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冰,齐玉波,许盛松
(上饶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 上饶 334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其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为剧烈持久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出汗、烦躁等,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持续升高,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情况,该手术方式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恢复速度快,治疗效果确切,但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阶段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年龄差异可作为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十分重要[2]。此外,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以往多数相关研究比较时会将≥70岁的患者排除在外,相关研究较少[3]。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PCI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20-03~2022-03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70岁组35例和<70岁组55例,其中≥70岁组中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74.73±2.52)岁。<70岁组中男4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64±7.52)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4]中对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2)既往无PCI手术史;(3)接受随访管理者;(4)无精神系统相关疾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损伤者;(2)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存在严重心肌疾病、心律失常者;(4)既往有PCI手术史者;(5)年龄<30岁者;(6)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沟通者。
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立刻应用18导联心电图监测并记录结果,检查血常规、血脂、心肌酶、凝血、肾功能电解质、肌钙蛋白等各项指标。服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mg/片)及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75mg/片]各300mg后转入导管室进行PCI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药物。
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病史、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等)。比较两组患者急诊脉冠造影特征(治疗时间、术中需要植入2个以上支架、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Ⅲ级以上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出血、再次心肌梗死)。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心源性死亡、二次心衰、心肌梗死)。
≥70岁组吸烟情况较<70岁组明显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病史、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情况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比[n(%)]
≥70岁组治疗时间、术中需要植入2个以上支架、多支病变占比较<70岁组高,单只病变占比较<70岁组低(P<0.05),左主干病变情况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诊脉冠造影特征对比[n(%)]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70岁组Ⅲ级以上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出血情况均较<70岁组高,介入成功率、再次心肌梗死情况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n(%)]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冠状动脉状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的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又因侧支循环未充分的建立,一旦血供进一步的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会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即而发生心肌梗死[5]。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饮食、作息生活的不规律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且我国老龄化加剧,造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幅增加。临床多采用PCI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通过插入导管来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面小等优点。但有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患者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且临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经PCI后的预后情况研究较少[6]。
相关数据显示,既往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不合理饮食、情绪激动等均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本研究中,≥70岁组吸烟情况较<70岁组明显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病史、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情况明显升高,表明冠心病的发病多数与危险因素相关。相关资料表明,吸烟会使患者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影响血流动力学及身体凝血功能,导致心肌缺氧从而间接引发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冠状动脉硬化加速形成[8]。本研究结果显示,≥70岁组治疗时间、术中需要植入2个以上支架、多支病变占比较<70岁组高,单只病变占比较<70岁组低,表明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均有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老年患者的冠脉病变钙化、弥漫、周边血管变形等情况较多,结合冠脉结果显示 ≥70岁患者多支病变占比较高,并且其糖尿病、高血压占比较高也是其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主要因素[9]。此外,PCI手术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及时、持续性并且充分的打开梗死相关动脉,可作为患者恢复血流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临床常用于保守药物治疗,主要原因在于担心高龄患者对该手术的不耐受情况及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情况。但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70岁组患者的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并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70岁组Ⅲ级以上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出血情况均较<70岁组高。说明PCI手术近期预后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适用于高龄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10]。
综上,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年龄阶段的不同PCI治疗效果也不同,年龄可作为影响PCI术后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的患者预后越差。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有利于促进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及预后的判断,但本研究纳入病例数相对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影响,不能完全准确反应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