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2023-05-10 21:52李发亮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段规律育人

李发亮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需求, 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实践需求, 是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3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 这项时代课题是根据学校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以促进思政课建设和发展为目的的重要育人工程。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需要运用科学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法,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探索出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为有效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系统育人工程, 落实好这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理论上梳理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树立系统思维逻辑, 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社会关系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2]。 马克思运用系统思维深刻剖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 要善于用系统思维的观念来整体把握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处理思政课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尤其是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 更要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由此, 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 要树立整体性思维, 接力培养、 上下贯通、 形成合力, 整体推进一体化建设。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 要用系统思维来剖析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论逻辑, 精确梳理出一体化内部存在的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 整体性认识其规律和逻辑关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这有利于深度剖析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层次性、 逻辑性、 完整性。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可以促进不同阶段思政课之间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结合, 有序推进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二)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 认识是一种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引, 根据思政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 分学段来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把握思政课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对于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 要用系统、 全面、 客观认识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大学阶段大学生认知思维相对成熟, 抽象思维活跃, 理论性学习能力强。 高中阶段高中生认知思维逐渐成熟, 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初中阶段初中生认知思维表现在体验性的学习方面, 是思想形成的起始阶段。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处于启蒙阶段, 感性认识突出, 多注重于道德情感的培育。 在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要贴近学生的德育实际发展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 看到学生认知思维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用整体思维和发展眼光来看待思政课教育教学。 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变化和理解能力变化, 统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师的教育规律, 学生的成长要和教师的教学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做好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构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育体系。

(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认为, 作为个体的人, 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全面自由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落脚点, 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理基础。 目前, 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发展不均衡, 年龄差异、 认知水平、 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也不同, 这些势必会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造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内容的衔接度不够。 因此, 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 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为价值引领, 创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系统思维的贯通, 精准分析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内在联系, 着力解决不同学段的内容重复问题。

针对不同学段知识的广度、 深度、 角度问题, 构建逐渐推进的思政课内容结构。 加强各学段之间的教研活动一体化, 推行互助式备课, 定期举办同上一堂课活动, 努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备课的深度融合, 同向推进、 同向发力,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 最终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是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 基于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针对各学段之间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的问题, 需从以下三方面来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聚焦育人目标, 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教学目标的完成关乎教育的成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肩负铸魂育人重任, 必须聚焦育人目标, 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1.要有目标引领意识, 精准落实好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以各学段思政课设定的育人目标体系为课堂教学的基本遵循, 注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通过思政课堂, 在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性、 在初中阶段根据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 在高中阶段根据高中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 在大学阶段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 实现不同学段的思政育人目标。 各学段要精准把握育人目标, 对接和落实好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要有“金课”建设意识, 着重打造不同学段的思政“金课”

各学段教育主体要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课程体系要求, 积极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统筹好思政课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梯度式衔接的关系, 搭建好跨学段、 同学段、 邻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和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挖掘地方和校本资源, 打造具有学段特色、 地方特色、 校本特色的思政“金课”。 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手拉手”共建行动, 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协助各学科专业课教师优化课程教学大纲, 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助推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3.要有协同育人意识, 全面推进一体化育人

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育人的有效支撑, 各学段教育主体必须树立“大思政课”格局意识, 积极构建思政课育人的大格局。 各学段学校要善于依托一体化建设联盟和指导委员会, 积极推动教研集体活动一体化建设, 即依据思政课程内容和社会现实需求, 围绕相同、 相似思政课主题定期开展互助式活动以及思政课“大比武、 大练兵”活动, 有效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和无缝衔接。 要携手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建设, 积极开展师生实地参观和研学体验活动, 通过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思政课堂实效。 学校、 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育人目标形式上虽有不同, 本质上却有一致性, 要创新育人方式, 积极构建三者在价值观、 综合育人、 文化认同上的一致性, 精心设置好三方协同育人活动, 凝聚三方育人合力, 促成思政课育人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遵循教育规律, 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教育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支撑教育实践的系统化观念和理论化认识。 深刻认识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能够把握好教育的逻辑关系, 将思政课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段落细落小落实, 从而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遵循思政育人规律, 系统化推进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遵循学科育人逻辑,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育人的思想工作, 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 非感性的、 非现实的个人, 而是具体的、 感性的、 具有历史规定性的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 思政教育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但是学科育人是有一定逻辑思维的。 对于思政课育人而言, 不同学段、 不同学校、 不同对象, 其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很大差异, 要善于系统分析、 层层把握, 把“一体化”理念贯穿于不同学段、 不同学校、 不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之中, 不能片面化、 概念化、 碎片化地简单处理, 而是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推动思政育人方式和手段的变革, 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体现思政育人的时代化。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目标设计、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集体备课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构建, 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一体化育人效果

从本质上来看, 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一个复杂、 动态、 有章可循的过程, 比如经过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证实, 人类的身心发展、 心理机能、 大脑皮层的发展顺序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具有不可跳跃性和不可逆转性, 学生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变化具有阶段性、 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 理解和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只有充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 在遵循学生内在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最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手段, 才能有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实效。

3.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 坚持一体化育人导向

思政课建设规律揭示了思政课程所包含的本质内涵的必然联系, 思政课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到其自身规律的影响和支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强化思政育人的目标导向, 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坚持思政育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做到知行合一。 要坚持创新导向, 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需要, 更新思政育人理念、 方法和手段, 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性, 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导向。

(三)强化师资队伍, 融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建设重在强师。 思政课教师是一体化建设的依靠者、 承担者和实施者, 是建设好思政课的主要力量和承载主体。 为确保思政课一体化有序推进、 有效落实, 必须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师资水平,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 业务能力精湛、 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树立协同理念, 增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意识

各学段之间的思政课教学出现的纵向脱钩、 横向失联、 越位缺位的现象,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融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自身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增强“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协同理念和融通意识, 提高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敢于打破思政课教学各学段之间的围墙和藩篱。

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长期性、 复杂性和艰巨性,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一体化意识, 贯彻落实好党中央、 教育部、 省委和省教育厅有关一体化建设的决策部署。 可以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发团队, 开展教研项目联合攻关等活动。 联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 适时开展同上一堂课, 形成协同效应, 切实增进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 在沟通交流中研讨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等, 掌握各学段的教学实际, 确定适宜本学段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统筹做好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规划与分段安排, 确保各学段思政课既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 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深度融合。

2.注重共建共享, 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能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和“头雁”效应, 利用高校丰富的思政资源, 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对教研体系、 培训体系、 队伍建设等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 发挥好示范、 引领、 带动作用, 建立思政课文献资料库、 教学案例库、 思政名师数据库等, 借助信息化手段, 将线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信息化, 打造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资源共享模式, 做到共建共享。

搭建思政课备课和集体教研平台。 通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听课、 磨课、 议课、 评课等形式, 开展教研互动和合作, 相互了解、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克服各学段思政课教育孤立、 零散、 脱节的不良现象, 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

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培育体系。 要统筹协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各学段的培训目标、 组织领导、 资源配置等, 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全员培训, 推动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教学内容主题、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能力等教研质量提升的良性互动, 帮助各学段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技能, 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总之,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育人工程, 需要构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 形成育人合力。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来看, 在跨学段、 跨学校、 跨区域统筹推动进程中, 在理顺机制、 完善体制、 搭建平台、 优化师资等方面, 要勇于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 倾力打造上下衔接融通、 螺旋式分层递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模式, 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学段规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巧解规律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