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研究述评

2023-05-08 23:44:11孟晖杨澜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未来展望研究述评

孟晖 杨澜涛

〔摘要〕  自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交通大学围绕西迁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尤其是 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中宣部首次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后,西迁精神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学界围绕西迁精神的形成机制、内涵、传承路径、时代价值研究等主题,展开了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西迁精神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重量级研究成果缺乏,宣传应用性研究较多、学术性研究较少,研究主题较为宏观、缺乏系统性专题化的联动主题支持等不足,需要今后研究中在深度、广度和效度上下功夫,以推动西迁精神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关键词〕  西迁精神;研究述评;精神谱系;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114-07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自1956年交大首批师生西迁,至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四年间共计15 000余名师生奔赴西安,开启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伟大征程〔1〕。2005年1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西迁精神概述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提西迁精神,至此,西迁精神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安交通大学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从西迁精神首次提出,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历史,学术界关于西迁精神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月底,以“西迁精神”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已发表文章共167篇,其中期刊126篇,学位论文4篇,会议2篇,报纸35篇。此外还有图书10种,如《西迁精神》(中国革命精神读本丛书)《西迁精神永放光芒》《西迁精神与大学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等。另外,2015年起西安交通大学推动“西迁精神”出版工程,并开展西迁口述史及文献史料抢救整理工程,整理了一大批与交通大学西迁创业历史及西迁人物相关的一手资料,共计出版《西迁回忆录》《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西迁创业者列传》《西迁纪念册》《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等近十个主题的史料文献丛书和《交通大学西迁》《西迁故事》《彭康——一个人与一所大学的传奇》《钟兆琳传》等六十余种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西迁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西迁精神的研究历程和基本特点

结合西迁精神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研究成果分布统计分析,可以将西迁精神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5年1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确定西迁精神的基本表述,并于2012年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准备西迁精神口述史料的采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西迁精神提供了鲜活和必备的史料基础。2006年4月,首部西迁精神研究著作《弘扬西迁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西迁精神研讨会文集》问世。在这一阶段,对西迁精神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西安交通大學内部,研究力量薄弱、分散,研究成果极其有限。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首先,这一阶段有一个明显的时间节点,即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其次,2018年陕西省委组织部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西迁精神”研究中心,集中社科专家学者开展西迁精神理论研究,使得西迁精神研究有了更高更为集中的研究平台。这标志着西迁精神研究步入有组织联动的崭新阶段。再次,从该时间起,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呈现,多以报纸发表的文章为主。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以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交通大学为时间节点,标志着西迁精神研究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高屋建瓴地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为各方面研究提供了根本方向和重要遵循。第二,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被纳入〔2〕,由此进一步确立了西迁精神的地位和价值,标志着弘扬和传承西迁精神真正进入宣传教育实质阶段。第三,该阶段西迁精神研究,无论是主题还是出版媒介,均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二、西迁精神研究的主题内容

西迁精神的提出和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梳理西迁精神研究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有关西迁精神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迁精神形成机制研究

学者主要从历史、理论、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探讨了西迁精神的形成机理问题。

一是历史依据。有学者从国家重要的档案文献入手,还原了西迁的历史过程〔3〕,同时结合西迁具体历史进程及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认为交大西迁是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功范例,国防形势紧张是重要背景因素,但并非交大西迁主导要素〔4〕。有学者从长时段视角入手,结合西迁创业的六十余年历程,探讨了西迁精神的形成机制,认为西迁精神的产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实践沉淀和文化基因,它在新中国战略布局中孕育生发,在数十载接续奋斗中发展延续,在新时代复兴征程中提炼升华〔5〕。亦有学者从文化传承与时代现实的交互视角来切入,认为西迁精神是在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滋养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布局院系调整背景要求产生的〔6〕。

二是理论来源。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学者从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探索史入手,认为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运用中生发出来的精神形态,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资源”〔7〕;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气质与品格的体现,诠释了忠诚为民、矢志奉献的革命文化,发扬了坚定理想、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彰显了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革命品格〔8〕;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9〕的典型呈现,其“隶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10〕。

三是文化依据。西迁精神亦离不开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有学者从文化学视角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迁精神的文化根脉,中国革命文化是西迁精神的信仰基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西迁精神的时代滋养〔11〕。西迁精神是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与继承,是对汉唐丝路精神的汲纳与发扬,是当代知识分子在爱国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范式和行为典范〔12〕。

(二)西迁精神内涵研究

一是内涵特质阐述。学者们围绕西迁精神的十六字表述,对西迁精神进行了剖析,认为其代表了知识分子谋求民族复兴的人生选择,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精神,打造西北科技的文化自信〔13〕,是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革命精神,无私奉献、勇挑重担创业精神,尽职敬业、艰苦奋斗务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14〕,是服从国家全局利益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精神,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15〕,其诠释了“‘爱党、报国、为民’的深刻内涵”〔16〕,体现了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需要、不畏艰辛的执著追求、开拓奋进的意志品格〔17〕,凝聚了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和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18〕。对于精神内涵内在逻辑关系,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胸怀大局是核心要义,无私奉献是灵魂价值,弘扬传统是发展基因,艰苦创业是品格特质;是国家与个人利益的抉择,整体与局部利益的权衡〔6〕;有学者将西迁精神与儒学的“人格主义”对比分析,认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是前提,“弘扬传统”是关键,“艰苦创业”是目标〔19〕。

二是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及关联。作为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陕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学者以地缘文化来分析其中关系,指出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西迁精神产生于陕西省不同历史时期,其相通之处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20〕;有学者认为西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两者蕴含的内在价值高度统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优势为政治维度,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信念维度,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价值维度,以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格维度〔21〕。

三是西迁精神的特指与泛指。有学者将西迁精神创造的主体延展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所有西迁单位,如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内迁西安,是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华东航空学院的西迁体现了热爱祖国、顾全大局,服务国防、献身航空,扎根西部、艰苦创业,为办名校、矢志攀登的精神〔22〕;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1957年迁至西安,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23〕;陕西科技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1970年响应国家需要西迁至陕西咸阳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6年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学校整体再次东迁至西安,因此,陕西科技大学的西迁精神,是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以及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构成的“三创两迁”精神〔24〕。有研究者则更进一步将抗战时期的迁校办学精神归入西迁精神范畴,如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的办学。有学者指出西迁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追求卓越精神、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25〕。

四是西迁精神核心与精髓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作出了深刻阐释。有学者结合西迁史和新时代的历史任务进行研究,认为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是对其时代内涵的丰富与升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听党指挥跟党走是优秀革命传统的精髓,是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26〕。西迁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是“魂”,听党话跟党走是“根”,胸怀大局、无私奉献是“心”,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本”〔27〕。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是历史的、实践的,是鲜活的、真实的,是理性的、发展的〔28〕。

(三)西迁精神传承路径研究

一是传承路径的一般理论探析。有学者研究指出,要不断挖掘西迁精神新内涵,做西迁精神忠诚践行者,丰富西迁精神宣传载体平台,拓宽新时代弘扬路径〔8〕;要通过借助媒体、建设西迁精神课题研究所、发挥模范作用、依托社会组织、完善奉献机制等手段,从加强西迁精神的宣传教育、加强思想层面的研究教育、强化实践层面的社会建设三个方面着手〔29〕;要强化社会认同,做好研究传播、强化感性认同,加强氛围塑造、提升价值认同,拓展实践形式、推进行为认同,拓宽西迁概念、扩展广泛认同〔30〕。同时,应不断深化和丰富其新时代内涵、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并放眼未来,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紧密联系〔31〕。新时代传承西迁精神要发挥高校作用,依靠高校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作用推动西迁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使西迁精神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6〕。在理论指导方面,有学者认为,新时代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培育爱国爱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能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西迁新传人,抓住夺取“战贫”“战疫”双胜利的发展机遇、破解制约科技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的创新机遇、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作出新贡献的时代机遇来续写爱国奋斗新故事,以着眼科教发展、民族复兴、世界发展的未来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26〕。在策略上,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传承要把“向西部倾斜”的国家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在西部地区创新留人、引人、用人机制上出实招,要教育引导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32〕。

二是传承路径的具体实践探究。首先是服务思政育人,要以“两课”和“三会一课”强化思想引领。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人格魅力,带领学生开展西迁精神研究实践等,让大学生成为西迁精神的践行者〔33〕。具体到不同院校和职业,各有差异。如融入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展示、演讲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典型人物宣传互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来加强灌输引导〔34〕。融入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从编撰学科西迁史、建立学科相关西迁人物案例库开始,并将其以多元化方式呈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35〕。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时,可从增强认知和营造氛围两方面开展,如通过参观西迁馆、听取西迁精神报告、开展思政课堂等增强感性认识,以校园内物质和精神文化及榜样力量、互联网等营造良好氛围〔36〕。融入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时,要以“爱国”为立身之本,以“奋斗”为成事之基,以“创新”为动力之源〔16〕。概而言之,应以西迁精神的内涵、價值、践行为模块,搭建由不同层次且相互支撑的认知或实践目标构成的系统,构建西迁精神融入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37〕,实践中可从学校教育、学生班集体、宿舍等基层单位、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方面着手〔38〕。其次是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要深入挖掘西迁史料、故事、人物等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职业价值观育人元素,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把弘扬西迁精神与主题党团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专业实习等相结合,坚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奋斗文化氛围,加强顶层设计,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39〕。融入新时代教师建设,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所作出的重要指示,通过参观西迁馆、聆听西迁事迹等,将西迁精神入脑入心;将西迁精神作为教师政治素质提升、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学习、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加强思想引领,打造新媒体文化品牌,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鼓励教师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服务立德树人〔40〕。在实现手段上,要克服对西迁精神理解表面化、理论化、固定化等问题,要从深入理解、从理论走向实际、活学活用几个方面加强〔41〕,滋养“爱国、奋斗”品质,打造“又红又专”的时代传人,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武装,激励干部创造留下历史印记新贡献〔42〕。

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在传承西迁精神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西安交大通过举办西迁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开设西迁专题通识课程,排演西迁文艺作品等活动,将西迁精神融入学校招生就业、师德师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着力强化价值引领。例如,通过参观西迁馆、组织学生在西迁馆做志愿者,以西迁精神育人优势优化思政课内容,建设西迁精神相关学科,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打造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打造“西迁精神”宣传网站,以生动与鲜活的学习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通过邀请西迁亲历者担任第二课堂主讲人,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组建宣讲团,完善党团教育机制,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如线上参观西迁纪念馆、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以短视频记录学习感悟等,及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43〕。

(四)弘扬西迁精神时代价值研究

一是理论价值。有学者认为,西迁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44〕;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武器,为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精神财富,为推动全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精神力量〔31〕。还有学者认为,弘扬西迁精神是新时代凝聚统一共识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政策先导,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道路的生动实践〔45〕,为激发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财富和动力〔8〕。

二是文化价值。有学者认为,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弘扬西迁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体现〔46〕,其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11〕。在西迁精神引领下,西安文化不仅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而且融入国家和民族精神血液中,需要新一代英译研究工作者在传播西安文化英译实践中渲染文化认同感,让西安文化“走出去”〔47〕。

三是实践育人价值。有学者认为,西迁精神在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民族社会化三个领域,对培育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道德品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38〕。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载体和实效〔39〕,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胸怀大志、心有大德、讲求实干、持之以恒的担当精神〔48〕,能够激励新时代青年在择业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赓续红色血脉〔49〕,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坚定大学生选择西部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0〕。同时,还利于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创新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树立担当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34〕。

三、西迁精神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从2005年迄今,学界对西迁精神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西迁精神也从西安交通大学一所高校的文化研究主题,上升为全国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应,西迁精神研究从研究队伍规模、主题内容、方法体系,到实践应用及在社会各界形成的实际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深入推进“四史”教育和促进西迁精神代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要看到,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相比,西迁精神研究还有一些不足,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可以发现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重量级研究成果鲜见。由于各方面原因所限,西迁精神研究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于西安交通大学,其他研究力量则分散于与西迁相关高校单位。研究力量薄弱,加之聚焦度和投入力量、资源等限制,影响了研究成果的产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以西迁精神为主题的重量级研究专家团队和重量级论文(国家各领域权威期刊论文)较为匮乏;研究著作情况略好,如史料考证类的《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史叙结合类的《交通大学西迁》和介于科普与专业性的《西迁精神》(中国革命精神读本丛书),在陕西省已形成一定影响力,但在全国的影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宣传应用性研究较多,学术性研究较少,特别是融汇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党建史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此也成为制约西迁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的关键要素。从西迁精神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相关国家或省部级新闻报道类及实践应用类文章较多,有深度的、专题化的学理性文章较少,且主要限于马克思主義学科和教育史领域,研究氛围不活跃。受此影响,研究成果创新程度较低,重复性阐释较多,在内涵的阐释及弘扬路径探索方面体现得尤为集中。

三是研究主题较为宏观,缺乏系统性专题化的联动主题支持,内容有同质化现象,特色史料发掘欠缺。因研究力量和资源投入不足,西迁史料采集范围及传播水平有限,西迁精神的研究热情不够,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意识不强,造成了“应用”胜于“研究”的“内虚”局面,由此掣肘了应用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及不足,面向未来,西迁精神的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进一步提升西迁精神的研究深度。西迁精神是党领导知识分子群体秉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信念,以科学技术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种精神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中国的创新表达,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展现。目前西迁精神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就西迁精神论西迁精神的阶段,研究深度不够,缺少历史背景下对其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深化西迁精神研究,须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料,强化史料支撑。此外,在理论层面应加强其学理性研究,深化西迁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进一步拓宽西迁精神的研究广度。西迁精神创造的主体不局限于交通大学,还包括一大批高校企事业文化单位人员。但目前所及研究力量、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服务思政教育和思想文化宣传。值得一提的是,西迁精神也是西安市城市精神乃至陕西省精神的重要代表,西迁精神的研究应超越个别学校,组建大的联合体,如联合陕西省科教系统、陕西省内大西迁单位等形成研究合力,提升西部工作者建设和成就西部的决心、信念和意志。同时,西迁精神作为西迁群体爱国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奉献的崇高品德和家国情怀,更应该在全国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此外,西迁精神的形成有赖于西迁群体,该群体是由教师、教辅人员、家属等多群体组成的,未来可以对各个小群体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并针对不同小群体开展针对性的西迁精神学习路径探讨,引导人们爱国奋斗、砥砺奋进。因此,深化西迁精神研究,除了整合研究力量开展协同研究之外,还要拓展西迁精神研究视野,在重视精神层面研究同时,也应从文化层面去深化西迁精神的研究,如深化西迁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化自信、与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进一步提升西迁精神的研究效度。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研究是基础。创新西迁精神研究思路,需要处理好西迁精神历史与理论逻辑、内涵与外延、精神与文化等诸多关系,需多角度、形象化、立体化深化西迁精神研究,突出研究效度,提升研究水平。后续,应着力于西迁精神时代价值的挖掘、传承路径的创新研究,拉近公众与西迁精神的距离,塑造立体丰满的西迁群体人物形象,促进全社会认同。应针对性开展西迁精神在不同战线、领域的弘扬路径研究,探究建立传播机制,不断收集、分析与提升西迁精神宣传成效。此外,还应加强弘扬西迁精神与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贾箭鸣.关于交大西迁的几个问题〔N〕.陕西日报,2015-10-12(06).

〔2〕周楚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EB/OL〕.(2021-09-29).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29/c_1127917872.htm.

〔3〕杨澜涛.周恩来领导交大西迁〔J〕.中国档案,2022(04):82-83.

〔4〕杨澜涛,靳小勇.再论交大西迁之实质、动因与历史影响——兼与杨孟哲博士《动因、过程与论争:交通大学西迁探赜》一文商榷〔J〕.教育学报,2020(04):111-118.

〔5〕韩 锐,刘 畅,周子悦.论“西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132-136.

〔6〕朱 平,温洋洋.“西迁精神”的价值选择及其传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30-34.

〔7〕罗 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03):131-133.

〔8〕韩 锐,纪梦然.论“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3):21-23.

〔9〕成杏丽,杨澜涛.西迁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J〕.中国人才,2021(06):28-30.

〔10〕卢黎歌,吴凯丽,隋牧蓉.试论中国精神谱系中的“西迁精神”及其教育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8(03):132-135.

〔11〕何志敏,王雪莹.文化自信视野下西迁精神的意蕴追溯及價值挖掘〔J〕.唐山学院学报,2021(05):41-48.

〔12〕李 慧,王奕轩,杨金钊.“西迁精神”的文化渊源及新时代回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84-90.

〔13〕袁文伟.西迁精神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奋斗底色〔J〕.新西部,2020(05):15-16.

〔14〕朱继洲,刘 朔,崔瑞峰.西迁精神: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8-92.

〔15〕霍有光.从交通大学西迁历程看西迁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1):40-43.

〔16〕张迈曾.发扬光大“西迁精神”〔J〕.红旗文稿,2020(12):4-8.

〔17〕张迈曾.赋予西迁精神新内涵 做好新时代的新传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8(03):38-41.

〔18〕史瑞琼,张琢悦.“西迁精神”的由来与内涵〔J〕.决策探索,2020(11):58-61.

〔19〕韩鹏杰,孙竞益.从儒学“人格主义” 解读西迁精神的内涵〔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107-112.

〔20〕冀德荣.“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西迁精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J〕.现代交际,2018(10):1-2.

〔21〕李 重,何 欣.从延安精神到西迁精神:红色基因融入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1(07):63-68.

〔22〕王少然.华航“西迁精神”是西工大的宝贵财富——纪念华航西迁50周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4-9.

〔23〕郭晓辉.用行动诠释“西迁精神”〔J〕.现代国企研究,2020(06):90-93.

〔24〕魏天刚,李冯一鸣.“西迁精神”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初探——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42-43.

〔25〕严辉英.西南联大和交大西迁精神的共性研究〔J〕.学理论,2014(30):149-150.

〔26〕燕连福,李 婧.试论“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与弘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3-6.

〔27〕库来西·依布拉音.弘扬“西迁精神” 培养时代新人〔J〕.北京教育(德育),2021(11):54-56.

〔28〕张 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迁精神”探析〔J〕.企业文明,2021(08):110-111.

〔29〕乔秋珍.西迁精神中的奉献意识及其培养方法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0(12):102-103.

〔30〕李明德,王含阳,张 园.西迁精神的社会认同与推进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30-32.

〔31〕马亚妮.新时代践行西迁精神的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06):119-121.

〔32〕袁武振,李 圳.让西迁精神在传承中永放光芒〔J〕.中国政协,2020(16):76-77.

〔33〕史露露.“西迁精神”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6):109-113.

〔34〕赵长明.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1-3.

〔35〕刘 静,杨维娜,杨蓬勃,等.西迁精神融入构建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解剖学杂志,2022(02):182-185.

〔36〕曹卓琳,刘人境,刘 宁.“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1(31):71-74.

〔37〕刘 月,刘敦俊.“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易班网络思政的模式构建〔J〕.商洛学院学报,2021(05):66-70.

〔38〕何志敏,姚 楠.社会化视域下“西迁精神”的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43-47.

〔39〕孔庆金,朱林鹏,冯 贝.“西迁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7):19-20.

〔40〕汪 鹤.“西迁精神”融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10):60.

〔41〕陈 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西迁精神结合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20(36):93-94.

〔42〕柴 渭.弘扬“西迁精神” 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25-26.

〔43〕杨亚萍,南亚娟.以“西迁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3):127-132.

〔44〕白 毅.新时代“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J〕.经济研究导刊,2020(31):140-142.

〔45〕石凯中.西迁精神时代价值探析〔J〕.新西部,2021(01):68-70.

〔46〕李 科.文化自信视域下“西迁精神”的内涵特质与当代价值〔J〕.唐都学刊,2019(04):109-112.

〔47〕魏 征.“西迁精神”引领西安文化高质量传播英译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2):8-9.

〔48〕陈洁楠.论“西迁精神”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07):105-106.

〔49〕王玉叶,彭鸿雁.西迁精神:马克思择业观的精神传递及当代价值〔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06):139-143.

〔50〕王从英,雷 坚.“西迁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广东石油化工學院学报,2021(05):12-15.

责任编辑 日 月

猜你喜欢
未来展望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旅游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2 23:07:33
关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45:31
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23:29
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25:58
中美“慕课”发展综述及未来展望
今传媒(2016年3期)2016-03-28 0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