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注意力生产及实践

2023-05-08 16:04吴洪亮
传播与版权 2023年8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吴洪亮

[摘要]注意力危机映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外在表现。抓住青年亚文化传播特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凝聚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是主流媒体应对注意力危机的关键。国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动画片《领风者》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文章通过案例剖析,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话语效果方面分析青年亚文化的注意力生产要素,提出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注意力生产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注意力生产机制;《领风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将青年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党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在引领民众价值观念、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与社会的整合功能,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当今社会文化“圈层”现象愈加凸显,有效引领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成为多元社会中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一、注意力危机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映射

在20世纪70年代,管理学大师H.A.Simon提出“在信息丰沛时代,匮乏的将是注意力”的观点。1997年,Michael H.Goldhaber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Attention Shoppers一文,由此开启注意力资源研究的领域。伴随智能时代的到来,注意力资源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资源,争夺个人的注意力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焦点。“注意力经济”“慢性注意力分散”“青年时间焦虑”“社会加速”“逆社会时钟”等话题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焦点话题。同时,注意力危机也已俨然成为一种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注意力危机的到来,“我觉得今天实际上每个人都面临注意力的危机”[1]。

当一种社会危机不仅被学术话语所觉察,而且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深刻文化体验时,那么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必将受到影响。实际上,注意力危机在意识形态话语领域的映射,已经加剧了意识形态话语“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博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质是主流话语引导与控制舆论的权力,其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时代被消解和边缘化的问题,已被众多学者观察到[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舆论的控制力体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根本上是对人的注意力进行争夺。主流媒体要想建立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非主流”传播模式,关键在于抓住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特点,运用创新性转化的思维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

二、青年亚文化注意力生产要素分析:以《领风者》为例

国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动画片《领风者》是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出的网络动画,其讲述了“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一生的传奇故事。《领风者》是目前国内主流意識形态与青年亚文化有机结合生成的典型范本,为厘清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注意力生产要素提供了生动案例。文章主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和话语效果[4]方面,厘清青年亚文化的注意力生产要素。

(一)话语主体

话语主体主要指话语传播中的行为者,即参与话语传播的个人或群体,既包括话语的发声者,又包括话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主要是为了说明话语传播中“谁在发声,为谁发声”的问题。因此话语主体不应局限于具体个人,在整个话语传播过程中“群体概念”更为关键。《领风者》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共青团、人民网等多个部门、组织层级通力合作的结果。同时,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多所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其提供学术支持,杭州娃娃鱼动画制作团队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多家文化传播创意公司为其提供协同支持,多主体合力形成了政府统筹、学术引领、市场介入的有机整合模式。

(二)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是回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说什么、表达什么”的问题。话语内容既包括直接表达的内容,也包括间接传达的隐性价值观念,两者同时准确表达才能完整呈现话语内容。从直接表达的内容来看,《领风者》共呈现“不一样的青春”“《资本论》越世而出”

“永远的马克思”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的一生。从间接传达的隐性价值观念来看,《领风者》既有“为人类而工作”的价值导向,也有捍卫自由、坚信追求真理是人的权利的观念引领。《领风者》通过精巧的内容编排,起伏变化的剧情设计以及真实的场景设置,让受众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的鲜明性、进步性和科学性。

(三)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是话语表达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回答“怎么更好地说”的问题。青年亚文化话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具体到二次元文化则表现为“燃”属性,其是一种能够振奋人心、体现人物激情澎湃心理状态的特有表现手法。《领风者》人物之间的对话充分使用了语言“燃化”策略,其中既能看到有“为全人类工作”理想的马克思,敢于“刺破康德虚幻星空”的马克思,也能看到为捍卫自由“赌上名誉、性命”的马克思,还能看到在科学社会主义登场时“生命复临、披甲返程”的马克思。这能引起受众的“高燃状态”,让其产生情感共鸣。

(四)话语环境

话语环境意在阐明“话语的语境”的问题。从媒体技术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口传时代、手抄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等五个阶段[5]。在数字时代,青年亚文化传播最明显的特点是“虚拟在场”的环境再造,在传播特征上表现为实时性、互动性的双向传播,强调话语语境的实时互动。例如,目前网络剧中的弹幕技术实现了全员在场的独特景观,《领风者》也将使用弹幕作为重要的互动机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虚拟在场环境,让观众可围绕某一话题共同分享实时互动的集体狂欢。

(四)话语效果

话语效果是话语要素结构化后的功能体现,回答的是“话语有没有实际效果”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尤其在二次元动漫题材中,多模态方法得到有效使用,即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通过多感官传达和感知,将多种符号、媒介等融合在一起[6]。《领风者》一是采用语言模态方法,通过二次元语言“燃化”策略展开;二是采用非语言模态方法中的视觉模态呈现,主要体现在美术风格方面。《领风者》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物形象既符合二次元画风,也契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标准。此外,听觉模态也是非语言模态方法的组成部分,如片头曲《执着的梦》,不仅在旋律上具有冲击性,而且歌词中的“光芒”“信念”等关键词也富有激荡观众心灵的力量。

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注意力生产的实践路径

青年亚文化是相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文化而存在的次文化,其经常以一种先锋、个性的风格回应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与审美标准[7]。伯明翰学派一直持有青年亚文化之于主流文化的鲜明“对抗性”的观点[8]。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下,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处于既抵抗又合作的“双向破壁”的现实语境。因此,主流媒体既要有效发挥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优势,又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维护其权威性。

(一)增强主体意识,强化话语主体的主体性

在主体性理论观照下,话语主体的主体性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个人主体性向群体主体性的转变,如话语主体的联合发声、多部门多层级的协作发声、多渠道多媒体的同时发声。第二,从单一话语主体性向话语主体间性的转变,青年亚文化的话语主体之间是一种“我—你”的交互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强化话语主体的主体性的同时,主流媒体也应注意“他主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即以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权威人物、事件为参照物,一味迎合受众喜好而进行的无根据、无底线的话语编译与解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保障话语内容的科学性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是目的,青年亚文化的叙事方式是手段,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保障话语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一是其要有制作团队的学术力量支撑。学术团队的“智库”支持是保障话语内容的科学性的基础。这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已形成共识,并为实践所遵循。二是其要有技术团队的支撑。技术团队需要与学术团队融合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准确传达科学价值观念,如《领风者》的制作就包含动画制作、导演、制片人、配音、出品人、网络策划的技术支持以及中国社科院的学术支持。

(三)把握话语转化标准,增强话语方式的创新性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化的“时”“度”“效”三重标准[9],是增强话语方式创新性的前提。一是把握话语转化时机,获得转化机会。主流媒体要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会议、历史节点等时机,抓住焦点话题,站在人民立场及时发声。二是把握话语转化尺度,规避可能风险。话语方式创新尺度的界限是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科学性而划定的,主流话语不能出现无尺度创新,否则会出现极端化、扭曲化的意识形态风险。三是把握话语转化实效性,达到传播目的。主流媒体既要适应青年文化新特点,寻求转化效度最大化,也要防范负面效应,抵制传播某些歪曲事实的不当言论,正面引领舆论导向。

(四)强化多维实时互动,营造话语环境的在场感

共同在场概念强调,在同一虚拟空间或环境中,个体拥有“在一起”的空间感觉。共同在场不仅是在同一个地方,还是个体间的相互意识,并且强调虚拟环境的感知属性。一是个体感知他人,即对其他个体的感觉。二是个体感知自己,即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并且感知到自己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10]。主流媒体营造话语环境需要凸显个体实时互动的共同在场感,不仅有受众间的互动、受众与内容的互动,还有受众与制作者的互动,以有效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

(五)运用多模态呈现策略,增强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话语实效性是话语传播的价值、立场、观点等被受众所感知的程度,有相对的衡量标准,如公信力、解释力、传播力、引领力等。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增强话语传播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强调把图像、视频、声音、颜色、文字等多种符号作为传播交流媒介,以此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因素,增强交流效果[11]。多模态话语呈现也成为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显著特征和有效策略。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尝试利用多模态话语呈现方式进行话语传播,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引领力,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深刻植入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并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宪.注意力的文化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0.

[2]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102-1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陈彤.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5]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3):137-157,192.

[6]王建民,曹静.人类学的多模态转向及其意义[J].民族研究,2020(04):61-73,139-140.

[7]张文嘉.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机制及其规制[J].传媒,2023(01):77-78.

[8]祝陶然,章翰丹.论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话语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4):70-73.

[9]龚春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10]劉婷.寻访与重归:传播历史中在场与缺席的身体[D].武汉:武汉大学,2019.

[11]陈焕红.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增强高级英语教学的实效性[J].教师教育论坛,2014(03):83-85.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探析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热播
浅析“萌文化”
从《吐槽大会》看青年亚文化传播
新媒体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穷游”现象研究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