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孟凡闫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201418 E-mail:zpwy8922768@126.com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的扩大,进城务工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了中国留守儿童规模日益增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了社会待解决的重要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被留在农村成长的儿童[1]。由于农村文化背景、教育资源、教育观念以及父母缺位等特殊处境,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学习懈怠、成绩不良、逃学以及厌学等现象,甚至引发抑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因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并探讨提升路径,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积极生活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习投入作为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关键要素,主要是指涵盖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和积极饱满的情感状态于一体的学习过程[2]。研究表明,学习投入是特殊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3-4],学习投入度低会引起各种学业问题,如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拖延、辍学等[5],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未来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
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是基于学生视角提出的一种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从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6]。教师作为学生学业生活中重要“引路人”,其情感支持对学生的学校参与度、学习方法和学业自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学生面临学业成绩不理想、课业难度较大、自信心受挫等困境时更是发挥重要缓冲作用[7]。不同研究者从单一学科的角度以及网络学习视角验证了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显著影响[8-10]。教师情感支持几乎影响所有青少年儿童,本研究中留守儿童面临的特殊环境使得教师情感支持的作用更加重要。留守儿童由于普遍缺乏父母陪伴和引导,更容易在学业困境中产生习得性无助,而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满足留守儿童基本心理需要,促使个体内生动机的挖掘,从而对学习投入产生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本研究的H1:领悟教师情感支持能正向预测留守儿童学习投入。
日常性学业弹性是学业复原力的引申概念,因为相较于学业复原力所研究的特殊群体,日常性学业弹性将研究群体扩展到面对学业困境的所有学生,其主要是指学生在面临日常学业困境时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11]。留守儿童由于本身亲子依恋的缺失会使其在学习困境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挫败感,从而导致其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自信,日常性学业弹性遭到破坏[12]。在这种情况下,依恋理论认为,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教师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弥补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缺失,从而支持学生获得认知学习能力,促进日常性学业弹性的培养。也有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支持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心理弹性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13],使其对自身解决学业困境的能力产生自信,表现出更高的日常性学业弹性[14]。另一方面,以往研究表明了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学习投入的正相关关系[15]。在面临学习困境时,相较于部分同学选择抱怨、逃避、放弃等消极行为,日常性学业弹性较高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积极性应对方式,比如寻求他人帮助、寻找解决路径、自我激励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业生活中获得更强的学业成就感和掌控感,激发更高的学习投入[16]。并且,依据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学业弹性属于适应认知层面,可以通过缓解留守儿童不适应行为倾向,从而提升学习投入。据此,提出本研究的H2: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日常性学业弹性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
希望感是一种认知性情感,指的是个体对美好目标或关系有积极期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来源于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包括学习、家庭、人际、社会等[17]。研究表明,儿童感知到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可以帮助其培养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促进希望感的培养[18]。对于缺乏家庭支持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情感支持可以使其在学业困境中获得鼓励,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保持追求目标的动力,从而促进希望感的提升[19]。并且,在教学环境中希望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激励性的积极情感,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呈正相关[20]。Hansen等人也指出,希望感更高的学生面临学业困境时依旧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成功,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路径,并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21]。据此,提出本研究的H3: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希望感影响留守儿童学业投入。
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作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其提高学业参与度、环境适应性和学业表现等。虽然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提升留守儿童的日常性学业弹性或希望感,从而影响学习投入,但以往研究表明,日常性学业弹性与希望感之间也存在相关性,而非简单的并行关系[22]。研究表明,高日常性学业弹性会促使留守儿童在面临学习困境时秉持更主动的处理态度[23],最大化利用他们所能支配的环境和情感资源缓解留守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24],并主动参与群体交往,促进希望感的提升。此外,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认为,适应性认知会促使适应性行为的发生,日常性学业弹性高的学习者往往具备更好的心理能力,能激发留守儿童形成更高的成功希望,而希望感作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最富有激励性的认知性情感,会促使其对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据此,提出本研究的H4: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
据此,本研究基于依恋理论和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采用横断问卷调查法,深入探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这一个体保护因素如何通过适应认知因素(如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产生影响。如此不仅能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更可为中国留守儿童学业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促进研究和教育者总结出一套真正有潜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25]。
本研究选取来自安徽、山西等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进行施测,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4份。有效被试中男263名(48.30%),女281名(51.70%);初中139名(25.60%),高中405名(74.40%)。
1.2.1 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 采用高冬东等编制的中学生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26],共18个题项,主要测量学生感知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尊重和鼓励4个维度的情感体验。采用由1(非常赞同)到5(非常不赞同)递进等级制的计分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
1.2.2 日常性学业弹性量表 采用孙蔚雯翻译并修订[27]的日常性学业弹性量表。该量表共包括4个题项,主要用于测量学生在面对日常学业困境时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每个题项采取1~5级评分,意味着被试者对每个题项所述情况的认同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
1.2.3 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量表 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量表由张萍设计[17],该问卷包括家庭希望感、学习希望感、人际希望感、社会希望感4个不同维度。采用1~6递进等级制评分方法,所有条目分数总和即为希望感得分。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5。
1.2.4 学习投入量表 采用方来坛翻译并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28]。该量表分别罗列了涵盖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方面的预设情况,共17个题项,被试者根据预设情况在日常中出现的频率进行打分,最低分为“1”表示“所述情况从未出现”,最高分为“7”表示“所述情况总是出现”。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4。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结合宏程序PROCESS 3.1进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以及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中介效应验证。
我们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本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29],提取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学习投入、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所有项目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0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总方差为37.773%,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学习投入、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各变量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见表1)。并且性别、年级也会对本研究所讨论的相关变量产生影响,故将性别、年级作为链式中介分析的控制变量。由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并且为后续中介模型的成立提供初步证据。
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将性别、年级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在被试中重复随机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分析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在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0.50,P<0.001);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日常性学业弹性(β=0.39,P<0.001);日常性学业弹性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0.18,P<0.001);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希望感(β=0.49,P<0.001);希望感对学习投入的预测作用显著(β=0.53,P<0.001);日常性学业弹性也可以正向预测希望感(β=0.35,P<0.001),见表2。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r)
表2 链式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3 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1 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中介效应图
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由3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通过“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日常性学业弹性→学习投入”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71(95%CI=[0.04,0.10]);通过“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希望感→学习投入”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261(95%CI=[0.21,0.31]);通过“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日常性学业弹性→希望感→学习投入”的路径间接效应为0.073(95%CI=[0.05,0.10])。本研究中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404(95%CI=[0.34,0.47]),占总效应的80.318%,见表3和图1。由此,假设全部得到验证。
为更好的为个体学习投入提供参考,不同学者从父母教养方式[30]、社会焦虑[31]、感恩[32]、学校氛围[33]、学业自我效能感[34]、批判性思维[35]等角度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以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验证了本研究的H1,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6]。教师情感支持更强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产生的学习动机,做出自主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积极学习体验,从而增加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37]。
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产生影响,验证了研究的H2、H3和H4。
首先,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日常性学业弹性的中介作用提升留守儿童学习投入。Fang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支持对于日常性学业弹性的维持和促进发挥关键作用[38]。主要因为教师是促进学生与群体建立积极关系的重要角色[39],教师情感支持可以增强学生社会互动的积极性,在面临学业困境时使其具备更强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发展出良好的学习心态,减少考试压力、学业焦虑等情况的发生,促进日常性学业弹性的培养[40]。并且,学生的学业问题大多涉及学科知识,教师经过专业培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质性帮助,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其解决学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习动机模型指出,日常性学业弹性指的是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主动展现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适应性行为[41],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个体学习投入的驱动力。另外,学业弹性作为一种应对学业困境的主观信念,本身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业掌控感的体现,这也正是学习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42]。
其次,领悟教师情感支持也可以通过提高希望感水平,从而对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产生影响。由Bernardo提出的希望理论指出由个体重要他人提供的支持是影响希望感的重要外部激励因素[43]。教师作为留守儿童在社会关系中重要的成年人,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社会互动获得情感支持,从而发展出更高水平的希望感。并且,对于缺乏亲子依恋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支持可能发挥临时依恋功能[44]。也就是说,留守儿童会依据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模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情感支持会为儿童培养其他心理因素提供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使其在学业困境中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和自我信任,从而促进其希望感的提升[45]。另一方面,希望感通常被认为是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保护因素[46],希望感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学生保持更高的学习投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47]。因为希望感可以引导留守儿童培养更多的适应性和功能性方法来处理学业问题,促使其产生更多的内生动力,展现出主动的学习行为[48]。
最后,本研究发现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通过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即留守儿童领悟到更多的教师情感支持,其日常性学业弹性会越好,希望感就越高,学习投入也更积极。该结果支持了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其中感知高度的教师情感支持、良好的日常性学业弹性和高希望感作为内生动力共同发挥效用,促进留守儿童塑造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其学习投入[49]。并且,有研究表明,外部资源与个人资源在影响个体投入方面具有协同效应[50],拥有较高外部资源的个体会积极调整个人资源以促进对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说,感知到更多教师情感支持的学生会积极促进自身学业弹性、希望感等积极心理特质作用的发挥,以激发个体内生动力,积极寻求自我成长,获得更高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投入。
本研究的实证结论显示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并且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在两者之间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此研究结果可以为教师、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人思考增强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措施时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分析参考。
增强教师情感支持感知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关键前提。教师作为学生学业生活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学习投入以及心理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通过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自身的支持性助学作用,弥补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缺失,帮助其建设自主的心理环境,促进学习投入。其次,学校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和技能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情感支持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提升日常性学业弹性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必要条件。日常性学业弹性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生活的重要心理特质,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因此,第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阶段性评价,增强留守儿童学业自信心。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同伴互动机会,降低因留守环境带来的孤独和无助感,通过设计心理学课程提高其应对困境的认知能力,塑造“乐学感”。
希望感教育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重要途径。希望感作为一种学习热情的动力因子,来源于儿童生活的学习、家庭、人际等方面。因此,首先要提倡为留守儿童构建完备的家庭功能以干预留守儿童希望感。父母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也要兼顾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及时引导其调整心理状态,使其产生更多积极生活体验,提升希望感水平。其次,教师要发挥心理教育者的作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最后,要强调社会功能的发挥。在社区中组建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记录和疏导,或者通过开办希望教育的讲座,引导监护人对孩子希望感予以重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