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云学习妙用比喻

2023-05-12 14:31刘启芳
世纪风采 2023年5期
关键词:陈云比喻工作

刘启芳

善用妙喻是领导人话语体系中的璀璨宝石,显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力量。陈云善于运用比喻来解读、描述或佐证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思想观点,彰显了其公仆情怀、处事原则及领导艺术。

一、用比喻形容工作方法:“拿钥匙开锁进屋”

陈云经常提到:“有了正确的决议案还不够,要把正确的决议运用到群众中去,成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还必须经过一种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陈云这里提出的工作方法主要是指如何最大成效地发动与组织群众。在具体的实践中,陈云发现有些党员或支委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不太懂得群众”,进而也不能让群众更好地懂得工作要求和指示精神,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为了更好地认识、运用、改进工作方法,陈云经常会应用很多形象的比喻,耐心地进行教育。

“这好比锁着的两扇大门,我们要进屋子去,一定要个钥匙来开那把铁锁。”就是其中的生动比喻之一。1933年1月,陈云到达苏区后,继续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并继续发展上海工作时初步形成的一些正确思想,开始了局部地纠正“左”倾错误的斗争。在深入调查中,陈云感到基层党和工会的干部在领导作风和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即不去了解工人的想法和情绪,不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空谈原则而不联系实际。为了增强大家对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他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在文中,陈云指出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十分呆板,不会具体活泼地领导”。陈云评价说“这是很不好的领导方式”且“阻碍工人的积极性”,会导致工人对“工会领导产生不满意”。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陈云就形象地提出了“拿钥匙开门进屋”的比喻。这个钥匙就是工人最愿意、最高兴做的工作,只有找准了这把钥匙,才能找到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子;只有抓住这个环子才能推动支部工作,推动全盘工作。

为了找准这把钥匙,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在中心苏区,“一切为着争取前线上的胜利”是“群众心坎内所要求的口号”,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积极响应,取得了“六万三千名新战士武装上前线,全苏区节约粮食、借谷捐助运动也得到伟大的成功”。反观游击区域,群众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就变成了反对国民党白军杀人、强奸、抢劫,反对地主催租逼债、牵牛牵猪等等眼前不能忍受的压迫和剥削。在这种环境之下,再机械地像中心苏区一样进行“扩红突击”“借谷运动”,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成绩,甚至不能发动群众,更说不上发动觉悟还不够的群众。

“这个钥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改造的,因而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态。1934年6月7日,陈云在《建立白区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提出:“一切工作方法,必须随着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形来决定。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参考党中央各种决议,同时要审慎地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来提出适当的口号,灵活地运用各种工作方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抗日战争时期,陈云更加清晰地指出:在华北民运工作中,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是民运的“发动机”,“民主、民生斗争是根据地内发动民众的钥匙”。那么,民主、民生是关系群众的切身问题,不只是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事,也不仅仅是吃穿等大的問题,也包含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如普遍缺少农具、缺少劳动力、卫生条件不好等等小问题。要知道“农民的一些问题,在我们有的同志看来是很小的事情,可是在农民自己看来却是很大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大的问题,也要帮助群众解决小的问题”。

二、用比喻说明矛盾尖锐:“挑鸡蛋”“走钢丝”“挑炸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整个国家底子薄,任务紧,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而且矛盾尖锐,很多问题的解决面临着两难的选择。陈云在多次“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幽默风趣,妙语迭出,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透彻地阐明了所面对问题的性质,为切实解决矛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也鲜明地体现了他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

1950年5月,陈云描述解决工商业困难的形势时这样说到:“现在政府挑的是‘两筐鸡蛋,不要碰破一头。”一年后,陈云针对财政收不抵支可能带来的市场、物价波动时形象地比喻:“这边一个杠子,那边一个杠子,中间一根铁丝,我一只手拿着一个沙袋在铁丝上走,很不好走!走不好就要翻掉!”1953年10月,陈云这样描述当时面临的困境: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三个时段,三个不同的矛盾,三个相似的比喻,特点鲜明。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这样评价陈云:他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住要点。毛泽东的这个评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陈云一起共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对陈云在上述三个问题上的精辟论断的一种赞扬和总结。通过对这三个问题具体内容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到陈云这几句比喻的妙处所在。

第一个是在限定条件下解决问题,力求全面兼顾。工商业在通货膨胀制止以后,遇到了短暂的停滞期,这种局面亟需打破。帮助工商界渡过目前的难关,主要是要拿出一笔钱来。发钞一多,虽然物资不缺,也还是有物价波动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陈云强调,调整工商业的若干办法,应该在稳定金融物价的基础上进行。金融物价稳定对工商界和绝大部分人民是有利的。因此,物价稳定的大政方针是绝对不能动摇的。为此,陈云提出了避免“两个错误倾向”,采取细致的措施,使加工订货和收购土产等办法与稳定金融的政策相辅而行,两头兼顾,齐头并进。到1950年下半年,全国的工商业即开始活跃起来,据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大中城市统计,1950年下半年私营工商业开业户数超过歇业户25223户。市场成交量增加,城乡物资交流增进。全国各城市的货物成交量,从6月份起逐月增加。上海棉布成交量10月份较5月份增加了10倍。陈云在回顾1950年的工作时着重强调在千头万绪的财政经济工作中抓住重点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去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统一财经之后,物价稳定了;调整工商业,工商业好转。只此两事,天下大定。”

第二个是未雨绸缪,提前预防。随着经济建设准备工作一步一步地加强和继续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财政上收不抵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看来,抗美援朝、准备建设都是拿出的钱很多;而稳定市场,就是物价不能波动,票子不能多发。处身于这对尖锐的矛盾中,他大有如履薄冰之感。为此,陈云提出了减少不必要开支、紧缩货币发行量的意见,得到中共中央的支持,并决定推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陈云参与了此方针的具体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的一切方面实行节约,具体到开展具体工作的原则方法、设备购买与使用、机构清理、原材料利用、资金周转,并成立视察组加以考核。

在增产节约运动发展进程中,不少机关和单位存在严重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为此,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以事实和数字证明此举切实减少了浪费、偷漏,推动了增产节约。为此,陈云如释重负地说道:“现在三月已经过去了,但是情况很好。如果问我睡好觉睡不好觉,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睡得很好,因为财政部现在还存着七万亿。”

第三个是果断决策,谨慎推进。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就业人数大增,社会工资量大增,城市和工业对粮食的需要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生活的改善,食用粮增多,加上自由市场的存在和投机商的推波助澜,社会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粮食问题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时遇到的复杂而棘手的突出难题。陈云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他提出在进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要兴修水利,在丰年储备粮食以防止和应付水旱灾害,还要修筑铁路以保证粮食调剂。在考虑1953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时,陈云又曾几次提出可否征购粮食的问题。终于,到1953年6月,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最后时刻。此刻,陈云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掌握了一本有关粮食购销情况的明细账。经过反复测算,把各种可能考虑在内,陈云最终下决心提出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配售的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统购统销”。为了保证该项措施的顺利执行,陈云指挥了粮食统购统销的部署与落实,把这件“很艰巨、很麻烦的工作……很大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很大的政治工作”顺利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到1954年二三月间,胜利完成了当年的统购任务,一举稳定了粮食局势,扭转了粮食市场上国家购少销多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的8年间,陈云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想观点。这几个比喻是陈云处理棘手问题的形象体现,显示了陈云不惧困难、善抓关键、兼顾各方的智慧与担当,也突出了陈云实事求是、追求综合平衡的根本思想。

三、用比喻表述思想观点:学习“应该像扭秧歌”

陈云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典范,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陈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了很多经典通俗的学习方法。1969年,陈云到江西“蹲点”调查,随行所带最重要的就是书本。所以,在这期间,陈云几乎每天都在看书。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和人交流有关学习的经验,其中两次提到学习要循序渐进,注重反复。1970年,小女儿陈伟兰到江西看望陈云,并陪伴他生活了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陈云不仅自己每天都在读书,还要求女儿和自己一起读书,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然后是《哥达纲领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当时,伟兰读这些著作有些吃力,陈云就换了《毛泽东选集》,并从《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代表篇目学起。陈云不仅根据伟兰的理论水平推荐合适的书目,还经常有意识地传授读书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耐心细致地向伟兰讲述他的理解。陈云说:与马克思等人不同,毛泽东的著作写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比较容易懂,这就像扭秧歌,“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一步,学习的过程也要进进退退,退退进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搞扎实,如果进得太快,就不会真正地学懂”,不能像开汽车,一溜烟往前跑,两边景色一晃而过,那样印象不会深。

陈云继续在江西开展考察活动时,也注意到了教育的问题。当时,知识分子和教师在社会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批判,他们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但是,陈云对此却非常清醒,一再强调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化工石油机械厂下料一班学习时,陈云得知工人张德新是大学毕业生时,就鼓励他“要在生产和工作中好好发挥作用”。1971年6月的一天,陈云从《江西日报》上看到南昌市第十九中学“复课闹革命”、教学改革搞得好的消息后,不顾暑热,前去参观考察。在同教职工座谈时,陈云指出:教学改革,要朝着有利于学生向德、智、体三个方面发展的方向去改革。办好一所学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依靠党的领导,要有好的教师,还要有好的教材。这时,学校负责人拿出一套新编的教材,陈云接过来,翻看后说:“编得还不错。”接着,又补了一句:“我觉得内容还浅了一点,要加深些。你们讲课时,还要补充一些知识去讲。”临别时,他要了一套课本带回去看。回到青云谱干休所,陈云花了好几天时间,看完这套课本。在同化工石油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老师座谈时,陈云说:“教材是个大问题,你們不要小看啊!”当老师们谈自己的教学体会时,陈云再次提出了“扭秧歌”的比喻。“秧歌舞向前走两步,然后退一步,扭起来很好看。教书要形象生动,你花了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课,也要给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还退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说完,陈云意犹未尽地补充道:“千万不可以像开汽车,一溜烟地跑哟。”

比喻形象生动,引入深思。善于使用比喻,既体现了陈云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的个性特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展示了他巧妙阐释重大问题的语言艺术,文字间彰显着使命担当和赤子情怀。通过比喻,陈云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拉近了与干部群众的距离。

猜你喜欢
陈云比喻工作
比喻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不工作,爽飞了?
比喻最爱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选工作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