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委
子宫肌瘤属于激素依赖性疾病,是发生于子宫的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约为45%,高发于年龄>30岁女性[1-3],临床首选药物治疗。米非司酮属于孕酮受体拮抗剂,是常用的抗子宫肌瘤药物,但长期应用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4]。故临床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丹参片可活血化瘀、消癥破积、调经止痛,符合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活血化瘀”的原则[5-6]。有研究表明,丹参片和米非司酮联用有利于缩小子宫肌瘤体积、调节患者月经[7]。为了进一步证实,现观察丹参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32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组和B组,各66例。A组患者年龄35~43(37.25±0.17)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24±0.14)年;肿瘤直径3.0~4.8(4.01±0.17)cm;肿瘤类型:单发42例,多发24例;肌瘤位置:肌壁间28例,浆膜下19例,其他位置19例。B组患者年龄36~44(37.87±0.27)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67±0.16)年;肿瘤直径3.0~4.6(4.14±0.05)cm;肿瘤类型:单发40例,多发26例;肌瘤位置:肌壁间26例,浆膜下20例,其他位置20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妇产科学》中的子宫肌瘤诊断标准,并经腹部超声检查确诊;(2)存在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子宫出血等症状;(3)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4)子宫肌瘤直径<5 cm;(5)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子宫恶性肿瘤者;(2)凝血障碍者;(3)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者;(4)合并严重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者;(5)近3个月内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者;(6)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7)符合手术指征并行手术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A组予以米非司酮片(安徽华源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次,经期内口服,1次/d。B组在A组基础上予以丹参片(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2 g/次,经期内口服,2次/d。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影像学相关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在患者膀胱充盈状态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2)实验室相关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性激素水平。性激素主要包括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检测方法:于患者经期后1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处理10 min,获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述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个月后,患者月经改变、白带增多、腹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部包块缩小>80%;有效: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腹部包块缩小50%~80%;无效: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腹部包块缩小<50%。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2.1 疗效比较 B组治疗3个月后显效54例(81.82%),有效11例(16.67%),无效1例(1.52%),总有效率为98.48%;A组治疗3个月后显效46例(69.70%),有效12例(18.18%),无效8例(12.12%),总有效率为87.88%。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χ2=4.293,P=0.038)。
2.2 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前,2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治疗前,且B组小于A组(P<0.01),见表1。
表1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2.3 血清IGFBP-3、Caspase-3、VEGF、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IGFBP-3、Caspase-3、VEGF及LH、FSH、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IGFBP-3、Caspase-3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EGF、LH、FSH、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A组(P<0.01),见表2。
表2 A组与B组治疗前后血清IGFBP-3、Caspase-3、VEGF、性激素水平比较
子宫肌瘤是发生在子宫内的良性肿瘤,主要因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8],与子宫肌层细胞发生突变、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异常分泌等因素有关[9]。有研究表明,子宫肌瘤与患者机体雌激素异常高表达有关,在雌激素作用下,患者子宫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导致肌层厚度,子宫体积变大[10]。与健康成年女性子宫组织相比,子宫肌瘤患者瘤体组织部分受体(雌二醇受体、雌激素受体等)水平较高,临床诊断子宫肌瘤主要借助腹部B超检查判断。
临床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患者首选药物治疗[11],米非司酮属于常用药,此药进入人体后可与P受体结合,对雄激素发挥拮抗作用。有研究发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调节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上皮生长因子异常表达,促使子宫肌瘤细胞凋亡[1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H、FSH、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表明米非司酮单药治疗在调节性激素水平方面也具有一定效果。在中医学中,子宫肌瘤属“症瘕”范畴,与阴阳失衡、冲任失调、胞宫内有瘀血所致,可引发经期紊乱、痛经等临床症状,故中医治疗原则为舒经活络、活血化瘀、调节气血[13]。丹参片的主要成分丹参可活血化瘀、凉血消痈。丹参酮是丹参的活性成分,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主要因丹参酮中的菲环结构可与DNA分子相结合,呋喃环结构可形成自由基,破坏DNA,防止肿瘤细胞DNA形成,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此外,丹参酮中的ⅡA可将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为良性细胞,且不会对良性细胞产生杀伤作用。正常情况下,细胞凋亡是为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会自主而有序地死亡(此过程涉及多种基因激活、表达、调控等生理过程)。而丹参酮ⅡA可调控基因表达,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可明显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及生长,抑制血小板聚集[14]。VEGF属于血管生成因子,其水平升高则提示宫肌瘤患者肌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病情加重[15]。IGFBP-3是人出生后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结合蛋白,可通过与IGF结合而防止被降解,且具有生长激素依赖性。Caspase-3是蛋白酶家族一员,其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VEGF属于血管生长多肽,参与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呈高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血清IGFBP-3、Caspase-3水平高于A组,血清VEGF水平低于A组,表明丹参片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降低患者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疗效[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小于A组,血清LH、FSH、P水平低于A组,表明丹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改善缓解病情,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减小子宫内膜厚度,调节性激素水平,进而减轻病情,主要因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子宫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积极作用[16-17]。
综上所述,丹参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较好,可更有效地调节性激素水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善子宫环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