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这一本质属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一百多年来,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前进道路上,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对“现代化”的追求贯穿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实际进程上看,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面向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
“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为先决条件
如果说“现代化”(近代化)对应的是国富民强,那么,中国人民只有在政治上“站起来”,而后才能谈得上“富起来”“强起来”。鸦片战争以来,经过无数次抗争,最终是谁领导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实现了“站起来”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要想寻求“自强”,必须首先解决政治上的“自立”问题。历史上的中国,在数千年里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和停滞只是晚近的事情。16世纪以前,中国在各方面领先于世界,这是学术界几乎公认的事实。即使到了清朝,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依然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以“康乾盛世”载入史册的晚近中国,为何步入十九世纪不久便呈现出江河日下的颓势呢?李鸿章感慨系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虚妄之语,而是事出有因。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当时的中国作出过这般描述,“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勃兴的时代,小农经济传统深厚的中国被卷入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或早或迟的事情。面对大厦之将倾,从魏源到郑观应,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王朝内部的诸多变革无不指向“自强”目标,然而“器物-观念-制度”的变革路线实际上说明,不同于历史上“换汤不换药”的王朝更替,“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落后于西方的中国,各种技术层面的救亡图存之举均是于事无补,唯有以“自立”为目标的国家再造方为根本出路。
社会性质制约着根本问题,也决定着解决路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就是革命的对象,这种情形是世界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结果也表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中国必须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超越于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完成国家重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近代化”(现代化)。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狭隘性等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无力承担重建国家的历史重任。时代呼唤“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真正开启,正是以拥有国家主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历史起点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贯穿于党的全部奋斗历程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来,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对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学术界存在着“阶级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分野。其实,在唯物史观看来,旨在夺取政权的“阶级斗争”与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是根本一致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无论是疾风暴雨的阶级斗争还是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指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有人曾用“革命党”与“执政党”分别称呼执政前后的中国共产党,似乎“革命”仅仅限于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而“执政”以后就“告别”了“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革命、建设、改革一脉相承,无论是自我革命、政治革命还是社会革命等,皆与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性质宗旨内在相联。1944年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在《中国经济的道路》一书中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中国经济的演变历史,得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通过新民主主义经济道路,使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里,“革命”也并非只是指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在“革故鼎新”的意义上,一切有关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都具有“革命”的意义。以夺取政权为直接目标的政治革命,本身既是一场社会革命,同时也为接续而来的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等一系列社会革命创设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国家工业化等,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但作为“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则是恒定不变的。
承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执政理念决定执政方略,执政方略体现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45年中共七大和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就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发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号召;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后从十二大直到二十大,历次党代会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宏伟蓝图确立下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从“社会主义工业国”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小康社会”,进而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同表述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
恪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以前,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化”,即以西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所展现的情形。如今,在“一球两制”的世界上,如同“市场经济”,“现代化”也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本在于利益立场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可言,因此,在其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指向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或曰“共产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才能成立。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诞生的,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上能够跨越弊病丛生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却是无论如何不能跨越的。那么,如何才能从“一穷二白”尽早迈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状态呢?现实中唯一的选择就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等社會主义制度优势,走出一条真正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进而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前途命运以及最终成败,无不系于执政党一身,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能否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中心任务一旦明确下来,执政党的其他各项工作以及党的自身建设都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它,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包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维度,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即必须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优势,全方位地把这一根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就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一战略部署和原则要求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得到了全面体现。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是一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与以往任何一次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一样,崇高性、神圣性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需要全党全国人民为此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要做到这一步,关键又在于发挥“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就是,“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继党的二十大提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重大命题后,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对“大党独有难题”作出深入阐述,明确提出了“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具体命题,同时指出,“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科学地提出问题,就为成功解答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六个“如何始终”着眼解答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独有难题”,抓住了肩负新的时代使命的执政党建设的牛鼻子,为新赶考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全面实施指明了方向,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貫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面对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外部环境,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总之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危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