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老腔的新发展

2023-05-10 20:07李思瑶姜伟
文化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英译

李思瑶 姜伟

老腔的起源与演变

老腔历史悠久,其音乐体系的形成历经了两千多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运文化和军旅文化对老腔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腔的起源

老腔发源地双泉村地处华阴市东部秦岭支脉凤凰岭山麓区,位于黄、洛、渭三河交汇处附近。该地南倚华山,北临渭水,有着特殊的文化地位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此地在仰韶时期就产生了高度的社会文明——河岳文化[ 1 ]。秦汉以前,华阴东北地带列国接壤,是战争频发地区和驻军重镇。秦国边疆重镇宁秦县城遗址距此地不足百步,西汉曾在此建立京师粮仓,开通关中漕运并派重兵把守。老腔的剧目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历史战争题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运文化和军旅文化对华阴老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老腔原生态、粗犷豪放的风格。

关于老腔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老腔萌芽于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自汉唐起,这里水运、陆地交通就十分便利发达,是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船工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统一步伐,齐心协力,有一人吆喝一声,众人便随声附和,以协调步伐。后来部分武士认为这样的吼声不仅可以协调劳作,还可以放松心情,于是便在军营中演唱,继而逐渐发展为老腔。

另一种说法认为,老腔起源于明清时期,由评书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双泉村就有表演评书的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其在评书中添加了乐器,即一边弹,一边说,一边唱,慢慢地形成了老腔[ 2 ]。

老腔的发展演变

华阴老腔音乐体系的形成历经了两千多年,在此期间,老腔的表演场地也经历了由露天演出到皮影戏台再到剧场大舞台的转变。

汉魏六朝时期是老腔的孕育时期,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是其完善繁荣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腔艺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老腔的旧班社解体,新班社重组,华阴皮影戏进入了一个群星争辉的时期,代表人物有张全生、张奉军、吕孝安、任浪渔、段转娃、王平安等[ 3 ]。同时,时任华阴县县长王润亭组织筹建“革新社”,由政府直接管理老腔演出,为老腔创造了更多演出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条件。1956年11月,该社出席“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并凭借老腔戏《借赵云》获得二等奖。然而,1965年,革新社组织瘫痪,活动终止。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腔部分戏箱失佚。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相关部门才开始对各类民间艺术进行抢救。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老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复苏时期。2009年,老腔演艺队伍赴美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此后,老腔打开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大门,多次赴美、德、法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老腔的发展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2017)指出:“在民族、国家进行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本作用。”[ 4 ]因独特的审美价值、超地域的文化认同价值和较高的对外传播价值,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极具发展价值。

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发祥于西北土地的戏种,老腔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征。从音律来看,老腔声律铿锵有力,唱腔激越豪放,古朴壮美,一人主唱,众人帮唱,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内容来看,老腔的传统剧目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历史、战争题材,充分体现了老腔作为原生态民间文化的尚武精神。从表现形式来看,自2001年老腔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老腔表演从皮影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变为“闻其声又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来,老腔表演便通过“砸板凳”等表演桥段展现了西北人的豪放豁达,在舞台上充分还原了生活的“原汁原味”。老腔改革倡导者党安华说道:“当代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要砸的东西,砸一砸板凳就砸碎了心中的愤懑和块垒。”老腔以其鲜明的原生态特征,在新时代艺术百花园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超地域的文化认同价值

“任何一种声腔及其表演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产生及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关,都是该独特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产物。”[ 5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老腔根植于黄、洛、渭三河交汇处的自然环境与京师粮仓的军旅文化,以军事、历史题材呈现出阳刚之美,不仅反映了关中地区的民俗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近年来,老腔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体现出老腔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老腔,对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作用。

对外传播价值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老腔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老腔的对外传播价值逐渐突显。首先,老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其本身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和超地域的文化认同价值,值得将其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向世界推介。其次,华阴老腔与电影《白鹿原》和摇滚音乐的成功结合表明,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华阴老腔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与新媒体结合的潜质,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 6 ]。最后,随着我国戏曲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翻译家对京剧、昆曲、评剧、川剧、苏剧、黄梅戏等戏种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为老腔唱词的翻译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增强了老腔的对外传播能力。

老腔的新发展局面

作为一门地方传统剧种,在政策支持与大众传媒平台的支撑下,老腔在新时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传播范圍从华阴地方走向全国,走上了一条新的对外传播之路,迎来了发展新局面。但是,笔者发现面对表演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研究的缺失,老腔的发展遇到了新的困境。

国内发展现状

进入新时代,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发重视,地方政府对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2013年,当时的文化部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局面。自2003年老腔改革以来,老腔的表演环境就由传统的露天舞台演出转向了剧场演出,并与大众传媒有机结合,以录制电视节目和同流行音乐跨界融合等形式扩大了传播范围,创新了传播形式,实现了新发展。2016年,老腔艺人更是携手歌手谭维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华阴老腔一声喊》,在舞台上展现了老腔的独特魅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老腔的影响力。但是,老腔在迎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表演环境的改变呈现出一种不适应的状态。

就传统表演方式而言,老腔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现场表演带给观众的感染力远大于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表演带给观众的感染力。但由于老腔艺人数量有限,且年龄偏高,老腔表演分布不均,老腔现场表演票价较高等,大众更加倾向于选择通过网络媒介观看老腔表演,这就使其无法更好地感受老腔表演的魅力,也不利于培养忠实观众,尤其是年轻的忠实观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腔的传承与发展。

就大众传媒表演方式而言,老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有着较强的程式性,其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大众传媒的需要。在新时代,虽然老腔的传承人进一步推动了老腔表演形式的创新,实现了皮影与唱腔的分离,推动了老腔的跨界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老腔在表演内容方面的创新较少,部分传统剧本并不符合新时代下的大众审美。此外,虽然年龄较小的传承人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也愿意对老腔进行创新,以适应大众传媒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其在老腔传承人中的占比较低。“从数量来看,华阴老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传承人共有10位,占57位传承人总数量的近六分之一。”[ 7 ]在老腔的新发展过程中,急需增加青年传承人的比重,以适应剧变的表演环境,推动老腔进一步发展。

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陕西省教育厅也相应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研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使新时代背景下的老腔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对外传播之路。目前,老腔已经先后登上美、德、法等国的舞台,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关注。但因为其主要表演语言是中文,在海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老腔的对外传播急需突破语言的阻碍,但目前老腔唱词英译研究成果较少,相关作品翻译质量有待提高,且集中于功能性翻译领域。如小说《白鹿原》英译本中《将令一声震山川》部分与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中的英译部分,只能满足翻译的表意功能,极大地削弱了老腔的美学价值。

老腔的新发展策略

老腔在新时代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笔者发现老腔在新时代面临着观念革新程度不高、培养体系不完善、大众传媒融合度较低、英译研究领域成果较少等问题,其急需突破新的发展瓶颈。

打破陈旧观念束缚,推动老腔观念革新

新时代背景下,老腔已经初步打破陈旧观念束缚,从家族式传承走向了社会传承。但这一转变是出于应对表演环境剧变的需要,是被动地转变。很多老腔传承人仍旧固守家族式传承方式,倾向于在家族中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不愿意在社会上传授老腔表演的真本领。然而家族传承具有不稳定性,有较长的培养周期,其难以适应新时代下老腔的发展需要,阻碍了老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老腔传承人需要打破陈旧观念束缚,推动观念革新。地方政府与老腔相关团体需要开展相关研讨会,让广大老腔艺人真正认识到扩大老腔发展的基本盘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促使他们从被动传授老腔技术到主动传授老腔技艺,实现老腔发展与老腔艺人发展的合作共赢。

完善老腔培养体系,增强老腔艺人创新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老腔传承人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完善老腔培养体系。“自2011年以来,华阴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戏曲社团,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华阴老腔的传承人。”此外,戏曲培训机构也开设了专门的老腔班,开创了新的老腔传承方式,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因此,应形成老腔传承人、老腔团体与地方政府的合力,构建一个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的完整培养体系,让对老腔有兴趣的孩子可以从小接受相关培训,让对老腔感兴趣的青年人拥有学习的机会,让老腔艺人相互交流技艺,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老腔,从而增加老腔传承人数量,提高老腔艺人的技艺水平,增强老腔艺人的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老腔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老腔的传承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但老腔与大众传媒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表现为:各大视频网站上老腔的视频内容有限;老腔艺人缺乏账号管理运营经验;老腔交流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等。政府宣传部门与老腔团体需要加大对老腔的宣传力度,充分整合各平台的宣傳资源,根据平台定位精准投放老腔作品,以提高老腔的影响力。

结合高校科研力量,推动老腔英译研究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老腔英译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从事老腔相关翻译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只有于强福等学者针对老腔英译现状及策略进行了调研,其研究还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而老腔的对外传播对英译有着极大的需求,且其相关英译实践也能丰富中国戏曲翻译活动,完善地方戏曲翻译理论,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因此,老腔相关团体与地方政府可以同地方高校展开合作,结合高校科研力量,研究相关翻译理论,创作相关翻译作品,助力老腔的对外传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老腔的传承与发展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对老腔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新时代下老腔的新发展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老腔的新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1]邢小俊.华阴老腔[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

[2]孙洁.“华阴老腔”研究三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邢小俊.华阴老腔[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梁志刚.关中老腔皮影戏漫谈[J].新闻爱好者,2007(10):44-45.

[6]成哲,巨峰,张浩壮.华阴老腔传承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8,26(05):175-176.

[7]张辽艳.老腔新唱华阴老腔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英译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英译
老腔唱新歌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