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蚕豆在王祯的《农书》上有“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之说。在每年五月份蚕豆成熟的季节,许多人家拿蚕豆当菜又当饭。苏北人对蚕豆情有独钟,在鲜蚕豆上市季节,常拿来炒咸菜、烧笋丝汤吃。此外蚕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蚕豆,是讨“发”的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