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杰 罗爽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打破固有公式化、标签化、宣教式的条框和藩篱,用真实构建框架,以生动的视听语言、精巧的叙事策略、鲜活的荧幕形象直击观众灵魂。例如:以《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等为代表的精品力作,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题材选择、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契合了人民群众对优秀电视剧文化的精神需求。《人世间》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把镜头对准普通大众,反映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性为核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可信、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一大批反映时代气象,回应群众需求,弘扬主流文化的电视剧被交口称赞。以情感共鸣、艺术表达、价值传递三重统一达到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人世间》,塑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引起破圈层的社会讨论。该剧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改革史,也是一部温暖厚重的百姓生活史。这部为普通人民“写诗”的电视剧,引发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共情,其创作方法和价值取向值得深思,从叙事策略上呈现自身特点。
《人世间》改编自梁晓生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原著取材于中国近五十年的社会大变革背景,充满戏剧性的社会现实为小说《人世间》提供了宝贵的故事素材,百万字小说为电视剧改编提供了文学保障。这部从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作品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由文学跨界影视,结合电视文艺审美,成功将文学力量与光影魅力相结合,打造了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文艺精品。原著也从小众专业阅读扩展为全民社会阅读,成为一种火热的文化现象。此外,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严肃文学影视精品化提供了坚实保障。电视剧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锐意扩充,辐射到各个阶层,对中国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深度刻画,正如导演李路所言:“国家的变化发展大家感同深受,我们不应该忘记基层群体的劳动和付出。”《人世间》向文学致敬,向踏踏实实的劳动者、建设者们致敬,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在与原著一脉相承中增光添彩。严肃文学作品为影视的宏大叙事、精品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严肃文学托底的优秀影视创造必将成为新时代文艺精品影响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希望之一。
《人世间》描绘平民视角下“革命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宏大的时代背景通过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时空跨度呈现。剧中忠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故事在大三线建设与上山下乡中拉开序幕,父亲周志刚去往重庆建设铁路,大哥周秉义流向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女儿周蓉则奔赴贵州山区,叙事空间发生流动,在知青返城、高考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推动下,人物命运交错变化,广阔的地理空间丰富了文本的叙事内容,在跨区域的流动间展现着悲欢离合。这种空间的飞速变换,正是中国思想解放、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确立与国家发展下的现代性产物,现代性空间同时凝结着物质性、精神性与制度性。《人世间》海报上写道:“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百姓生活和史诗有种细微的矛盾感和冲突感,往往越是较大的时代跨度,呈现在荧幕上的都是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伟人、英雄角色。而《人世间》却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一户看似平凡的小家庭,以小切口书写大时代,勾勒出一幅时代变迁的全景图,传递出时代的洪流之声。时代景观和微观个体互相映衬,于烟火中见证社会变迁的沧桑之路,成功唤醒了普罗大众的集体记忆和时代情绪,使观众在温暖细腻的情感迸发中体悟岁月激荡,在心灵契合和精神共鸣中完成共情空间的编织。
《人世间》采用多线交错的叙事策略,以周家三兄妹的成长为主线,拓展到人际间的聚散邂逅、偶遇离别、悲欢离合等,亲情、爱情、友情丰富了叙事层次,辐射出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多重维度的社会关系,构建出立体的空间图谱。剧中人物命运相互交织影响,血缘关系的描写拓展到对社会关系的讨论中,从家庭聚散流离走向社会层面的相会相失,家庭矛盾的冲突以及社会关系的碰撞构建出跌宕起伏、真实鲜活的社会百态,随时代变迁,不同人生阶段呈现出社会身份差异,身份变化和选择差异让个体命运走向多样化。这种社会关系的交错发展又受社会变革力量影响,人物命运被裹挟于波澜起伏的时代洪流中,受到时代命运制约,与之共同沉浮,反映出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的冲突,进一步深化了大变革背景下人与人在社会关系变化中的思考和反思。此外,该剧在开篇及重大转折点通过精巧的旁白补充叙事层次,突破了单一叙事视角的限制,全知视角的补充对情节发展进行上帝视角般的俯瞰,画面感和史诗感得到强化。
“青春书写”是每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每一代的青春故事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它们深入人心的程度总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追求。《人世间》以“人”为故事内核,光字片的每个人都在时代中负重前行,他们在岁月淬炼下收获个人成长,在顾盼扶持中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深刻细腻地塑造了有血有肉、有肌有理的百姓群像,在跨时代的对话中书写青春,拥抱生活。于老一辈而言,这是一次对时代记忆的重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于青年一代而言,这是一次对父辈岁月的探索,它贴合青年社会生活的心理映射,具备青年人奋斗情怀的共鸣点,亦是将个人与时代重新构建、关联的纽带。通过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像的情感符号,唤醒集体共鸣,官方话语和民间文化结合,宏大叙事下处处是细腻柔情,达到叙事平衡的最大公约数,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进入叙事语境,找到共鸣层,形成“破圈”之势,成为“新主流剧”。
《人世间》中视觉化、听觉化的多元符号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带领观众追溯时空,清晰地对“过去的时间”进行感知,构建年代记忆的话语空间,强化氛围塑造。《人世间》能交出“高分答卷”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对照历史事实在宏大的叙事脉络下进行精深的细节刻画,打造细腻真实、年代化的生活场景,搭建40000多平方米的“光字片”,跑遍东三省、大西北实景拍摄,仅布光的灯线就达70000多米。泥泞的街道、杂乱的房屋、土炕、大酱缸、夜壶、老式自行车、国营照相馆、室外天然冰箱……通过再现时代变迁的参照物呈现朴素真实的社会,各种年代符号叠加组成“氛围生成法”,还原出动人的年代感,处处可见的“小”“破”“旧”把时代的烟火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强化真实感是提升艺术感染力的前提,如果说时空背景和周家的变迁搭建出《人世间》的骨架,那么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则组成了这部剧的血肉。周秉昆在床上扭动穿棉裤的滑稽动作是东北生活的真实写照、“妈,你给我织条毛裤呗,我姐的这条太紧”复现了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图景、“六小君子”排队抢购猪肉留到过年团聚昭示着那个年代的朴素纯真……这些柴米油盐一样的情节都是物资匮乏年代常态化的生活情景,琐碎的“一地鸡毛”让密集的生活细节和浓厚的百姓滋味从镜头中溢出,饱满的世俗情景支撑起剧集的现实主义质感,成为打中受众标靶的重要一环。
主旋律电视剧承载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最终目的是让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百姓思想观念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认同。《人世间》通过艺术创新开启精品化路径,打造“主流价值+主流市场”双赢的新主旋律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价值观建构,与观众实现同频共振。
《人世间》人物角色涉及各个阶层的人物群像,大哥周秉义代表干部阶层,肩负工人阶级后代的责任感,为人正派,一生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家人放在第二位,而“忠孝两难全”的困扰是他绕不开的心结。周蓉则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先锋女性,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她追寻爱情、追寻自我,经历了坎坷的岁月,一直保持内心的耿直。主人公周秉昆从未走出过光字片,大半生处于社会中下层,他敦厚老实、善良朴素,忠于爱情、友情、亲情,也有着执拗与冲动的一面,普普通通却是个倔强坚韧的“平凡好人”。他们正直向上,又各有各的“不足”,是那个年代千万人的缩影。
“不完美”的好人和“非全面”的坏人在这部剧中都得以呈现,打破了表面好坏的壁垒,从特定的情镜中刻画出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善良、仁义、怯懦、冲动、嫉妒、贪婪等多种品性在剧中各种立体人物身上得到体现,深刻诠释人性真实的一面。剧中“六小君子”的深厚友情让人感慨万分,秉昆入狱后,好友们轮流照顾病重的周母更让人动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直豪爽、仗义的德宝夫妇为了多分房对昔日好友百般羞辱,甚至捏造罪名写下举报信,人性中良善和贪婪的复杂性跃然荧屏。龚维则曾是光字片可亲可敬的守护者,街坊邻里仰仗的“大檐帽”,在岁月的考验中,他逐渐失去了正直底色,与洗浴中心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应声落马。善恶交织是人世间真实的人性,善与恶之间的选择,探讨的是人性本无善恶,全在一念之间。
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塑造主要角色奋斗历程、取舍抉择搭建起影视文本和观众情感沟通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时代精神,激荡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对伟人事迹的叙述呈现立体化、平民化倾向,不仅还原英雄领袖人物的历史,同时进行生活化叙事、情感化构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展现的伟人亦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却在价值抉择中选择怀抱伟大理想,甘愿为高尚情怀奋斗终身,强化感染力,让受众更为深入地感知价值传递。
电视剧《人世间》直接把镜头瞄准“普通人”,鲜活化、立体化、多面化的人物塑造出近代中国底层百姓的鲜活代表,他们随时代洪流几经浮沉,却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取名为“仁义礼智信”的五条巷子,象征着淳朴的生活态度与珍贵的民族品格,从一开始,就为整个故事埋藏下中国人尊崇真善美的精神密码。主人公周秉昆正直善良、诚信可靠、有担当、讲义气,面对素昧平生突然发病的马守常,他主动脱下棉袄为其保暖并送至医院;不取分文把房子借给困难的朋友,不遗余力帮助他人;父兄不在的日子里留守母亲身旁,默默撑起周家……种种浓郁温暖的细节贯穿全剧,他身上的道义与担当难能可贵,熠熠生辉。《人世间》众多苦难交织,但在时代动荡中潜移默化地传达出广大底层百姓的温暖和善意、真善美的质朴情感、教育扶贫情怀、清风廉政、改革攻坚、集体主义精神与雷锋精神。
如原著作者梁晓声所言:“长期以来,我有如下愿望:为中国的工人们写一部作品,记载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与功绩;特别是他们在工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剧烈‘阵痛’以及所表现出的毅忍精神——也要抒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世间》将家族史的册页装订在厚重的民族史中,以小人物折射大背景,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描绘出一幅社会变迁的全景图,多维度、多方位展现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近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深刻勾勒出时代发展烙印,在人间烟火处彰显人民群众的道义和担当,在社会变迁中书写光荣与梦想。《人世间》视野广阔、文本厚重,讲叙了中国发展转型时期的苦难故事,极具艺术魅力地呈现出老一辈能担事、不怕事的胆气,凸显出锐意进取、矢志不渝的改革精神,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追寻良善、朴素温和的传统气质和坚毅不屈、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恢弘的大国形象值得宣扬,在黑暗中建设和前行的脚步也值得记录,坦然面对过去,讲好自己的故事正是中国影视剧的文化自信。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中国人民始终坚毅勇敢,昂着头颅,挺起脊梁,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自信坚定地走向新生活。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积极寻找价值导向和群众审美的契合点,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主旋律内涵,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树立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做到尊重现实、尊重真实、尊重生活本身。同时,不断走向大众,让主流价值表达更接地气,以平民化、下沉式的视角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形象,强化对底层人民的形象塑造和心灵发掘,以生活化、现实化的影视符号和文本语言搭建起理解的桥梁,从大众化的视角进行文本构建,以细腻动人的方式传递主流精神内核,寻找与人民群众产生精神共振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