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基钿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认为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育规律,为其带来合适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当今,我国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依据新课改要求,巧妙选择授课媒介,探索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从而实现五育并举。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需从教材内容出发,加大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力度,引入与节日文化有关的、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素材,加快推进五育融合,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小学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中实施五育融合,有助于转变重知识、轻人文的教学思想,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向高质量方向转变,达成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经由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反思自我、发展个性、培育人格、陶冶情操。因为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这又反过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五育融合的实践活动时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此外,五育融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单单做好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关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的人生之路。因此,五育融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己,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传统节日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优势
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节日文化教学内容具有熏陶性和引导性,将节日文化引入学习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发展个性、培育人格、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将节日文化与语文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让学生在节日文化构筑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相关语文学习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从而帮助其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谨记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施教要求,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知语文学习的魅力。教师要意识到融入文化元素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借助高品质学习活动发展其认知能力,促使其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观。
三是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节日文化与语文学习过程有机融合,使节日文化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文化桥梁,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应用节日文化的形式多元化。例如,鼓勵学生讲述过节经历、以歌舞形式表演节目等。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并及时干预,让学生能够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策略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彰显德育教育实效。“德智体美劳”,“德”居首位,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意义重大。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思考如何与德育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上要以传递语文知识为基准,通过讲授语文知识、传递文学知识,帮助学生充实知识储备、丰富精神世界,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素养。蕴含德育契机的节日有三八妇女节、端午节等,与这些节日相关的语文课文有《妈妈睡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在通过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时,教师须以此为切入点,将节日氛围和课本内容相连接,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实现相关教育目标。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提供支持,例如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节日主题开展校园活动,如“感恩母爱”活动。还可以将校内环境创设、校园氛围营造和节日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如针对端午节活动,在走廊悬挂屈原的事例、图画,以更好地传递爱国精神。
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智育水平。智育是五育融合的核心所在。它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的基础之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手段,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法、导向教学法和问题情境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课文《元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元旦校庆活动,借鉴古人过节习俗,组织学生参与猜灯谜、猜字谜、节日典故竞赛等智力活动,以此达到启智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
借助户外活动教学法,强化体育施教。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粽》等课文的学习,可以和端午节相关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那天我们要吃粽子、看龙舟比赛,大家看过龙舟比赛吗?”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龙舟比赛视频,并给予学生5~10分钟时间自行观看,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活动,合力制作“七彩龙舟”。教师在手工区提前放置小船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为龙舟涂上颜色,制作完成后写上名字放到展示区。此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懂得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建立文化自信。
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美育熏陶。五育融合中,美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美育效率。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应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逐步强化对色彩的敏感性;通过开展鉴赏及画画环节,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和美育相关的节日有中秋节、清明节等,蕴含美育契机的课文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寒食》等,教师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节日中的美学元素和美学符号,如年画、彩灯、春联等,形象生动地予以展示,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节日的魅力。
开展实践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就是要在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开展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技能,也能在亲自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和劳育相关的节日有劳动节、植树节、耕事节等,蕴含劳育契机的课文有《劳动最有滋味》《悯农》《劳动的开端》等。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古人在“耕事节”时是如何全员劳作的,并带领学生学习歌谣:“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躬耕劳作的意义,培育自立自强的品质。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工、分区域打扫环境卫生,有序摆放教室内、课桌上的学习物品。在教学活动前后,还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活动场地、活动道具,为教室中的绿植浇水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作,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看作一日生活的常态。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推进落实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功能。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五育融合实践,做到课程育人、语文育人,促进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滋润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五育实践研究(KYZX220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