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归宁
“政治三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首次提出的,第二次提出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以庆祝党的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把自己的事办好。同时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我们党的发展初始阶段中,无数党员干部也正是在斗争实践中扎实履行“政治三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根基,围绕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创新的革命理论和知行合一的行动力而展开。
一、准确的政治判断力是党在政治实践中的战略定力
回首我们的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在苦难中成长。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纷纷亮相。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国民党反动派高举屠刀,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血雨腥风,前路迷茫,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就在这时,共产党人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准确判断,敢于担当,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冲破了重重迷雾,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爬起来又战斗了。1927年的春夏之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中国革命寻路之历程。
放弃“城市中心论”,选择“上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后原计划是南下广东,因为那里有厚实的革命基础,有孙中山创办的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有东江农民运动的辅助,可以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并准备二次北伐。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被敌人优势兵力围追堵截,最终失败。而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提出:“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但中央同时又预先防止那种急忙的,与真正革命高潮不相连贯地成立苏维埃。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当我们有决定的、巩固的胜利的时候,当这些中心地点趁没有被革命暴动占据以前,在小县城里面要坚决地拒绝组织苏维埃,这是为了不要失掉苏维埃的真意。”然而,这种“城市中心论”却导致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麻城起义等各省起义的相继失败,革命转入低潮。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三教街41号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他作了简要发言:第一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第二关于农民问题;第三关于军事问题,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四是关于党的组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并不是毛泽东的灵光闪现,而是他在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积极探索革命出路的成果。此时的“八七会议”成为了一个转折点,纠正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正确方针,是共产党人付出惨痛代价换来的正确决定。但由于当时中央领导一些同志对如何具体实施这些战略思想缺乏实践经验,过度遵照共产国际的指导,致使中国革命仍处于艰难前行中。8月9日,在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慷慨陈词:“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这是他首次公开提出“上山”论。而这一观点与当时中央大多数所持的通过武装起义、夺取大城市的以城市为中心策略的观点截然相反。事实证明,后来中央又组织攻打武汉、长沙等大城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民党统治区内,许多地方党的组织因为急于组织暴动,力量有限,11个省委机关先后遭到破坏,武汉、南京等城市的党组织几乎瓦解,红军进攻城市时也遭到很大的损失。“八七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的秋收暴动计划,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四个团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三地出发,并准备与平江、浏阳两地农军一起会攻长沙,但起义连战失利,不到10日,5000人锐减至1500余人。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毛泽东没有继续攻打长沙,而是采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的关于在湘南开展武装斗争的计划,即《湘南运动大纲》,要求:“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見,毛泽东带领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探索和奋斗,所有的决策都是本着从不断变化的实际作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原则,推动中国革命事业接续发展,从革命运动的挫折中,以及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后,获得的宝贵经验。最后在艰难的抉择中选择了井冈山,并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各地革命斗争的精华,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谋划部署,果断行动,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在小块红色区域中的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建设,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历史已经证明,政治判断力是通过选择或抉择的形式将其理念和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所呈现出来的能力。判断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价值上的对与错、先与后,实践中的轻重缓急。政治安全关乎党和国家安危,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只有盯准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透彻的政治领悟力是党在政治实践中的高度凝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领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社会和民众调研,在艰难的实践中探索,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真知灼见,是围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而成功开辟的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两篇著作浓缩了对中国革命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革命由于遭受挫折,从总体上来说依然处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难免有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缺乏信心,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除了要在理论上进行解答,更需要用井冈山斗争的成功实践来解答,进而增强广大军民对革命的信心和证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他清醒地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将是长期的,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这种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中都有明确的阐述。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指出:“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同时,他还在文中阐述了关于如何处理民权主义斗争的问题,认为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性质决定了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不能采取过“左”的政策,否则就会把小资产阶级的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他还提出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他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割据的定义,他说:“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这种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问题也就非常地繁复和严重。”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再次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革命的形势,深刻地论述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从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边界“二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初步形成。这一理论的形成对于澄清党内的混乱思想,统一认识和坚定革命信心,对于加强根据地党的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他从中国社会性质、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形势发展、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多个方面作了全面分析,并指出“现在的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政权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不回答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这表明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思想已经形成。
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下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有效区分现象与本质,透过复雜现象领悟斗争的核心要义,研究和分析事物的本质、通过诸多细节把握全局,将所有的决策都建立在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上。以武装斗争对付军阀统治,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诸多矛盾关系中把握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再以矛盾辩证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质,从而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使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存在成为了必然性。
可以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深刻领悟后,灵活运用,从而创造出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理论。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预测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于今天而言,党员干部的政治领悟力就是要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就需要把得牢守得住党和国家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政治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从纷繁复杂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中抓住关键点,从立体多面的社会现实中掌握主动权。
三、高度的政治执行力是党在政治实践中的责任担当
无论在任何时期,党的执行力都是政治实践的职责体现,尤其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从执行力上改造旧军队和农民武装,用党的先进性塑造军队的革命性,把工农武装培育成为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
“三湾改编”建立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部队组成较为复杂,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起义的部队,有绿林武装改造后的袁文才、王佐部队,还有国民党军队投诚过来的士兵等。要领导好这支部队,首先要建立党的组织架构,所以早在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时,他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三湾改编”中做了三件大事:一是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二是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是实行军队内的民主制度,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的目的在于破除旧军队的恶习,摒弃坏作风,接受新思想,强化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力量。实行了党代表制,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在连队培养发展新党员;建立民主集中制;通过召开全军党的代表大会,审议、决定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带兵方法: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上官兵平等,士兵可以参与军队管理、维持纪律、监督经济、做群众运动、做士兵教育工作。生活上官兵一致,穿衣吃饭一律平等,毛泽东和朱德更是带头执行“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这种新型的官兵关系,充分调动了士兵的工作热情,决定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曾经在井冈山担任过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克敏在给中共中央《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提到:红军中的党组织,由上而下来说,由军委而团委、营委,连设连支部,各班自成一小组。这个组织,我们很学得法,很能适用于斗争,因为作战大部以连为单位,每一个作战单位有一个支部,去处理和指挥一个作战单位的事,很觉便当。我们的军队之所以打败仗而不溃散,这个组织的好处,应为主要的原因。毛泽东也提到: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得前日的营垒中与今日的营垒中完全是两个世界。他们虽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比较不如白军的好,但精神得到解放,所以尚能相安。同是一个兵,前日替敌军打仗不如今日替红军打仗之勇敢,乃是这种民权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座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熔化,这是一种事实。经过政治教育,基层党员快速成长起来,有了思想觉悟,有了土地革命观念,有了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的意识,明白了自己是为什么而战斗?如何去战斗?这就是党的执行力转化成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斗争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的建党原则下,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保证革命力量的凝聚和发挥,让人民军队在政治上高度一致,行动上步调一致,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取得伟大胜利。
作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更要把政治执行力放在首位,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脚踏实地、以上率下、真抓实干,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将执行力贯穿到工作各个环节,切实做到“權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才能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切实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回首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的党坚持革命队伍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使根据地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以极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领悟力,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扛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以笃定、笃信、笃行的姿态,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完善了党的组织架构。这一时期,我们的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以准确的政治判断力、透彻的政治领悟力和高度的政治执行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我们的党在奋斗历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推向实践形态、从实践形态推向制度形态、从制度形态推向文明形态的过程。而今天的党员干部正是要借助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作者单位系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