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3-05-08 16:04:07张莉王海燕严美娟
传播与版权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张莉 王海燕 严美娟

[摘要]在新时代,高校医学期刊肩负繁荣学术,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任务。而构建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实现高校医学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彼此滋养、相互成就,回归学术共同体核心,是当前高校医学期刊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以高校医学期刊为学术枢纽,学术作品的管理者、组织者、展示者、直接生产者、评价者、传播者、学术增值服务者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开放、合作、自律、共赢的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以优化布局结构,丰富出版形式,转变思想认知,活跃学术氛围,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科技期刊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医学期刊是科技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阵,其数量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5。医学期刊或由高校主办,或由学会和科研院所主办。2019年,在285项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中,学会和科研院所主办的医学期刊有44项,由高校主办的医学期刊有15项。可见,高校主办的高水平医学期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学会和科研院所的。同时,目前部分高校医学期刊存在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合理[1]、内容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以及开放平台功能不足、人才培养未密切联系学科和学术共同体、协同学科发展意识不足,并且受限于单位办刊模式,仅服务高校自身及附属医院,持续发展基础和期刊系统性规划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高校医学期刊面临要不断创新和促进医学学科发展的挑战,这在精准医学、智能医学和转化医学等新医科重点发展领域尤为突出。高校医学期刊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应另辟蹊径,构建学术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

学术共同体指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高质量发展的群体。在我国学术界,学术共同体探索并按照国际学术界通行规则展开学术评价,积极产出优秀成果,引导学术发展。当前,学术共同体涉及各行各业,然而其内涵和参与主体概念仍处于较为模糊的范畴。学者任妍等认为竞争情报学术共同体由领军要素、领域要素、目标要素和制度要素四个方面构成,以情报学权威学者为核心,以各自所在机构为基础,分散式形成专业研究的小团体[2]。顾栋栋则分析高校以“学科带头人+科研人员”的方式建构相互协同、共同研究的学术共同体[3]。秦翊珊指出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教授、学生)与从业人员(记者、编辑)以及媒介(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等需要秉承合作共享精神,自觉遵守规范约定,以繁荣学术为目标,共同组成学术共同体[4]。

当前,医学学科的发展注重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累积式发展的特点,这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同时,高校医学期刊也与学术共同体关联密切。高校医学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传播、传承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应当是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枢纽和学术公器[5],应当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与标志。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高校医学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未达成预期协同。有学者指出,学术共同体的缺失是学术期刊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其原初的、根本性的学术传播功能被忽视,而后来演化出来的学术评价功能则备受关注[6]。因此,高校医学期刊要想摆脱当下的发展困境,关键是解决自身回归学术共同体核心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的问题,从而完成期刊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的内涵及主体成员

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指高校医学期刊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开放等多种形式进行友好互动和交流并相互影响、互帮互助,与外部学术生态建立交互联结,共同构建形成动态平衡又相对稳定的学术生态圈。其主体成员包括学术作品的管理者(政府部门主导的学术权威评价机构),组织者(各级期刊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展示者(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直接生产者(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教授、学生等),评价者(数据库等评价中心),传播者(二次文献等),学术增值服务者(智库、数据库等)。

二、高校医学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彼此滋养、相互成就

(一)高校医学期刊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

作为医学信息传播、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医学期刊在展示高水平医药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促进医学信息交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命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医学期刊的文化属性、平台属性和出版物属性使其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高校医学期刊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达成人文价值共识

科技最终解决的是人类面臨的问题,科技发展的宗旨是人文关怀。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医学综合性期刊,除了刊载临床及基础医学最新科研成果,还十分重视科技政策与法律、科技与全球健康、自然和人文学科等人文性质的议题。例如,国际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设置有《人文》(humanities)栏目。其中《艺术与医学》(the arts and medicine)栏目主要阐述艺术科学与医学实践之间的关联,有音乐疗法对缓解疼痛、减轻抑郁的效果等内容;《医学人文之我见》(apiece of my mind)栏目则鼓励作者从广泛的临床实践中发表个人对医学人文的观点,如探讨医、护、患关系等;《诗歌》( poetry)栏目是医护人员、患者或观察者创作的与医学经验相关的原创性诗歌[7]。因此,高校医学期刊应解放思想,打破重医学专业轻人文关怀的壁垒,鼓励学术作品直接生产者发扬大爱无疆、命运与共的崇高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在医学人文价值方面达成共识,为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

2.高校医学期刊的平台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

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是作为多元主体的学术作品的管理者、组织者、展示者、直接生产者、评价者、传播者、学术增值服务者对医学学科发展具有共同的学术趋向、学术方法、学术兴趣、学术评价标准、学术伦理规范等。高校医学期刊作为一种媒介是学术作品展示者,处于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地域因素、语言因素的限制,为医学界与管理界、学术界与出版界、作者与读者、行业智库与政府部门等进行平等交流、友好互动提供有效平台,见图1。一方面,作为学术作品展示者的高校医学期刊及其编辑应主动向医药界造诣较深的专家约稿,通过设置专栏、委托知名学者把关,催生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医学期刊及其编辑应及时向作者反馈同行匿名评审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进一步修改稿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术作品的学术水平及其直接生产者的学术素质。此外,高校医学期刊及其编辑还应为医药行业智库提供大量学术数据、科研热点和人才信息,吸引更多直接生产者参与学术研究,促使直接生产者拓展思路和形成更深入、丰富的临床经验或基础实验成果,并优先选择发表在高校医学期刊上,为政府部门等管理者制订科技政策和项目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3.高校医学期刊的出版物属性有助于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实现新时代医科发展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校医学期刊具有創新医学理论、积累临床经验、完善医学各学科知识系统的功能。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医学期刊涉足数字出版领域,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终端服务等建设使医学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获取更为便捷、储存更为完整,大幅提升学术积累的程度和效率,有助于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保障人民健康。此外,高校医学期刊通过与国内外出版界的优秀医学期刊进行交流互鉴,可促进国内外医学理论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学术共同体是高校医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到来和医学学术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学术共同体成为高校医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园地,影响高校医学期刊的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

1.学术共同体活动丰富多样,有助于高校医学期刊优质选题的供给

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表现在:管理者印发若干行动、计划和通知以满足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需求;直接生产者通过学术论坛、学科年会等活动汇报最新学术成果;评价者依托海量学术数据,结合社会热点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方位、多维度分析、评判前沿学术话题;传播者通过文献传播前沿热点和学术成果,消除各因素对优质稿源的干预;学术增值服务者结合基础理论与调查研究,提供医疗论证报告、健康产业对策建议等。同时,作为学术共同体核心的高校医学期刊及其编辑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获取和策划优质选题。

2.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相互监督,有助于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形象的维护

高校医学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的国际学术形象,应引领学术风气。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的监督系统负责制订共同的学术规范。这些规则和制度对学术共同体多元主体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使学术共同体内各成员彼此自律、相互监督、共同制约,从而保证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维护高校医学期刊的学术形象。

3.学术共同体繁荣学术目标,有助于高校医学期刊学术评价的优化

目前,在高校、科研院所及医院的项目平台评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等过程中,部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作品的质量,导致高校医学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被异化,影响因子、期刊级别被列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学术作品的学术价值、学科标准、同行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成为次要评价指标。而学术共同体以繁荣学术作为目标,可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形成一个以定性/同行评议为主、定量法为辅的良性评价体系[8],有助于端正学术动机,推动高校医学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改革与优化,重塑高校医学期刊传播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办刊初心。

三、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共同体与期刊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布局结构,多元化建造学术网络空间

当前,高校医学期刊应发挥编辑的主体创新意识,促进编辑活动重新嵌入学术共同体,以优化布局结构。通过学术共同体的知识交流平台,高校医学期刊应鼓励编辑把握社会热点,掌握医学学科发展新动向,特别关注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领域,开展选题策划,传播治疗兼具预防、康养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创新理念。高校医学期刊应提倡编辑跟踪一流学科的学术前沿热点,挖掘智库专家团队,主动约稿组稿,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各类学术活动,牢牢把握学术资源,从而提升期刊质量内容,助力形成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品牌。编辑也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为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提供切实保障。此外,高校医学期刊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推动编辑活动与网络技术融合,更快、更广、更便捷地传播优秀研究成果,形成多元化的学术网络。

(二)丰富出版形式,多角度创新学术共同体成果

首先,高校医学期刊要主动与国内外数据库网站合作,着力推荐特色专题,以编者、专家点评等形式提炼论文精华,吸引读者,并加强临床经验积累,增强作者和读者黏性。其次,高校医学期刊应开通微信公众号,采用精炼的新闻标题来引导读者阅读论文主题,通过二维码引导读者观看手术或实验操作,满足新媒体时代读者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再次,高校医学期刊可通过加盟超星域出版期刊等,深度聚集海量期刊内容,摒弃数据库资源堆积模式,创建细分学科的优质学术资源专题,形成动态知识、信息模块,实现学术资源的精准汇编,在更大的专业数字出版平台上呈现学术共同体的讨论和评议成果。最后,高校医学期刊应积极与国内外学术组织展开长期战略合作,举办跨地域、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高端学术成果以论文形式首发,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例如,清华大学主办的《神经修复学》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科研年会,第一时间刊载国际神经修复学学会的最新科研动态和年鉴,成功奠定该刊在神经修复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三)转变思想认知,科学化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高校医学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核心,要以论文质量为本,积极发挥论文首发作用,促使高质量研究论文回流,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打造学术共同体风清气正、弘扬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凸显了学术共同体的管理者改革学术评价机制的决心和举措,为推动学术共同体转变思想认知,科学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了行动依据。

(四)活跃学术氛围,多渠道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高校医学期刊应通过教育培训活动、业务能力竞赛等方式,分层次实施育才行动,提升高校医学生等学术共同体后备人才的医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使其成为期刊的忠实作者和青年专家,并定期召开品牌会议、圆桌对话,激发学术争鸣,积累学术资源。

在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醫学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彼此滋养、相互成就。一方面,只有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明确各主体成员的职能与责任,高校医学期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学术共同体通过高校医学期刊能汇聚最新和最优的科研成果,形成被同行评议认同和信服的学术理论,展现和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专业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6,201.

[2]任妍,王佳敏.我国竞争情报学科化问题分析:基于学术共同体成长演化计量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19(09):30-35,4.

[3]顾栋栋.个体、团队、圈层:基于学术共同体的高校教师组织化发展[J].江苏高教,2022(01):91-96.

[4]秦翊珊.一流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学术共同体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20(23):9-11,64.

[5]朱伊革.北平时期的《华裔学志》与近代汉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J].中国编辑,2022(10):85-90.

[6]王浩斌.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之内在逻辑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03):69-81,126-127.

[7]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国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8]朱剑.鉴往知来:五年来学术期刊研究的十大热点(2017—2021)[J].编辑之友,2022(04):42-54.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市场(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理论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理论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人民论坛(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北方经济(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