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鸥,田雨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幼儿园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手教师对本职业的自我认知,自我驱动力与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体验[1]。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师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和心理压力颇多,特别是初任的幼儿园教师,在面对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工作,期望与现实之间的不平衡使他们有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其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进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增量提质的阶段,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对提升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因此分析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帮助其提升职业荣誉感,对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太原市的幼儿园初任教师发放问卷收集资料,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位于山西省境内中央区,辖6区3县1市,根据目的取样,研究选取太原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工作时间在三年内的初任教师为被试,利用问卷星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74份,回收问卷148份,回收率为85%,剔除无效问卷2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28份,有效率为86.5%。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参考丁洁设计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3],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题目两部分,其中题目包含职业自知感、职业获益感与职业动力感三大维度,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
太原市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平均分M=3.55,SD=0.63,调查对象在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得分均超过中等分值3分,从高到低排序为职业获益感(M=3.69,SD=0.69)、职业自知感(M=3.67,SD=0.61)、职业动力感(M=3.30,SD=0.72)。因此,就本研究结果来看,太原市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良好,职业自知感与职业获益感分值较高,职业动力感分值相对较低。
职业自知感是个体对自我职业以及符合所从事职业角色规范程度的认知。职业获益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喜欢程度,认为有价值,从而获得满足的积极情感状态[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初任教师在职业自知感与职业获益感上分数较高。其中97.66%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巧水平是合格及以上的;75.78%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快乐来源于学生对自己的喜爱。这说明调查对象对所从事职业有着积极的情感认知,认可学前教育对国家、家庭、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为其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也与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息息相关。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教师基本权利保障逐步完善,这使初任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价值,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
职业动力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获得成功的期望,以及不调动工作,不离职的意志倾向[3]。在本次研究中,19.53%的初任教师明确自己在工作上应该努力的方向;而愿意将幼儿教师当作一辈子职业的初任教师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2.55%;51.56%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工资待遇不成正比。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教师个人认可以及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宣扬学前教育的价值,但是现实情况是,幼儿教师缺少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与途径,职业上升空间受限,对未来发展产生迷茫,教师工作动力不足,严重的会产生离职倾向。
1.幼儿教师陷入低收入“窘境”,基本生活需求难维持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是一个不争事实,成为影响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幼儿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幼儿教师的工资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都普遍较低,与其他学段教师收入差距悬殊[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初任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75.78%;不同收入水平的初任教师在职业认同及三维度上的得分也不同,且呈现出职业认同及三维度得分随工资水平提高而逐步提高的趋势。这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初任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低,低收入与高付出的不平等给幼儿园初任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生活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初任幼儿教师的工资难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而影响其职业认同。
2.“同工不同酬”问题突出,教师权益难保障
在近几年的人大代表会议上,多次有代表提出要尽快解决我国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短缺的问题。编制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没有编制的初任教师在整体的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有编制的初任教师,在面对幼儿教师编制数量缺口较大的境况下,很多地方政府采用劳务派遣、临时聘用的方式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这就造成非在编教师在工资、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社会地位等方面远低于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现象屡见不鲜,非在编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其职业认同也相对较低。
1.城乡差异显著,教师队伍难稳定
城乡发展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上,也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在本次调查中,农村地区教师职业认同得分(M=3.13)显著低于城市地区的教师(M=3.65)。虽然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率有所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城乡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但总的来说,城乡差距仍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农村幼儿初任教师相较于城市幼儿初任教师,在享受到的资源配置、经济收入、专业发展途径、社会地位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农村地区缺少对幼儿初任教师的吸引力,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因而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
2.幼儿园性质不同,教师发展路径差异大
幼儿园有公办与民办之分,其差异也十分显著。当下,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国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学前儿童入园率需求增加。因此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机构配置上也出台相应的调整措施,如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建立。民办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由于园所性质不同,公办与民办园在办学条件、教师权益保障、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薪酬水平、社会保障、社会地位乃至工作强度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其专业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在本次调查的幼儿园初任教师中,公办园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得分(M=3.73)高于民办园初任教师(M=3.44)得分。这说明民办幼儿园的初任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阻碍较多,职业归属感与满足感不强,其职业认同也会降低。
职前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除了要掌握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唱歌、跳舞、弹琴等一些实践性的技能应对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因此职前教育对初任幼儿教师来说既可以丰富充实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能提升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与认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的初任教师得分(M=3.60)高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初任教师(M=3.32),尤其在职业自知感维度上差异显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学前教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能;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5]。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具备专业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经济水平是影响个人对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发展经费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其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备。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面临分配不均问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显著。在本次调查中,太原市大部分初任教师的工资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在高付出与低回报的境况下导致教师的职业动力感逐步降低。因此扩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比例,健全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财政保障体系至关重要。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只有各级政府担责出力,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教师提供长效、稳定的待遇保障支持,才能扩大学前教育的“内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才智。
2018年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提到:“民办幼儿园应该参照当地公办园的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制定工资标准,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着力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公办教师在编标准数额,提高幼儿园公办教师在编比例,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提供在编机会;其次在稳步提升公办园在编教师福利标准的同时,也要逐步完善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及民办园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立足教师同工同酬的基本立场,不以编制定“高低”;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民办幼儿教师政策倾斜,着力解决其晋升难、社会地位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从而满足教师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差异制约着我国学前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影响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解决好幼儿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才能稳定幼儿教师团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国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财政支出力度,有意识地向发展困难的农村地区幼儿园给予财政支持,推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各县级政府也要多渠道筹募教学经费,跟进完善幼儿园基础设施的配置,营造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针对乡村地区教师职业认同感低、流动性强及社会保障难落实的问题,国家政府应设立系统的师资招聘及管理体系,确保教师工资及各种福利按需、按时、按效发放,稳固教师队伍建设。最后相关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农村地区初任幼儿教师参加省培、国培的比例,组织农村幼儿园初任教师到城市幼儿园观摩学习,城市幼儿园也可分配一些优秀教师下乡指导,实现城乡帮扶,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地区幼儿园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
幼儿教育的综合性与专业性较强,在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要求初任幼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活动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特别是非专业的初任幼儿教师,由于缺少职前的专业培训,因此必须在就职后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情意。幼儿园必须承担非学前教育专业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同教师的差异化培训,组织教师帮扶小组,帮助非专业初任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其专业情意,提高职业认同。
综上所述,太原市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因素阻碍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主要表现在初任教师职业动力感低。因此,继续加强太原市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满足感,推动太原市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